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曉,王滿意
?
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及發展空間模式研究
曹曉曉1,王滿意2
1.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淮安,223001; 2.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22300。
通過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調查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分類,分析不同資源類型的特點、功能定位確定其開發主題和內容,同時針對區域體育旅游資源空間特征確定其“核心輻射、點軸推進、區域整合、網絡開發”的開發模式。
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空間模式
淮海經濟區由蘇魯豫皖4省的20個地級市組成,地處東中結合、南北連接地帶,其交通發達高速、高鐵、港口、航空網絡密集,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且特色突出,對于體育旅游的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國民消費理念的轉變,體育旅游熱潮的到來,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游局2016年聯合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發展意見》明確了發展體育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淮海經濟區各市聯合簽署了《淮海經濟區旅游經濟一體化合作協議》提出重點發展區域體育旅游業。然而現階段,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開發方式單一重復性高、缺少規劃,如何探索一條符合區域資源特征的資源開發方式、構建區域發展整體規劃對區域體育旅游發展顯得尤為緊迫。
根據淮海經濟區現有資源的特點結合借鑒各國普遍應用的二分法即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1],同時參考《旅游資源學》一書的分類方法,將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分類如表1。
1.1.1 功能定位 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是指由地貌、氣象、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休閑、健身、文化娛樂、觀賞、考察研究等價值,能夠吸引人們前去進行體育旅游活動的天然景物和環境[2]。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具有休閑娛樂體驗、康復健身、觀光游覽、參與運動游樂、考察度假及各種專題性體育旅游等功能,如地質地貌類體育旅游資源具有參與健身康體、運動休閑娛樂、登山探險等功能;水體類體育旅游資源具有漂流或潛水探險、療養保健、康體健身、參與游樂等功能。
1.1.2 主題定位 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要盡可能保持其原始特性,在確保體育旅游者可達性及環境設施達標的條件之下,盡可能地減少人為的干擾性因素建設,使之源于自然、體現自然[3]。根據具體的資源特點確定其開發主題如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時在突出自然美與參與性的基礎上,重點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底蘊,做到體育旅游者能真正融于景,使得自然美與人文美交相輝映。總的來說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的主題要根據區位特色與開展的體育旅游項目一致性確定,在資源條件吸引力允許的基礎上,開展合適的體育旅游項目,做到天人合一,使其充分體驗回歸自然、融于自然、保護自然的快樂。

表1 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分類
1.1.3 開發內容項目定位 針對淮海經濟區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狀況的多樣性、復雜性、地域性等特點確定其體育旅游開發類型,進而對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多元化、高品位的體育旅游產品。比如徒步旅行探險、滑翔、地下漂流、沖浪、攀巖等等,使體育旅游者不僅到達健身休閑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感受自然的魅力所在。如圖1

圖1 自然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1.2.1 功能定位 人文類體育旅游資源是指由歷史文化、遺跡、民俗風情、軍事紅色文化、體育賽事、文化娛樂、宗教文化及節慶活動等資源形式所組成,具有觀光游覽、修學教育、參與體驗、獵奇探秘、尋根訪祖、休閑游樂、戰爭體驗、朝拜祭祀等功能,吸引人們前往參與體育旅游的人文社會景觀[4]。人文類體育旅游資源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瑰寶,具有多種資源類型且具有不同的體育旅游功能。
1.2.2 主題定位 人文類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需將人文社會資源與體育相結合,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做到協調、捆綁互動發展。定位時要從文化的綜合視角,突出區域特色、差異性,利用科學手段創設參與性、娛樂性相結合的體育旅游項目。同時定位要考慮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及個性化需求,使其體會到人文體育的樂趣,感受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氛圍,達到身心的放松享受。具體各類定位如下
(1)歷史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
歷史文化遺跡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反應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狀況,對于弘揚傳承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歷史文化類旅游資源因其具有瞻仰參觀、考古科研、歷史教育、文化內涵突出等特點易展開參與性強、形式多樣的體驗娛樂活動。歷史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一般都與歷史文化名城相伴而生,因其具有歷史性、文化性、民族性、科學藝術性,所以開發應從體現民族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考古稀缺性價值等方面入手,著重反映該類體育旅游資源所代表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水平及歷史意義,著力打造特色鮮明、主體突出的歷史文化類體育旅游產品。因其不可再生性,所以在開發中要堅持“保護第一,可持續利用第一”的原則[5]。如圖2

圖2 歷史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2)民俗節慶類體育旅游資源
民俗節慶類體育旅游資源是以人為載體的,通過人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婚喪嫁娶等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其參與性、體驗性、動態性等功能比較明顯。民俗節慶類體育旅游資源體現當地獨特的、差異性極強的民風民俗和人文特征,同時對于文化傳播,促進交流合作有一定作用。民俗節慶類在開發中更強調參與性、動態性、體驗性,盡可能使旅游者接觸和參與到當地的民俗儀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中區,切身感受區域不同民俗節慶文化的內涵,體驗不同民族體育文化氛圍,同時還能享受有益身心的地方美食。在開發中要保持當地的民俗風情及節慶的原汁原味,不可以因商業目的而改變或同化原有的民俗風情。如圖3

圖3 民俗節慶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3)軍事紅色類體育旅游資源
淮海經濟區軍事紅色類體育旅游資源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軍事紅色體育旅游資源具有傳承、發揚紅色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愛國教育功能,同時對于推進全民健身發展全民素質有一定功能[6]。在開發時要將體育特性和紅色文化特征相結合,以紅色文化特征為靈魂,健身體驗為載體,愛國主義為目的,打造全新的紅色文化體驗體育旅游模式,取材于真實故事利用情景再現的模式,使游人參與體驗其中,不僅可以達到健身的效果還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圖4

圖4 軍事紅色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4)賽事娛樂類體育旅游資源
賽事娛樂類體育旅游資源是指通過觀賞體育賽事、各類游樂園及休閑娛樂中心,使得滿足體育旅游者身心愉悅、消除疲勞的純娛樂性質的體育旅游資源。賽事娛樂類體育旅游資源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的追求刺激和享受的心理,還能使其體驗廣博的體育文化、欣賞激烈的體育角逐和高雅的藝術,從而達到增進健康、消除疲勞、開闊視野等獲得美的體驗和享受。賽事娛樂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時要突出娛樂性、健身性、參與性及大眾性的特點如體育主體公園、汽車山地越野等。如圖5

圖5 賽事娛樂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5)宗教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
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學理念特質、深邃的藝術文化特性是人類精神文化財富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宗教文化類旅游資源擁有廣闊的客源市場,宗教文化活動因其具有深厚的宗教氛圍、廣泛的大眾參與及宗教節慶多且易于開展的特點容易形成專題宗教體育旅游活動[7]。宗教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具有朝拜祭祀、探秘獵奇、參與游覽、藝術體驗欣賞等諸多功能。在開放時要突出參與性、神秘性、動態表演性,從而構建強烈濃厚的宗教體育旅游氛圍。如圖6

圖6 宗教文化類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方式
體育旅游資源空間模式是指在空間上根據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明確中心地、增長極、體育旅游線路、重點體育旅游區等內容,使得各組成要素、各組成部分均能共同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得旅游區域成為有機的發展整體[8]。體育旅游開發的空間規劃模式決定著未來區域體育旅游業發展的驅動和客源市場的空間網絡體系,體現了區域規劃發展的重點、優先發展級別和整體協作發展的關系,為開發建設和區域管理起到指導作用。
淮海經濟區在充分發揮區域體育旅游資源、區位交通、政府政策等優勢的基礎上,應堅持以體育旅游市場需求為向導、以體育旅游產品研發為中心,以體育旅游目的地建設為重點,實施精品帶動和形象驅動戰略;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特色的原則,資源開發與市場促銷并舉。積極深化體育項目與旅游項目的有利結合,以自然、環保、和諧為基調,大力開發強身健體、生態休閑、漂流探險、保健療養、森林沐浴、山野情趣等多種類型的體育旅游活動。在空間開發模式層次上分為三個層面,(1)首先是淮海經濟區內部區域體育旅游資源的整體開發、線路整合、特色資源定位;(2)是淮海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重點體育旅游景點與周邊景點的整合;(3)是與長三角、渤海灣以及中部地區跨區域體育旅游資源的整合。從空間發展的視角下淮海經濟區體育旅游空間發展總體規劃應遵循“核心輻射、點軸推進、區域整合、網絡開發”的發展開發模式。初步構成體育旅游核心城市、短距離休閑度假區、重點特色體育旅游風景區、專項特色體育旅游線路等有機組合的區域體育旅游網絡,同時逐步加強體育旅游服務體系的現代化和規范化。依托京九、京滬、沿海等交通軸線以及京杭運河、淮河等重點發展廊道,聯動推進、縱深發展,加強軸線廊道沿線城市之間的合作,構建區域內部的體育旅游產業帶。在此基礎上,沿體育旅游軸線向外延伸加強與經濟區之外相鄰市或區域的聯合,從而形成覆蓋面廣、規模大的跨區域體育旅游產業帶。
[1] 袁書琪.體育旅游資源的特征、涵義和分類體系[J].體育學刊,2003(02):33~36.
[2] 李凱娜.中國體育旅游研究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02):5~10.
[3] 石曉峰,中國中部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山西大學,2011(06).
[4] 崔龍飛.河北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5.
[5] 林孟龍.淺析武夷山體育旅游資源與開發現狀[J].福建體育科技,2016(04):7~9.
[6] 龔洪波.紅色體育旅游內涵界定[J].湖北體育科技,2015(05)383~384.
[7] 石曉峰.中國中部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山西大學,2011,6.
[8] 李曉琴,等.旅游規劃與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CAO Xiao xiao1, WANG Man yi2
1.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2.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uaihai economic zone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source types, function orientation determine the developing theme and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for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spac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its “core radiation, point axis propuls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pattern.
HuaiHai Economic Zon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 Spatial pattern
1007―6891(2018)05―0080―03
G80-051
A
2018-04-13
2018-05-07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6SJB890017)。
10.13932/j.cnki.sctykx.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