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玉 高九思
摘要 為篩選出適合三門峽旱地種植的小麥品種,2016—2017年進行了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結果表明,有9個小麥品種(系)產量超過5 250 kg/hm2,分別為普冰151、普冰9946、普冰322、西農115、RF11、西旱1號、西旱2號、西旱3號、西旱4號,其中西旱3號產量最高,為5 950.5 kg/hm2,居第2~4位的品種依次為普冰151、RF11、西旱4號。
關鍵詞 小麥;品種;性狀;產量;河南三門峽;2016—2017年
中圖分類號 S512.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52-01
2016—2017年旱地小麥展示試驗在三門峽市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站進行,該站占地5.33 hm2,隸屬陜州區西張村鎮丁官營村。試驗區內土地平整,土層深厚,氣候四季分明,純粹自然降雨,是農作物旱地品種試驗的理想場所。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三門峽市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站(陜州區西張村鎮丁官營村)。試驗地土質為壤土,前茬為曬旱地,地力為中等肥力。機械深耕、旋耕整地。
1.2 參試品種
供試小麥品種為普冰151、普冰9946、普冰322、小偃9號、小偃17、冷旱5號、HM818、HM5715、HM231、西農115、RF11、RF13、西旱1號、西旱2號、西旱3號、西旱4號等16個品種(系),對照品種為洛旱7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7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洛旱7號作對照(CK)。本試驗不設重復[1-3],小區面積60 m2。
1.4 試驗實施
該試驗于2016年10月8日開始實施,施緩釋復合肥1 125 kg/hm2。10月13日播種,播量150 kg/hm2,人工三行精播耬播種[4-6]。11月14日田間化學除草;2017年5月10日用48%吡蟲啉防治蚜蟲。6月10日機械收割。
1.5 試驗期間氣象因素
2016年9月中下旬、10月21—28日和11月21—23日,三門峽市3次大面積降水,降水量分別為50~80、50~80、22~34 mm,對于豫西旱地來說屬于風調雨順,完全可以滿足小麥播種及苗期、越冬期對于水分的需求。2017年春季3—4月分布不均的降雨和5月下旬稍顯遲到的降雨對于小麥中后期生產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暖冬增加了有效積溫,2016年10月1日至12月20日,三門峽市平均氣溫較常年高0.6 ℃,光照時數較同期增加73.3 h。越冬期間,平均氣溫2.9 ℃,較常年高1.8 ℃,無低溫凍害,有利于小麥安全越冬,冬前分蘗增加1個以上,麥田群體分蘗數較常年同期增加75萬~120萬個/hm2。中后期降雨偏晚使大部分試驗田干旱,5月22日大風、降雨(試驗地30.4 mm)使部分麥田倒伏,成熟前的連續高溫干熱風,使小麥青干、早衰、不正常成熟等現象普遍發生,造成千粒重下降,從而影響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普冰151折合產量5 850.0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20.6%。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好,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蠟質較重,莖稈彈性好,旗葉平展較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75 cm。穗粒數28.8粒,穗數567.0萬穗/hm2,千粒重32.3 g,飽滿度較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較好,抗病性好。
普冰9946折合產量5 350.5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10.3%。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葉片較寬,耐寒性好,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蠟質較重,莖稈彈性好,旗葉平展,扭曲,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90 cm。穗粒數29.4粒,穗數535.5萬穗/hm2,千粒重38.0 g,籽粒中等。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熟相較好,綜合抗性好。
普冰322折合產量5 601.0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15.5%。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好,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蠟質較重,莖稈彈性好,旗葉平展較短小,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82 cm。穗粒數30.6粒,穗數546.0萬穗/hm2,千粒重35.0 g,籽粒飽滿度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較好,綜合抗性較好。
西農115折合產量5 451.0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減產0.9%。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直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蠟質較輕,莖稈彈性好,旗葉上舉,葉片寬、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70 cm。穗粒數29.2粒,穗數550.5萬穗/hm2,千粒重39.1 g,籽粒較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一般,抗病性好。
RF11折合產量5 800.5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5.5%。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直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蠟質較重,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旗葉上沖,葉片適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85 cm。穗粒數34.2粒,穗數535.5萬穗/hm2,千粒重33.6 g,籽粒飽滿度一般。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熟相較好,抗病性也較好。
西旱1號折合產量5 500.5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減產3.5%。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直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旗葉平展,葉片較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68 cm。穗粒數31.6粒,穗數558.0萬穗/hm2,千粒重31.3 g,籽粒飽滿度中等。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熟相一般,綜合抗性較好。
西旱2號折合產量5 515.5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減產0.9%。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直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蠟質較重,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旗葉上沖,較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75 cm。穗粒數27.6粒,穗數550.5萬穗/hm2,千粒重35.4 g,籽粒飽滿度一般。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一般,綜合抗性好。
西旱3號折合產量5 950.5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4.4%。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旗葉平展,較寬而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75 cm。穗粒數34.6粒,穗數573.0萬穗/hm2,千粒重29.8 g,籽粒欠飽。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好,綜合抗性好。
西旱4號折合產量5 751.0 kg/hm2,較對照品種洛旱7號增產0.9%。該品種屬于中熟半冬性品種,幼苗半直立型,出苗齊整,健壯,葉色深綠,耐寒性、耐旱性好,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返青早,拔節快,葉色深綠,成穗早,灌漿快。麥穗深綠色,莖稈彈性好,旗葉上舉,寬短,株型緊湊,穗層齊整,株高77 cm。穗粒數35.2粒,穗數571.5萬穗/hm2,千粒重32.7 g,籽粒較飽滿。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熟相較好,綜合抗性好。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有9個品種產量超過5 250.0 kg/hm2,其中西旱3號產量最高,為5 950.5 kg/hm2,居第2~4位的依次是普冰151、RF11、西旱4號。前6個品種(系)較對照洛旱7號均表現增產。本試驗僅為1年結果,且中后期降雨偏晚,使大部分試驗田出現嚴重干旱,5月22日大風、降雨使部分麥田倒伏,成熟前的連續高溫干熱風,使小麥青干、早衰、不正常成熟等現象普遍發生,造成千粒重下降,從而影響產量。該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仍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另外,有關其品質檢測也需進一步完善。
4 參考文獻
[1] 于沐,周秋峰,趙建國,等.2016—2017年鄭州市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8(13):38-39.
[2] 張建偉,楊保安,范家霖,等.河南省中部地區優質小麥品種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0):54-57.
[3] 袁延樂.2014—2015年度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種業導刊,2015(9):17-19.
[4] 何井瑞,張洪樹,祖兆忠,等.幾種強筋小麥品種比較試驗報告[J].農業科技通訊,2015(3):166-168.
[5] 李淑梅,馬俊,董麗平,等.小麥品種比較試驗[J].天津農林科技,2014(6):12-13.
[6] 李志余,陸秋生,沈仁軍,等.小麥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