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澤華,張 雷,崔雅洪,陳茂林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74)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大潮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商業任務以共享的模式解決。目前,我國的共享平臺仍處在信用體系未建立,激勵機制不完善,業務范圍較小等局面。除此之外,共享平臺還面臨移動端開發成本高、推廣困難等問題[1]。
目前國內兼職市場年規模約5 000億元,潛在兼職群體人數5.5億,其中社會兼職群體人數超5億,學生群體人數約5 000萬,潛在的用工企業和商戶數量也在4 000萬以上。兼職人數在不斷增長。兼職人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的用戶資源。
根據咸魚2014年至今交易物品調查顯示(見圖1),共計件數有1.7億件,其中37%是衣服,23%是手機,22%是玩具。如果將這些閑置物品加入共享行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浪費、提高經濟效益。

圖1 咸魚2014年至今交易物品
勞務眾包:隨著人們閑置技能的增多,越來越多任務以眾包的方式解決。如阿里眾包、豬八戒等眾包平臺,不僅可以以較低的成本解決發包者的問題,也可以增加接包者的額外收益,實現共贏。
空間資源共享: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多的空間浪費,例如閑置住房、倉庫、貨架、貨車等。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數據分析,中國住房市場需求乏力,供給過剩。如圖2—3所示,2011年我國城鎮地區整體空置率為20.6%,2013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2.4%。三線住房空置率情況最嚴重,二線城市和一線城市依次位居其后。如果這些空間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將極大地節約成本,如解決物流中存在的返程空載現象[2]。

圖2 商品房空置率

圖3 城鎮地區空置率總體情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共享平臺改革”引起了廣泛企業和群眾的關注。共享任務、人力和物資的過程中的高信息費、低可信度等爭議被群眾詬病屢見不鮮。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借助區塊鏈的特性,解決了平臺的信任問題與信息的有效性。
目前主流的移動端分為Android和iOS兩大陣營。基于兩套不同的系統,平臺需要開發兩套不同的APP。由于共享模式的時效性短,平臺占據用戶的時間短。用戶不會長期安裝此類軟件。
微信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同時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無需擔心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小程序開發門檻相對較低,難度、成本均不及APP。小程序的開放,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共享平臺的搭建成本[3]。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分析該地區個人閑置物品的數量、閑置物品使用的頻率、共享任務的頻率、共享任務的完成情況、兼職人數的變化趨勢、閑置空間的分布、空間資源的空余情況等特征。基于該區大量閑置物品、共享任務完成情況差、空閑空間利用率低等的問題,本文對該地區的共享經濟模式給出了“互聯網+”大數據下的新方案。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形成新型的共享經濟平臺,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零邊際成本,完善信用機制,解決技術問題。為緩解低利用率資源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1)“閑置資源共享”服務。通過該平臺模式,用戶可以分享任何可以共享的資源,包括物品、人力、空間、公益等。平臺智能定位用戶的位置,用戶在軟件上進行信息發布,附近滿足該信息的用戶進行搶單,有效優化閑置物資的配置。
(2)智能合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記賬。在共享資源的過程中,如遇信用問題的狀況發生,智能合約發揮其法律效應,有效維護受害者利益;同時,可在全網查詢其分布式記賬的副賬,所有賬本都是強有力的證據,避免惡意耍賴者得逞;加密算法使賬本信息無法篡改,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3)陌生人點對點交易。平臺上的所有用戶都是匿名的,所有人都是陌生人。且交易都是用戶之間直接進行交易,不需要經過平臺,防止平臺惡意收取高額中介費。模式理念如圖4所示。

圖4 平臺理念導向結構
本文采用供需平衡、分配機制,結合各地區閑置資源實際分布情況,用Matlab對各地區的閑置資源分布所構成的網絡進行建模,分析出以產品或服務者所在地區為支點的最優網絡圖。再通過互聯網定位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各個地區的“閑置資源”網點連接起來,最終實現覆蓋全國大多數地區的一個“閑置資源”體系網絡。
小程序在推廣上更迅速,在用戶資源上更豐富,在使用上也更加便利。利用區塊鏈搭建起公益鏈,讓公益活動更加透明,捐獻物資具有絕對的可追溯性。這種透明完全公開的“公益鏈”可在社會上、平臺上形成良性的互助模式,為公益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實現“全民公益”。
在區塊鏈技術和傳統共享經濟的背景下,將區塊鏈和小程序技術高效結合,為用戶設定個性化的共享模式;同時“閑置資源共享”,有效優化閑置資源;而且為公益活動提供宣傳的平臺,實現多方的共贏;也對用戶管理、信用機制問題設計解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