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才 吳威泰
摘要 本文介紹了互助縣三北工程建設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工程建設的主要效益,并總結了主要經驗和做法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三北工程;防護林;林業;成效;青海互助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6-0157-02
自1978年三北工程實施以來,經過互助縣廣大群眾40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了互助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建設任務,縣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林業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 工程建設主要成就
互助縣三北工程建設主要成就如下。一是40年來全縣三北工程完成投資25 115.45萬元,完成人工造林10.07萬hm2,飛播造林250 hm2,封山育林6.228萬hm2,使林業用地面積逐年增加,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19 589.09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66.24%,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3.30%。二是互助縣的林業機構、基礎設施、林業隊伍建設等方面也得到了完善和充實。林業局下設林業站等8個股級單位和林業公安局,森林公安局下設4個林區派出所,林業人員達352人。三是互助縣制定的新一期三北防護林體系方針和思路為互助縣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互助縣三北工程建設的思路為將三北工程深入整合到互助縣的“源、山、河、路、城”林業生態建設總體布局。“源”:達坂山水源涵養林區,結合天然林自然保護建設,構建以水源涵養林為主體的生態安全體系。“山”:淺山和川水山地,結合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構建完整的高原山地森林生態體系。“河”:馬圈河、塘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營溝流域以及大通河流域,結合天然林自然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構建流域森林網絡體系,形成綠河谷。“路”:高速公路、西互一級路和通鄉公路網絡結合綠色通道工程建設,構建起沿路綠色森林網絡。“城”:通過威遠鎮三山綠化和縣城城鎮綠化,建設城市綠色森林體系。
2 工程建設主要效益分析
2.1 生態效益
工程建設營造水土保持林面積為5.58萬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 350.86 km2,工程區每年森林減少土壤流失65 t/hm2,1 t流失表土中含N 1.0 kg、P 0.7 kg、K 4.0 kg,折合人民幣50元,據此計算,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37.7萬t,可減少投入逾1 885萬元。同時減少輸入湟水河的泥沙量,使下游河道、水庫的淤泥減輕,按泥30 t/hm2,減少下游清泥費用(1.5元/t計)45元/hm2計算,每年可節約清淤挖泥費用1 625萬元。2項合計,水土保持產生的效益每年可達3 510萬元。切實保障了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
工程在腦山水源涵養區封山育林6.23萬hm2,有效提高了工程區水源涵養能力。三北工程的實施使全縣人工生態林面積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森林可以使風速降低,減少蒸發量,也可以使造林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肥力提高,植被群落結構會發生明顯變化,蓋度大為提高。森林還可改變土壤水分狀況和土壤結構,保護土壤免受大風吹蝕,從而能有效降低干旱、干熱風、大風、沙塵暴等惡劣自然災害,減弱自然災害對交通運輸和農牧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增強農林牧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牧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環境。
2.2 社會效益
一是有效增加碳匯,對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高氣候應變能力有利。大面積增加森林面積,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增加空氣負離子,改善環境。二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互助縣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工程區周邊生態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可以樹立文明的市風,強化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1-3]。
2.3 經濟效益
項目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木材貯備效益和生態經濟林建設。在三北五期建設中,在狠抓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結合各地實際,安排樹莓和樹上干杏等經濟林建設,以樹莓、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旅游、種苗為主的林業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縣新建沙棘林基地0.31萬hm2,新增樹莓0.39萬hm2。隨著林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林地、物種、景觀等生態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資本,林家樂、森林生態旅游業和林區生產蕨菜、中藥、食用菌等產業興起,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群眾創造了新的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4-5]。
3 主要經驗和做法
3.1 堅持把林業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
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重大戰略部署謀劃林業、發展林業,增強全局意識、宏觀意識,把林業發展同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發展鄉土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結合起來,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活力,使林業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3.2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全面推動林業建設發展
按照腦山水源涵養區、干旱淺山區、川水河谷區域、縣郊三山等不同區域特點,科學確定不同的發展方向和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突出重點。實行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按流域綜合治理,大力推進腦山水源涵養林基地及其干旱淺山地區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設,川水河谷地區以農田林網、農村居住區及道路綠化為主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從過去小范圍的造林綠化和小流域治理轉向綜合性、區域性的集中連片治理。將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相結合,和農田林網植樹、城鎮與鄉村道路綠化、四旁植樹相結合。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花草結合,選用大苗規格苗木,實現高標準造林,造林綠化實現了跨躍式發展[6-7]。
3.3 突出重點、加大投入,整體推進三北建設
自三北防護林建設以來,互助縣建設了幾個重點項目,特別是近2年確定了互助縣林業發展重點區域,制定了“源、山、河、路、城”林業生態建設總體布局。
2010年,按照互助縣打造“旅游休閑型、山水園林型、生態宜居型”縣城的發展思路,在縣城周邊的“三山”實施高標準造林綠化工程,共投入1 778.57萬元,完成高標準造林674.4 hm2。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關鍵區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由于威遠鎮“三山”綠化工程設計科學,造林施工、撫育、管護措施到位,加上適時灌溉,造林標準高、成林快、林分質量高。工程實施5年后,工程區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初步形成了結構合理、穩定高效,以防護功能為主,兼具休閑和美化作用的多功能綜合性綠化體系,實現了使縣城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這一目標,有力地推動了打造“旅游休閑型、山水園林型、生態宜居型”互助新縣城的工作。
3.4 加強林木管護,鞏固綠化成果
始終把管護工作放在與造林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堅持常抓不懈。各地在造林結束后,及時建立健全林木管護制度,落實林木管護責任制,分片劃分,責任到人,并將林木管護列入鄉規民約,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森林保護意識,自覺參加林木保護,同時加大了對損毀林木案件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故意破壞損毀林木的行為,有效地保護了綠化成果。
4 存在的問題
一是從全縣森林資源二類清查統計數字看,互助縣的林業用地面積已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6.24%,完全沒有治理的荒山荒地所剩不多,低產低效林分面積很大,亟須改造提高。二是植樹造林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四旁、林網植樹和幼林撫育沒有投入,喬木林投資7 500元/hm2,灌木林投資3 600元/hm2,封山育林1 500元/hm2,三北造林工程單位面積補助偏低,嚴重影響造林質量和廣大農牧民的造林積極性。三是對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項目支持力度不夠,特別是林灌設施滯后,致使干旱地區造林成活率和林分質量提高緩慢。四是林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腦山地區的封山育林區和新造林地中放牧的現象屢禁不止,影響到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五是林業產業發展緩慢,林業對地方發展貢獻率不高。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決定了互助縣林業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特點,從而使全縣的林業產業仍處于較低的簡單層次,“大資源、小產業”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不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現有的沙棘、樹莓等林業產業在二、三產業發育方面不充分,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產品少,林業產值增長緩慢,來自林業的收入還比較低,林業在互助縣經濟發展中的潛力未充分發揮。
5 結語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互助縣作為防護林工程體系重點建設地區之一,全面貫徹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決定,抓住加快發展這一主線,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大力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互助縣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初步形成了互助縣生態防護林網體系,使城市生態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為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8]。
6 參考文獻
[1] 王清芬,肖家明.達縣林業產業發展的思考[J].四川林勘設計,2013(3):59-62.
[2] 高萬里.西寧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177-178.
[3] 蔡麗霞,郝正秀.化隆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1(4):222-223.
[4] 劉冰,龔維,宮文寧,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生態學雜志,2009,28(9):1679-1683.
[5] 王祝雄,蘭思仁,莫沫,等.我國沿海防護林保護管理情況調研與對策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8(3):2-8.
[6] 許景偉,馬履一,李傳榮,等.試論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理念和發展趨向[J].山東林業科技,2007(4):97-100.
[7] 許景偉,李傳榮,王衛東,等.論山東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J].防護林科技,2007(1):47-49.
[8] 孫楓.試論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C]//寧夏回族自治區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銀川:寧夏林學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