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澳大利亞聯邦參議員費拉萬蒂-韋爾斯日前在澳媒發文,妄稱中國正在太平洋島國進行“債務陷阱外交”,遭到中國駐澳使館嚴詞批駁。近段時間,某些傳統大國在太平洋地區動作頻頻,它們既不反思自己與島國交往中的不足,也不虛心研析中國贏得島國“民心”的做法,而是一味希望通過冷戰式的遏制與對抗,“遏阻”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增長。其結果不僅適得其反,而且反映了這些國家思維的陳舊和心胸的偏狹。
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影響力的快速增長首先得益于中國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倡導國家不分大小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中國不僅這么說,也這么做了。筆者不久前到部分太平洋島國進行學術交流,發現當地政界、學界、工商界,乃至普通民眾,普遍稱贊中國對島國的平等相待和從無絲毫“霸凌”的言行。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薩摩亞前國家元首和夫人以及數名前國會議員在主辦方未邀請的情況下前來參會,他們用這種特殊方式向中國表示友好和感謝。
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影響力的增長,還得益于中國向島國提供的友好“捐助”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筆者在島國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中國對島國的“捐助”多為接地氣的民心工程,比如修建通往偏遠鄉村的初級公路和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站等。這些項目花費不是太多,卻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便利民眾生活發揮了較大作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當地鄉村中小學中,往往會有一至兩名來自中國的支教老師,他們的敬業和平等友好態度贏得全校師生的尊重,以至于我們到訪時,各班老師和孩子都揮手致意,并用漢語大聲問候。
筆者與已經本土化的第二代白人學生進行交談,發現他們對中國“捐助”的態度客觀,且頗為贊賞。筆者這一發現與澳大利亞著名智庫洛伊研究所的研究結果很是相似。該所的研究報告稱,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在過去十年間向太平洋島國提供了90多億美元的“捐助”,其中澳大利亞占了1/3強。但報告指出,西方“捐助”多為政治性的“無償援助”,而中國的“捐助”則是低息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島國地區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由此不難發現為什么中國的捐助額雖遠遠低于西方國家,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直接助推了中國影響力的增長。
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影響力的增長,也得益于中國勇于在國際社會中替包括太平洋島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仗義執言,以及為了“大義”而犧牲自己“小利”的奉獻精神。在全球事務中,太平洋島國最關心的議題莫過于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因為各島國普遍海拔極低,面臨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失去家園的危險。因而,它們對某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拒不執行節能減排的國際公約義務頗為不滿,對中國在國際氣候會議上為全球各島國的生存和利益大聲疾呼表示感謝,對中國堅定履行減排義務表示欽佩。在田野調查中,島國一些地方領導人和酋長紛紛懇請中國提供能保護沿海紅樹林的技術和專家,因為中國是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值得信賴的朋友”。
從筆者與太平洋島國各界人士的交流和田野調查中,不難發現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平等相待和真誠幫助,是中國影響力增長的最強大動力,這也是冷戰思維作祟下根本“上不了臺面的小動作”所無法阻擋的。▲(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