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劉 春,李翠麗,陳 愛,李 旭,孫海飚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一項涉及醫改關鍵領域的多維度系統工程,國家以構建分級診療體系為抓手,系統推進醫改,從完善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機制、建立基層簽約服務制度、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健全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分級診療保障機制[1-3]。推行分級診療被認為是從根本上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但就目前看,患者在如何選擇就醫機構、政策執行者如何引導居民首選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等問題仍面臨很大的困擾。
本研究于2017年5-9月通過隨機抽樣法抽取某三甲醫院對口支援的14個縣級醫院,在每個縣隨機抽取不同數量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旨在了解分級診療制度實施后患者的認知程度,為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現實借鑒。
本研究通過對山西省某三甲醫院對口支援的14家縣級醫療機構中的患者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78份。
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分級診療政策知曉情況、分級診療獲得途徑、存在的問題等。調查數據經雙人錄入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18.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組間比較采用似然比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調查顯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分級診療的認知程度不同,31~45歲年齡段知道分級診療政策的人數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知道人數占比為81.0%,不同性別對分級診療知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60.9%的人知道分級診療;63.7%的人獲得分級診療知識的途徑是網絡電視,僅15.2%的人從社區獲得;54.2%的人選擇就醫時最關注醫療技術水平,25.4%的人關注費用,12.3%的人關注就醫環境,8.1%的關注離家遠近;人們不愿意在基層就診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技術水平有限,認為看病難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醫藥費用貴和在大醫院看病難,見表2。
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可以優化醫藥衛生資源配置,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但本次調查的578人中知道分級診療政策的僅為352人、60.9%,有39.1%的人不知道分級診療,提示患者對分級診療的認知水平不高,而且調查人群的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等因素對分級診療知曉情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1~45歲年齡段主要是“70后”和“80后”人群,有相當一部分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對網絡的運用和接受能力較強,加之網絡電視是新時代媒體宣傳的主導,讓他們比老人更容易接收和獲得最新的信息;作為月收入高的群體,他們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從而更在乎自身的健康狀況,對最新的醫療信息敏感度比較高。

表1 基層患者一般情況與分級診療認知關系

表2 患者對分級診療認知情況
注:*為多選題
本調查結果顯示,有39.1%的人不知道分級診療,且 63.7%的人群通過網絡電視獲得相關信息,只有15.2%的人群通過社區宣傳知曉分級診療。建議衛生行政部門及各級醫療機構應采取多種手段,利用微信、視頻、海報、新聞媒體等進行宣傳,多措并舉,切實提高分級診療政策的群眾知曉率[4],讓百姓了解社區基層醫院的功能定位和服務能力,合理引導病人流向,從而推行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實施。
調查結果顯示,54.2%的人選擇就醫時最關注醫療技術水平,人們不愿意在基層就診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技術水平有限,可見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群眾的就醫選擇,影響分級診療的格局[5]。經過多年的探索,立足山西省經濟社會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2017年發布了《山西省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工作方案》,省內各大醫院均在積極研究與部署醫聯體工作的方案和流程,健全分工協作機制,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促進優質資源的下沉,通過建設縱向幫扶醫聯體、緊密型集團醫聯體、城市醫療集團、專科聯盟等形式,按照定單位、定目標、定責任、定任務、定考核、定待遇的“六定”原則穩妥推進,改以往“輸血” 功能為“造血”功能,真正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36.0%的患者認為看病難的問題是優勢資源集中在大城市,這主要受人們根深蒂固的就醫理念的影響,認為大醫院的“專家”才可信,影響了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可見培養患者良好的醫療觀和就醫習慣有利于分級診療制度更好地實施[6]。從短期看,患者就醫習慣的改變較為困難,但可通過社區宣傳、健康教育等方法構建基層醫療機構與患者間的良好關系,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打破“看病找大醫院”的就診模式,為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營造良好氛圍。同時,一定要消除宣傳誤區,病人在大醫院就診時,應合理引導病人選擇合理的就醫模式;引入社會化治理理念,完善居民就醫與用藥行為的干預機制,改善居民周圍的就醫文化,引導并培育居民科學合理的就醫用藥理念[7,8]。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與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息息相關[9]。此次調查顯示,患者不愿意在基層就診的原因中認為基層設備落后占41.5%、基層技術水平有限占69.4%、基層醫院藥品不全占33.0%。為此,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對基層的投入,從設備更新、人才留用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大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力度;另一方面,基層醫院應積極根據當地疾病譜,開展基層適宜的疾病治療方案以及手術治療,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最后,應改善醫療服務環境,確保醫療環境布局合理、溫馨整潔,保護患者隱私,設置綠色通道,提高人文關懷。只有在管理、技術、人才綜合發展的前提下,才能增強群眾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感和認同度[10],才能真正意義上留住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