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源部11日宣布,限制對中國的民用核技術出口,以“防止中方竊取用于經濟及軍事用途”。新規立即生效,雖然不是全面禁止對華出口核技術,但實際上也差不多了。新規定下,所有與中國廣核集團有關的技術執照申請都將默認為“拒絕”,除非有“特殊或強烈”理由才會被批準。
美國官方的解釋稱,這些民用核技術正被中國轉用于建造新一代核潛艇、航空母艦,以及浮動核電站,還被用于南海島礁建設。
西方主流媒體對此消息的報道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提到美官方未能提供對中國指控的具體證據;二,提到這一措施是美國加大努力向中國施壓而進行的“最新一波掃射”。顯然,證據本來就是莫須有的,而中美民用核技術合作,則正成為華盛頓對華無端猜忌的又一個受害者。
去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核產品總值才1.7億美元。大家可以參照一下,一座民用核電站的造價高達數百億美元,一艘核潛艇也要幾十億美元。按照美方的說法,中國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核技術,幾乎全仰仗這1.7億美元的美制核產品。如果美國技術有如此點石成金的魔力,那它還用得著這么擔心被中國趕超嗎?
核技術,特別是核武器及其配套設施的發展,恰恰是中國獨立自主的典型代表。“兩彈一星”更是中國人自力更生的精神豐碑。中國人從來就沒指望過,在核領域能得到其他大國的幫助,能不搗亂就不錯了。當年被兩個超級大國封鎖,幾乎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中國人搞出了“兩彈一星”。今天,美國不賣這1.7億美元的核產品,對中國核能力建設的影響能有多大呢?
當然,美國限制甚至停止對中國的民用核技術出口,可能會帶來一些具體困難。但過去的經驗表明,每次外部給我們制造困難,都會迫使中國搞獨立研發,而且最后都成功了。
民用核技術合作,其實早已是國際上的平常現象,也是一大產業。數據顯示,美國在國際核能市場上的份額從30年前的90%下降到現在的20%左右。是美國核能業界看不上這塊市場嗎?非也。對這次的新規,美國能源部官員也承認,“美國業界可能因這個決定在短期內受苦”。可見,最終為華盛頓的狹隘和疑神疑鬼埋單的,主要還是美國自己的相關產業界。
美國此次限制對華核技術出口,再度強化、深化了我們在兩個問題上的認識。第一,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對中國發展設下的各種限制,將越來越多。對此我們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應對之策。第二,美國用它的封鎖和制裁,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國之重器必須立足于自己,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靠自己。
今天的中國和“兩彈一星”時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人自尊自強的民族精神是沒有變的。這個精神是支撐中國持續發展的最大源動力。中國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現在的體量和質量已具備了巨大的勢能,它不會因外力的干擾而熄滅。▲
環球時報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