史文亞
摘要:恒大集團2015年開始幫扶大方縣,經過三年的扶貧實踐,使1.8萬人通過林業脫貧,積累了豐富的林業扶貧經驗。本文通過對恒大集團林業扶貧全面的介紹與總結,希望給企業與政府合作扶貧提供借鑒。
Abstract:Evergrande group started to help dafang county in 2015.After three yea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18,000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through forestry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forestry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and summarizes fore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vergrande group,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to cooperat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關鍵詞:企業參與;林業;扶貧;大方
一、大方縣林業扶貧情況
畢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8縣區中有5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世紀80年代,該區域被聯合國有關機構視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大方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畢節地區中部,烏江支流六沖河北岸,烏蒙山腹地,全縣總面積為3,505.29平方公里,轄31個鄉鎮,389個村,總人口110萬人。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全縣共有貧困鄉鎮24個,貧困村175個,貧困人口5.4萬戶,18.1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6.4%,貧困人口集中、連片分布,貧困面積大、程度深,是貴州省畢節試驗區的貧困典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烏蒙山連片地區特困縣。
按照貴州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要求,林業扶貧是“生態脫貧一批”的主要措施。2014年以來,大方縣積極爭取生態扶貧項目資金共計41997.93萬元,項目重點向貧困鄉鎮貧困村傾向,通過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選聘貧困生態護林員等三大主要措施,助推林業扶貧。一是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該工程啟動以來,大方縣在25個鄉鎮累計實施面積28.16萬畝,項目投入資金36992萬元。項目覆蓋全縣貧困人口6026戶18287人,涉及面積3.82萬畝,資金4585.88萬元。二是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全縣共有178.72萬畝公益林納入生態補助范圍,每年兌現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1527.81萬元,其中:重點公益林補償基金1230.15萬元,地方公益林補償基金297.66萬元。自2013年以來,累計兌現公益林補償資金6821.93萬元。該項補償涉及30個鄉鎮的貧困戶4.13萬戶13.87萬人。三是選聘貧困戶護林員。在生態公益林及天然林管護、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等森林資源管護中,全部聘用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把具備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擇優聘為生態護林人員。全縣共計聘用護林員1437人。
二、恒大集團林業扶貧概況
在全國政協鼓勵支持下,恒大集團從2015年12月開始幫扶畢節市大方縣,計劃無償投入30億元幫助大方縣18.16萬貧困人脫貧。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及特殊困難群眾保障扶貧等五大措施,結對幫扶兩年多來,已幫助大方縣12.73萬人實現脫貧。
林業脫貧是產業脫貧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圍繞“百姓能脫貧、產業能致富”目標,建設精品示范點,以點帶面引領全縣林業產業發展,通過主抓四個方向助推林業脫貧。一是配套異地搬遷產業。為達到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恒大集團因地制宜在大方縣雨沖鄉油杉河村安置點為搬遷戶配套1300經果林。由引進的企業負責統一管理、經營。每個搬遷戶擁有5畝經果林地自主經營,發展林下經濟。二是發展生態旅游。依托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及油杉河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分別在上述兩個國家森林公園的毗鄰區建設2000畝玫瑰及6000畝油用牡丹,全力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園。另外,在東關現代農業育苗中心,建設200畝鮮果采摘園,形成農旅、科研為一體的農業采摘園。三是提升本地優勢產業。目前大方縣核桃種植面積37萬畝,刺梨種植10萬畝。為了提升核桃的經營管理水平及品種更新。在核桃鄉對2000畝本地實生核桃進行改良,采用黔核5號和黔核7號接穗,高位嫁接本地3-5年實生核桃,既改良了品種,又縮短了掛果時間,還推廣了高位嫁接技術。面對縣內刺梨種植面積大而管理水平低的現實,恒大集團通過招引返鄉創業人員,按照“科學種植、示范帶動、產業打造、”要求,在雨沖鄉實施了1000畝”貴農5號“刺梨。同時支持企業發展林下養蜂350箱,早熟馬鈴薯800余畝。四是引種新品種種植及培育。為了實現全國皂莢大縣的目標,恒大集團在雨沖鄉和六龍鎮建立現代化皂莢育苗中心600畝,引種優良皂莢品種2000畝,推廣全市皂莢種植10萬余畝。
三、恒大集團林業扶貧模式及成效
項目遵循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民的“三變”原則,采取“村委+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項目由招引的公司、恒大集團和政府三方合力打造。
公司牽頭捆綁貧困戶進行生產經營,負責土地流轉、基地種植及后期管理運營。恒大集團根據公司的需求,采購種苗、農用機具,整理土地,修建育苗中心和管理房。政府負責連通項目基地及基地內道路的修建及硬化、建造蓄水池、通電、通水、通訊及建設場地平整,把項目納入到林業工程中給予補助。恒大集團投入的種苗、農用機具、整理土地、修建的管理設施等物資折算為資金量化到貧困戶,作為貧困戶的股金入股;政府投入部分作為公益性事業投入參與林業產業打造,不作為入股股金參與分紅。公司和貧困戶按第一年的投入資金比例分紅,后續各方投入只能作為基地運營費用。
項目由公司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加工或銷售。村委會牽頭組織勞動力、協調土地流轉、宣傳、發動。貧困戶的收入由土地流轉費、勞務收入、利益分成三部分構成。項目由鄉鎮人民政府進行管理及監督,由縣直農林部門作技術指導,鄉鎮相關部門作具體督查指導,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標準組織實施。項目涉及需要進行公路硬化、蓄水池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由鄉鎮牽頭聯系相關單位具體進行實施。
目前恒大集團已建成10400畝經果林核心基地,帶動農戶發展了18萬畝經果林,直接帶動1.8萬人脫貧,幫扶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超0.55萬元。皂莢基地已成全省第一批林業科技示范園,核桃基地已是全省第一批林業科技示范點。
四、恒大集團林業扶貧的經驗
(一)政企合力扶貧。脫貧工作本質上是發展工作,即使發展的主體目的和手段不同也并不能割裂其政府主導市場決定的本質。貧困戶、政府、恒大集團視作“一軀兩翼”,兩翼協調配合,激活了脫貧發展的長效驅動力。兩翼配合既是政府職能所向,亦是市場發展所需。恒大集團和政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合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雙方做到同頻共振,不僅明確分工更緊密互動,時刻保持緊跟貧困戶發展前線,政企同頻共振協同配合承托起了貧困戶“造血”式發展的重任。
(二)嚴格質量標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質量標準是項目成功的基礎。一是注重改善立地條件。對項目基地土地進行深翻,原有土壤不能滿足苗木生長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換土,以保證苗木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二是選擇優良苗木。恒大集團與縣林業局共同選派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去苗源地進行看苗調查。嚴格按照采購合同要求現場督導起苗,派人隨車押運苗木。三是嚴格苗木質量抽檢。為防止弱苗、脫水苗、機械損傷苗比例過高,一批次萬株以上苗木按5‰現場抽查驗收,一萬株以下按行業標準抽檢。苗木質量合格率需達95%以上,低于85%的拒絕接收。不合格苗木進行假植,確保種植苗木植株健壯,根系良好,枝條充實、豐滿、無機械損傷。四是注重種植質量。在種植過程中,技術人員先進行種植技術培訓,隨后檢查種植質量,發現窩根、覆土不實等情況,立即整改。
(三)跟蹤管理過程。林業三分靠種植,七分靠管理,后期管理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一是健全管理制度。要求每個項目基地建立一個日常管理臺賬,跟蹤記錄經果林管護工作。二是加強技術服務。供苗商需無償提供三年免費技術服務,每年至少需到基地三次技術服務。同時通過印發技術資料、制播視頻資料,組織農技員、“土專家”開展講座等方式,培訓基地務工人員,加強管護技術服務。三是獎補經營主體。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方式,激勵公司、合作社建設高標準示范點,引領全縣經果林發展。
(四)注重產業長短結合。按照“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增收途徑”要求,緊盯脫貧目標,改變傳統種植,發展新興產業,將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結合起來,發展林下種養殖業,實現林下種植早熟馬鈴薯、魔芋、苗木培育及養蜂等。切實解決群眾增收難的問題,確保群眾持續增收,讓項目覆蓋的貧困戶真正享受到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