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帆帆,崔 巖
(大連交通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8)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落實,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步伐逐步加快。為了使得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功快速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應該進一步加速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截至目前,我國經國家科技部與教育部聯合批準建立的大學科技園已經達到了115家,從其發展模式來看,主要可以分為3類:高校主導型、政府主導型、企業運作型,3種類型的占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各類大學科技園模式占比統計
大學科技園是國家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重要陣地,是推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雖然現階段,我國大學科技園建設層面取得了卓著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起步比較晚,相關配套政策依舊不夠規范,從而導致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實踐中依舊存在系列問題。從學校自身角度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目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一部分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缺乏完善、科學、合理、長效的管理機制,在科技成果生成之后,只是由科研部門對其實施登記,并與相關企業進行牽線搭橋。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實踐中缺少前期的調查工作,使得轉化與推廣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市場環境突變問題的影響,這些問題往往是科技園自身很難應對的,在實施成果二次開發以及中試的過程中一般無法有序而規范化地開展,這是導致多項科技成果的轉化存在中途失敗問題的原因。也有一部分科技成果雖然得到了轉化,但是在推廣的過程中由于商業化模式運行不夠科學合理,這就導致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后的品牌影響力匱乏,市場份額不足,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推廣,從而不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在發展實踐中,科技園所開展的科研活動與企業乃至整個市場的脫節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在其開展科研工作的時候,過分關注縱向的科研項目,而輕視橫向科研工作的開展。在科研立項之前,不對市場發展需求進行認真仔細的研究,這就導致了“閉門造車”問題的出現,往往使得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市場應用前景不夠好。一部分技術成果雖然在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十分先進,但是并不是市場發展中亟需的技術形式,這就導致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市場驅動力相對匱乏。另外,企業對于大學科技園的內部運行機制了解得不夠深入,無法時效性地獲取科技園的科研進展信息,這就使得企業很難主動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實踐中。
在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過程中,需要政策、產業、學校、科研四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與有機整合,在這一過程中既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還與財政部門的補貼、稅收等經濟性手段相關。現階段我國大學科技園中40%以上的都屬于學校主導型的運營模式,這就使得缺少企業化的運作管理,相關科研人員的福利待遇也基本與高校教職員工相同,這就使得其在實踐工作中缺少努力開拓市場的內在驅動力,從而制約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步伐,也會使得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不能有效地適應市場的靈活變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僅在我國國內成為共識,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種共識,所以在教育推動科技進步的時代背景下,國際上一些大學科技園相繼建立,并在實踐中積極打造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平臺與框架,為我國大學科技園科學成果有效轉化與推廣提供了經驗。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美國斯坦福研究園。
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將學校的發展與現代工業的發展有效地結合起來,將辦學、科研、工商業的發展有機整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科技園區,也就是享譽中外的斯坦福研究園。在美國,通常都將大學科技園稱為研究園,同時對其內涵進行了精準闡述:科技型企業為了從高校發展實踐中所積累下的成果與經驗,實現知識向產能的轉移,通過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實現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大學研究園的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圍內,斯坦福研究園可謂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其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實踐中主要呈現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1)政府層面的政策與法規大力支持,從而為科技園的成果轉化與推廣奠定堅實的政策基礎。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為大學科技園成果轉化與推廣提供了法律與政策的保障[1]。如1980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實施了《拜杜法案》,其中規定允許各大高校、企業、社會組織中的相關研究人員對于由政府資金資助的科研項目成果申請專利,從而相關人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可以通過技術轉讓的形式實現知識產權的商業化運作,這一法案的頒布實施為科技創新與成果推廣與轉移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為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激勵,進而使得大學研究園的數量與規模快速成長,加速了美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科技成果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的步伐。
(2)在實踐當中,設立專業化的服務機構,為大學研究園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服務,從而使得科技研究園與產業發展、市場發展、企業發展實現了深度整合。在美國,由聯邦政府出面組織成立了大學科技管理學會,這是一個集中關注科學技術轉讓的國家性社會組織,為科學技術工作者與產業之間構建起了高校交流與溝通的橋梁,推動了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與此同時,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中小企業信息管理中心、中小企業生產力促進服務中心等一系列的中介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息服務組織、金融服務組織的成立,為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現實問題帶來了專業化、流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服務,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更加順暢,切實推動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產能的有效轉化。
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園的成功經驗,在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實踐中,快速構建起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框架與平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現。
(1)構建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信息服務平臺。在大學科技園發展實踐中,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運作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方面、產業方面、大學科技園方面、科學技術工作者方面的共同努力與積極參與。構建起有利于成果轉化與推廣的信息服務平臺,也就是將成果轉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市場供求信息、金融服務信息、人力資源等各類型重要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披露,最大限度地規避在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過程中受到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最終達到加速大學科技園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目的,促進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2]。
(2)積極實現大學科技園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完善創新,同時要有效引入職業經理人對其實施規范與科學的管理。引入職業經理人,對大學科技園的日常工作實施科學化與現代化的管理,逐步弱化科技園受到行政干預的力度,通過企業化的薪酬管理、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逐步激發全體科技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與此同時,還要在大學科技園的內部逐步打造其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文化氛圍,竭盡全力地為企業與科技園的高效合作帶來方便,進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進程,最終達到大學科技園、企業、社會共贏的局面[3]。
(3)在大學科技園的運行過程中,積極引入風投公司。風投公司在實踐中不僅可以參與到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同時還應該參與到日常運營管理實踐中。大學科技園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存在一定風險系數的,風投企業針對某一項目實施投資,科技園讓渡部分利益,從而使得科技園運行過程中能夠具有更多的資本支持,推動成果生成與企業孵化的進程,最終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大學科技園的起步雖然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卻比較快,雖然科研能力比較強,但是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能力卻相對不足。為了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進而實現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應該從政策、服務等方面著手快速構建起推動大學科技園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