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玉 高九思
摘要 采取間比法排列,在三門峽市進行了旱地小麥新品種示范研究。結果表明,豫保1號適應性、抗旱性強,抗病性中等,綜合農藝性狀好,產量水平高,可在三門峽市曬旱地及旱肥地種植;與眾麥1號相比,舜麥1718雖產量有所下降,但從生物多樣性考慮,也可以作為搭配品種在旱肥地種植;眾麥1號豐產性優異、穩產性能好,可在曬旱地、旱肥地、水肥地種植,但應適當控制種植規模,適當搭配其他品種。
關鍵詞 小麥;品種;旱地;性狀;產量;河南三門峽
中圖分類號 S512.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44-01
為了進一步了解河南省及其周邊省份近幾年選育的旱地小麥新品種在三門峽市旱地的種植表現,于2017—2018年開展旱地小麥新品種示范工作,為三門峽市旱地小麥新品種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1-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三門峽市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站進行。該站占地5.33 hm2,隸屬陜州區西張村鎮丁官營村,屬于純粹的旱塬地。交通方便,土地平整,土層深厚,為標準的旱肥地,但土壤有機質貧乏,不足1%。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供試品種
參加示范的旱地小麥新品種共5個,分別是漯優7號(漯河市農業科學院選育)、偃佃9433(偃師市佃莊鎮農技綜合服務站選育)、舜表1718(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選育)、豫保1號(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選育)、眾麥1號(河南省睢縣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眾麥1號作對照(CK)。每個品種示范面積為666.67 m2,采取間比法排列[4-6],示范地周圍設置2 m保護行。
1.4 試驗實施
播種前撒施小麥專用復合肥(25-9-6)600 kg/hm2。2016年9月23日用80#旋耕機旋地1遍,旋耕深度25 cm,然后進行耙磨,保持土壤疏松,上虛下實。播前進行種子處理,種子統一實行包衣。9月25日機械播種,下籽均勻。2017年3月13日用穗悅除草劑除草1次。冬季碾壓1次。5月10日進行1次“一噴三防”工作,主要防治小麥白粉病、蚜蟲、粘蟲、吸漿蟲,防干熱風危害。6月16日機械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性狀
漯優7號生育期248 d,基本苗226.5萬株/hm2,最高蘗數1 192.5萬個/hm2,凍害較重,抗旱性較差,白粉病發生程度低,熟相較差,無倒伏,口緊不落粒,半角質。偃佃9433生育期250 d,基本苗223.5萬株/hm2,最高蘗數1 381.5萬個/hm2,凍害較輕,抗旱性中等,白粉病發生程度低,熟相中等,無倒伏,口緊不落粒,半角質。豫保1號生育期253 d,基本苗232.5萬株/hm2,最高蘗數1 519.5萬個/hm2,凍害較輕,抗旱性好,白粉病發生程度中等,熟相好,無倒伏,口緊不落粒,半角質。舜麥1718生育期250 d,基本苗220.5萬株/hm2,最高蘗數1 447.5萬個/hm2,凍害較輕,抗旱性好,白粉病發生程度輕,熟相好,無倒伏,口緊不落粒,半角質。眾麥1號生育期252 d,基本苗228.0萬株/hm2,最高蘗數1 686.0萬個/hm2,凍害較輕,抗旱性較好,白粉病發生程度輕,熟相好,無倒伏,口緊不落粒,半角質(表1)。
2.2 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在參試的4個品種中,只有豫保1號較對照品種眾麥1號(CK)增產3.3%,產量為6 324.0 kg/hm2,居第1位,其他品種均較眾麥1號(CK)有不同程度減產(表2)。
3 品種評價
氣候因素對三門峽地區旱作小麥影響利大于弊。播種期底墑充足,播后苗齊、勻、全,各季苗生長健壯;返青期持續一段時間干旱,對成穗數有影響,成穗較常年略減;抽穗灌漿期雨量充足,穗粒數和千粒重較常年高,但后期雨水多,籽粒飽滿度中等。總之,成產三因素比較協調,產量較高。
漯優7號屬半冬性早熟品種,幼苗半直立抗寒性略差,分蘗力一般,成穗較好,千粒重較低,長方形穗,長芒、白粒、白殼、半角質,落黃較差,抗旱性差。平均產量4 990.5 kg/hm2,較對照品種眾麥1號減產24.1%,居第5位。不適于在三門峽地區旱地推廣種植。
偃佃9433屬半冬性大穗中熟品種,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好,抗旱性中等,結實性好,落黃中等,商品性較好,平均產量6 046.5 kg/hm2,較對照品種眾麥1號減產 8.0%,居第4位。不適于在三門峽地區寒肥地推廣種植。
豫保1號屬半冬性大穗型晚熟品種,幼苗半直立,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穗層整齊,結實性好,千粒重較高。抗旱性好,落黃好,熟期晚,平均產量6 790.5 kg/hm2,較對照品種眾麥1號增產3.3%,居第1位。適于在三門峽地區曬旱地和旱肥地種植。
舜麥1718屬半冬性中旱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蘗力較強,幼苗抗寒性較好,株型緊湊,株高較低,抗倒伏能力強,穗粒數較多,結實性好,籽粒商品性好,熟相好,成熟期中等,平均產量6 324.0 kg/hm2,較對照品種眾麥1號減產3.8%,居第3位。較適于在三門峽地區旱地種植。
眾麥1號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抗寒性好,抗旱性好,結實性好,落黃好,成產三因素協調。平均產量6 573.0 kg/hm2,居第2位。適于在三門峽地區旱地肥地種植。
4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豫保1號適應性強,抗旱性強,抗病性中等,綜合農藝性狀好,產量水平高,可在三門峽市曬旱地及旱肥地種植。與眾麥1號相比,舜麥1718雖產量有所下降,但從生物多樣性考慮,也可作為搭配品種在旱肥地種植。
眾麥1號作為三門峽地區旱地主推的小麥品種,豐產性優異、穩產性能好,多年生產證明,該品種可在曬旱地、旱肥地、水肥地種植。但應適當控制種植規模,適當搭配其他品種。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全面考慮旱地小麥品種的篩選和示范,同時對優良品種的栽培技術進行研究。
5 參考文獻
[1] 吳明興,陶紅娟,何松銀,等.沿江地區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科技,2017(6):57-58.
[2] 許誼,王君,葛勝,等.邗江區小麥品種適應性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3):29-31.
[3] 查貴生,俞祚明,高建民,等.南京市溧水區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7(22):36-37.
[4] 夏澤,朱冰峰,陳雯花.成縣小麥品種(系)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7(11):9-12.
[5] 侯殿亮.新疆昌吉州冬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J].新疆農墾科技,2017,40(8):9-11.
[6] 李梅娜.2016—2017年度河南省南陽小麥新品種展示比較試驗總結[J].現代農村科技,2017(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