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偉民 李珍 ●本報記者 郭媛丹 ●王會聰 路濤
“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于10月25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2日宣布的這一消息,無疑是中日關系自2011年以來的重大事件,因為這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的正式訪華。安倍晉三寄希望于此次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重要節點的訪華之旅能將中日關系提升至“新階段”,并為雙方在第三國市場帶來更多合作。“中日首腦外交恢復有助于中日規避誤判、修復互信、培養合作氣氛,為務實性合作創造前提。”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昊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此外,政治關系的修復對于逐步扭轉兩國間長期相互的負面認知,改善國民感情具有重大意義。
“罕見訪問”
中方12日宣布安倍訪華后,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當天也在記者會上宣布同一消息。他在記者會上說:“繼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后,中日領導人將實現相互往來。(中日首腦)將開誠布公地舉行坦率會談,這將是把中日關系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契機。”
陸慷12日表示,中方希望,安倍此訪有助于鞏固提升中日兩國政治互信,深化雙方各領域務實交流合作,推動中日關系在重回正軌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據共同社12日報道,安倍當天在共同社加盟社編輯局長會議上發表演講,就中日關系專門表態說,兩國將持續積累首腦相互往來,并在所有領域擴大民間交流,“把中日關系提升至新階段”。11日,安倍還在官邸會見了赴日參加“中日執政黨交流機制會議”的中聯部部長宋濤,表示將擴大兩國執政黨之間的交流,并且“希望在全部領域推進具體合作”。
關于安倍訪華的行程,日本時事通訊社12日稱,安倍將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談。據悉,兩國領導人將在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的基礎上,就中日兩國在第三國的經濟合作進行協商。此外,雙方將談及朝鮮半島無核化、東海局勢等問題。
“安倍將開展罕見的訪華之旅。”法新社12日以此為題報道說,自2011年以來,日本首相沒有訪問過中國,而中國國家領導人自2010年以來也沒有訪問過日本。2012年底重返首相之位后,安倍對釣魚島的主權采取強硬立場,加劇中日關系緊張。
不過在此之后,安倍開始軟化對華言論。英國路透社12日說,自2014年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到中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安倍后,兩人在多個國際會議場合會面。而這次安倍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談,將是兩國自2011年以來首次舉行“全面”峰會。
“安倍訪華是正在改善中的中日關系獲得的進一步突破,這表明,最高領導人的交流機制開始走向正常化。”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表示。
不能忽視與中國的經濟關系對于安倍積極改善對華關系的重要原因,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學者認為是由內外因素綜合驅動。盧昊表示,從外部因素看,中美日三邊互動對日本外交的影響顯而易見。特朗普轉變美國全球及亞太戰略,對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國實施“交易外交”,其政策壓力及不確定性迫使日本在中美大國間采取更為平衡的姿態,通過改善對華關系,確保和擴大戰略余地。
周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內部因素看,日本政府想鞏固“安倍經濟學”的成效,“這就需要擴大中國市場,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路透社說,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維系商業關系對日本來說至關重要。“想要確保日本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就不能忽視與中國的關系。”日本外務省一名官員這樣說。目前,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日本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第四大投資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實現5年內的第一次增長,該趨勢延續至今年的前8個月。
與此同時,日本企業也樂見中日關系正常化,這樣他們就能與歐美公司展開競爭。路透社稱,安倍此次訪華的一個重頭戲是,中日將舉辦“第三國市場合作論壇”,預計有大約1000名企業界人士和貿易官員出席。《日本經濟新聞》12日說,該論壇預計將簽署包含基礎設施等超過30項合作文件,討論泰國鐵路建設、中歐鐵路物流合作、政府金融機構出資等問題。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的一名高級經濟學者對路透社說,這些協議會成為“中日關系改善的標志”。
“有了好的開端,中日兩國下一步可以在地區經濟領域開展合作。”周永生說,比如推動建立中日或者中日韓自由貿易區、進一步加強東亞經濟合作、圍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初步達成一致等等。
“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
外媒紛紛評論說,安倍尋求對華關系解凍,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展開貿易領域的“冷戰”。
在全球經濟發展方面,中日有共同立場。據《日本經濟新聞》12日報道,在11日至12日舉行的第四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對話會上,中日經濟界人士發表聯合宣言,公開批評特朗普政府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政策,宣稱“中日兩國將攜手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
陸慷12日強調,中日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雙方深化經貿合作不僅符合彼此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希望中日雙方發揮互補優勢,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
當然,中日關系也存在不確定因素。上個月,時任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中國在過去一年一直“單方面升級”軍事活動。另外,日本前不久在南海地區開展潛艇演練。
與此同時,日本政策仍然受美國很大影響。路透社說,安倍與特朗普已就開始一項新的日美貿易協議的談判達成共識。不過有日本官員擔心,美國會在該協議中加入與《美墨加協定》一樣的“毒丸”條款。一旦美國真要求這么做,想要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日本無疑會陷入兩難境地。而美國的施壓也會在日本國內得到一定支持,畢竟一些保守派政客和選民非常擔心中國。“有些人認為,與美國的安全關系應該優先于日本的經濟事務。”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說。
應該如何看待日本在中美之間的角色?盧昊表示,現在的日本力圖從務實目標出發,在中美日三邊互動中靈活應對,制造對己的“有利均勢”。一方面,美日同盟仍是日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基軸”;另一方面,中國對于日本經濟、安全和周邊事務影響力的意義正不可避免地上升。總體而言,美國對日本的內外政策仍具有更強的規制性作用,但從中長期看,獲得更強的戰略自主性是日本追求的目標,為此,與中國維持建設性關系是日本外交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
對于中日關系面臨的挑戰,盧昊表示,日本對中國仍存有戰略懷疑和“假想敵思維”,在國際上也采取了一定對沖策略。解決中日關系中的“潛在爆點”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合作豐富戰略互惠內涵,不斷為雙邊關系注入“正能量”而非“負能量”。▲
環球時報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