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亮 方玉川 李增偉
摘要 冀張薯12號是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2011年育成的馬鈴薯新品種,2015年通過國家審定。榆林市于2014年引進種植,在靖邊縣和榆陽區開展了品種比較試驗,并在榆陽區、定邊縣和靖邊縣分別開展了不同播期、不同種植密度和不同肥料品種的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在榆林市引種表現優良、產量較高,適宜在榆林市及同類生態區域推廣種植;通過試驗總結出了冀張薯12號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馬鈴薯;冀張薯12號;引種表現;栽培技術;陜西榆林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69-02
冀張薯12號是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2011年以大西洋為母本、99-6-36為父本雜交選育的馬鈴薯新品種,2011年3月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5年1月通過第三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定,適宜在我國北方一作區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塊種植[1]。冀張薯12號屬中晚熟品種,生育期為96 d左右,耐貯性好,植株田間抗馬鈴薯PVX、PVY、PVS、PLRV 病毒和晚疫病[2]。
2014—2016年,靖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榆林市農業科學院引進種植冀張薯12號,在靖邊縣和榆陽區開展了品種比較試驗;在榆陽區、靖邊縣和定邊縣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示范,3年累計示范面積612.5 hm2,平均產量達到48 900 kg/hm2,較當地主栽品種克新1號增產18.5%左右。并于2014—2015年,在榆陽區、定邊縣和靖邊縣分別開展了不同播期、不同種植密度和不同肥料品種對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影響的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分別位于靖邊縣楊橋畔鎮楊一村、榆陽區牛家梁鎮榆卜界村和定邊縣白泥井鎮,地塊有灌溉條件、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輕質壤土或砂壤土,土壤pH值≤8.5。馬鈴薯忌連作,前茬以禾本科、豆科作物為宜[3]。深翻整地前施用農家肥45 t/hm2、磷酸二銨300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鉀225 kg/hm2,同時施3%辛硫磷顆粒劑15 kg/hm2防治地下害蟲,可以根據地力情況調整施肥量。
1.2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冀張薯12號和冀張薯8號。供試肥料為美盛復合肥(硫酸鉀型)、博帝森復合混合肥料(瓜菜型)、莊稼漢復合肥料和莊稼漢活性因子復合肥料(加硼型)。
1.3 試驗設計
1.3.1 品種比較試驗。2014年引進馬鈴薯新品種冀張薯12號,以冀張薯8號作對照(CK),2014—2016年連續3年在靖邊縣楊橋畔鎮楊一村和榆陽區牛家梁鎮榆卜界村開展了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
1.3.2 不同播期試驗。2014—2015年,在榆陽區牛家梁鎮開展了冀張薯12號馬鈴薯播期試驗,共設5個播期處理,分別為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5月25日和6月5日。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
1.3.3 不同種植密度試驗。2014—2015年,在定邊縣白泥井鎮開展了不同種植密度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種植密度4.50萬、5.25萬、6.00萬、6.75萬株/hm2。3次重復,隨機區組,小區面積30 m2。
1.3.4 不同肥料試驗。2014—2015年,在靖邊縣楊橋畔鎮開展了冀張薯12號馬鈴薯不同肥料施用效果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美盛復合肥(硫酸鉀型)165 kg/hm2(A)、博帝森復合混合肥料(瓜菜型)165 kg/hm2(B)、莊稼漢復合肥料165 kg/hm2(C)、莊稼漢活性因子復合肥料(加硼型)165 kg/hm2(D),均作為基肥施用。3次重復,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20 m2。
1.4 栽培管理
1.4.1 種薯選用。選擇脫毒原種或一級種作種薯,用種量為2 250 kg/hm2。將選好的種薯平鋪10 cm一層,置于18~20 ℃暖室催芽,暗光處理12 d。待芽基催至0.5~0.7 cm時,轉到室外背風向陽處,曬種煉芽[4]。
1.4.2 種薯切塊。≤50 g小薯稍削頂端,整薯直播;≥50 g以上塊莖要切成單塊重35~45 g、帶1~2個芽的切塊。切塊時刀具要用酒精消毒。切塊后的種薯,用春雷霉素、甲基托布津、滑石粉和種薯按1∶1∶25∶2 500的比例混合進行拌種。
1.4.3 適期播種。一般于5月上中旬播種,采用機械化播種,行距90 cm、株距22~25 cm,播深8~10 cm,同時起壟高18~20 cm。
1.4.4 田間管理。一是中耕培土。當50%植株出土后,及時用中耕整形機進行培土,使壟高達到30~40 cm。二是澆水。播種后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灌溉最好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85%之間,地面始終保持潮濕。若雨后田間有積水,應立即設法排水防澇。三是病蟲害防治。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蚜蟲等蟲害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馬鈴薯早疫病、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黑脛病等病害可交替使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25%嘧菌酯懸浮劑、68.75 g/L氟菌·霜霉威懸浮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防治[5]。四是及時收獲。莖葉變為杏黃色,表明秧蔓進入木質化階段,塊莖停止膨大,即可收獲。收獲前7 d停止澆水,殺秧后抽取田間滴灌帶。選擇晴天收獲,剔除病、雜、爛薯,注意通風貯藏[6]。
2 結果與分析
2.1 冀張薯12號馬鈴薯在榆林地區的種植表現
2.1.1 產量。從表1可以看出,2014—2016年,冀張薯12號表現優良,產量較高,其中靖邊點3年平均產量36 109.50 kg/hm2,較CK增產6 721.00 kg/hm2,增幅23.14%;榆陽點3年平均產量38 537.85 kg/hm2,較CK增產6 069.55 kg/hm2,增幅18.37%。
2.1.2 特征特性。通過田間調查發現,冀張薯12號株型直立,生長勢較強,株高67 cm左右,主莖粗壯,主莖數為2.12個,分枝少,莖、葉淺綠色,花冠淺紫色,天然結實中等;塊莖橢圓形,薯皮光滑淡黃色,薯肉淡黃色,芽眼平淺,結薯較淺且集中,薯塊大而整齊。塊莖干物質含量19.2%,淀粉含量15.5%,粗蛋白含量3.25%,還原糖含量0.25%,VC含量為18.9 mg/100 g鮮薯。
2.2 不同播期對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以播期為5月15日時,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最高,達到35 433.33 kg/hm2;播期為5月5日時,產量次之,達到33 800.00 kg/hm2。由此說明,在榆林市冀張薯12號馬鈴薯的最佳播期為5月5—15日。
2.3 不同種植密度對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種植密度為5.25萬株/hm2時,馬鈴薯產量最高,達到34 033.3 kg/hm2;種植密度為6.00萬株/hm2時,馬鈴薯產量次之,達到33 100.0 kg/hm2。綜合考慮產量和種薯成本投入,在榆林市栽培冀張薯12號馬鈴薯合理的種植密度為5.25萬株/hm2。
2.4 不同肥料處理對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馬鈴薯是喜鉀作物,在4種供試肥料中,以美盛復合肥(硫酸鉀型)含鉀素最高,K2O含量約為16%,明顯高于其他3種肥料。從表4可以看出,施用美盛復合肥(硫酸鉀型)(處理A),冀張薯12號馬鈴薯產量達到39 691.7 kg/hm2,極顯著高于施用其他3種肥料處理。由此說明,施用鉀元素含量高的復合肥有利于馬鈴薯增產。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冀張薯12號適宜在榆林地區種植,產量高、抗性好;并且通過試驗總結出了冀張薯12號的高產栽培技術。在榆林地區,冀張薯12號馬鈴薯適宜的種植密度為5.25萬株/hm2、適播期為5月5—15日,以追施美盛復合肥(硫酸鉀型)375 kg/hm2、尿素150 kg/hm2、硝酸鉀150 kg/hm2(根據長勢情況分批施入)有利于產量提高。2017年,榆林市泰安農業公司在榆陽區小紀汗鄉可可蓋村建設冀張薯12號馬鈴薯標準化示范基地20 hm2,生產鮮薯1 260 t,平均產量達到63 t/hm2。
4 參考文獻
[1] 左慶華,尹江,田國聯,等.馬鈴薯新品種冀張薯12號選育[J].中國馬鈴薯,2012,26(2):127-128.
[2] 劉晨,馬全偉,胡冠華.冀張薯12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2015(5):19-20.
[3] 謝開云,金黎平,屈冬玉.脫毒馬鈴薯高產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 方玉川,白銀兵,李增偉,等.布爾班克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9,23(3):182-183.
[5] 婁樹寶.馬鈴薯晚疫病菌抗藥性研究現狀[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7):165-178.
[6] 田宏先,王瑞霞,王春珍,等.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8):84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