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大幅降低救命抗癌藥品價格為應對藥品價格催生從國外走私代購救命藥的現象,經過一系列大幅降價的談判后,中國已把17種用于救命的抗癌藥納入國家公共醫保藥品名錄。
國家醫保局近日表示,所有這些藥品——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涉及肺癌、腎癌、結直腸癌、淋巴瘤等多個癌種。這些抗癌藥中大部分由諾華、輝瑞和默克等國際制藥巨頭生產,且專利的存續期還較長。國家醫保局表示,經過3個多月談判,17種抗癌藥品談判成功,與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支付標準平均降幅達56.7%,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抗癌藥納入醫保后會使大量原本負擔不起的患者能用上新藥,可改善他們的治療效果。
默克中國腫瘤事業部高級總監袁澤之表示,這次談判已使該公司生產的西妥昔單抗注射液由每瓶4200元降到1295元,已降至全球最低價。“外國專利藥的這種降價幅度極不尋常”,醫藥管理咨詢行業高管史立臣(音)說,“這將使(中國)本土居民受益。”
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其中肺癌發病率最高,然后是胃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中國居民癌癥率上升主要與煙民眾多、不健康飲食、更長壽等因素有關。盡管中國已建立幾乎涵蓋所有居民的公共醫保體系,但藥品報銷范圍有限,此前鮮有抗癌藥被納入。
為努力使國內患者用得起救命藥,北京從2016年開始就已啟動相關藥價談判,但首輪僅有3種藥品被成功納入醫保范圍。去年開展的第二輪談判中,更多藥企被邀請加入以引進競爭并最終使另外36種藥物被納入全國醫保藥品名錄。
專家認為,此次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充分體現(中國)對醫藥創新的重視和支持,17種抗癌藥品中有10種均為2017年后上市。通過醫保對這些優質藥品的戰略性購買,可促進推動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以研制更多更好的創新藥。此外,中國正通過其他途徑為患者提供更多承受得起的外國藥。▲(作者莊屏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