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嶺
摘要 本文闡述了小麥生長發育后期管理的主攻目標,介紹了其科學管理新技術,包括水分管理、葉面噴肥、及時防治病蟲害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生長發育后期;科學管理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63-01
小麥生長發育后期是指小麥從始穗至齊穗揚花、到灌漿至成熟這一段時期,約40 d,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與高產和后期關鍵措施的落實到位有直接的關系。
1 后期管理的主攻目標
1.1 保護好功能葉
小麥始穗后,主要依靠穗部、穗下節間、劍葉、倒二葉、倒三葉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碳水化合物供給籽粒灌漿。因此,保護好劍葉、倒二葉、倒三葉對提高小麥千粒重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劍葉大而肥厚且大于倒二葉、倒二葉大于倒三葉,則小麥一定能獲得高產。
1.2 增強根系活力
小麥拔節后,次生根的增加率顯著下降,根系生長持續到抽穗期即停止,但根系吸水吸肥仍可持續到成熟期。揚花后小麥根系活力開始下降,對肥水的吸收能力變弱,但采取葉面追肥可有效延緩根系衰老。因此,使小麥根系保持較長時間的吸水吸肥功能,對提高功能葉、穗下節間、穗部的光合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有直接的影響。
1.3 及時抓好病蟲害防治
小麥生長后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等,蟲害主要是蚜蟲,其次常會發生吸漿蟲、黏蟲等為害,若不及時抓好防治,將會對小麥產量產生很大的影響。
2 小麥后期科學管理新技術
2.1 水分管理
2.1.1 清理疏通內外“三溝”。要整修清理田內墑溝、腰溝、田頭溝,并逐級加深,防止於堵;要逐級加深、加寬田外小、中、大“三溝”,內外“三溝”要溝溝相通,確保暢通無阻,以便旱能及時灌、澇能及時排、漬能及時降。
2.1.2 及時排澇降漬。“寸麥支丈水,尺麥不支寸水”。小麥生長后期若常遇陰雨天氣,不僅會引起病害的暴發和流行,而且會致根系活力下降,引起吸水吸肥能力降低。因此,雨水多時,應及時排澇降漬,排明水、降暗漬,降低濕度,改善土壤環境和田間小氣候,確保小麥后期正常生長發育[1]。
2.1.3 早澆灌漿水。小麥生長后期,若遇長期干旱或有明顯缺水癥狀時,應早澆灌漿水。“灌漿有墑,籽飽穗方”,說明充足的水分對提高小麥千粒重的重要性。因此,應灌足水分,保證小麥生理用水,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提高籽粒灌漿強度,增加粒重。灌漿水一般在孕穗期至灌漿初期選擇晴天無風時進行澆灌,不宜在溫度過高的天氣澆水,切忌在風雨來臨前澆水,以防倒伏[2]。澆水量不宜過大,但要底墑得到補充,保護深層根系不早衰。
2.2 噴施葉面肥
葉面追肥可彌補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干熱風危害,增強葉片功能,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在抽穗期和灌漿期各噴1次,可用磷酸二氫鉀+尿素混合液葉面噴施[3]。為簡化操作,可與殺菌劑、殺蟲劑混合噴施。
2.3 及時防治病蟲害
2.3.1 赤霉病。多發生于穗期多雨、氣候潮濕地區。病穗干旱發白,雨水多或病穗后期發紅,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病粒含毒素,人畜食用有毒副作用。此病以預防為主,小麥抽穗揚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應立即噴藥預防,藥劑可選戊唑醇、咪鮮胺、氰烯菌酯等及其復配劑[4]。
2.3.2 白粉病。對密度大、濕度大的麥田,要注意查治白粉病,在底部葉片看到紅膜時,就要注意防治。可選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氟環唑等藥劑。要求用足藥量和水量,注意交替用藥,以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
2.3.3 小麥銹病。分為3種,即葉銹、條銹、稈銹,典型特征為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為大紅斑。小麥銹病屬流行性病害,如果氣候合適會大面積發生,并隨氣流逐漸傳播擴散。可用嘧菌酯、百菌清、福美雙+三唑類、吡唑醚菌酯+代森聯等防治。
2.3.4 蚜蟲。蚜蟲是影響小麥灌漿的主要害蟲,繁殖快,干旱高溫時易暴發。穗期田間蚜量達1 000頭/百株以上、益害比(天敵∶蚜蟲)低于1∶150時,可選用吡蟲啉、啶蟲脒、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蚜威等藥劑噴霧防治。
2.3.5 吸漿蟲。以幼蟲為害小麥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5月上中旬,吸漿蟲開始羽化、產卵,是成蟲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小麥上部有吸漿蟲成蟲產卵,中下部葉片有麥蚜繁殖,可選用吡蟲啉和辛硫磷復配劑噴霧。
2.3.6 噴藥注意事項。應現配現用,并采用二次稀釋法。噴藥時間最好在16:00以后進行,噴水量不少于450 kg/hm2。小麥揚花期噴藥,應避開授粉時間,一般應在10:00以后噴藥。在噴施前應關注氣象預報,避免在噴施后24 h內下雨。高產麥田要噴施2~3次,間隔7~10 d噴1次。
3 參考文獻
[1] 靳秋生,劉駿,劉國棟,等.焦作市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7):246-249.
[2] 沈志河.小麥綠色增效及輕簡化田間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7):251-254.
[3] 宋要.沿淮地區西農822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18.
[4] 王青峰.拜城縣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8(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