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軍
摘要 從品種選擇、整地施肥、培育壯苗、定植、定植后管理及常見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日光溫室西葫蘆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西葫蘆;日光溫室;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26;S642.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075-02
彰武縣日光溫室西葫蘆栽培面積逾80 hm2,生產茬口主要有越冬茬、冬春茬和秋冬茬,平均產量在225 t/hm2左右,產值45萬元/hm2左右。由于抗逆性好、適應性強、管理相對容易,西葫蘆的栽培面積逐漸擴大。現將日光溫室西葫蘆越冬茬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用良種是西葫蘆高產高效栽培的關鍵。要求選擇耐寒、早熟、品質佳、商品性好、產量高的品種。適宜彰武地區栽培的品種主要有凱撒和法拉利等。
2 整地施肥
定植前結合整地科學施入底肥,可為西葫蘆高產、優質奠定基礎。底肥施入要堅持“有機肥+無機肥+生物菌肥+礦物質肥”的四肥一體平衡施肥原則,建議施腐熟農家肥120~150 m3/hm2、生物菌肥300 kg/hm2、硫基復合肥750~900 kg/hm2、礦物質肥300 kg/hm2。
起壟做床,可以加厚土層,使營養集中、土質疏松,同時增加土壤通透性,對西葫蘆幼苗生長和根系形成都非常有利。起壟時,要求壟距1.3 m,床寬90 cm,壟溝寬40 cm,壟高20~25 cm。起壟后,在壟上鋪設滴灌帶,覆蓋地膜。
3 培育壯苗
育苗時間以8月下旬為宜,保證9月中下旬可以定植、11月下旬進入采瓜期,盡量采用工廠化育苗。工廠化育苗培育的西葫蘆苗整齊度高、抗逆性好。
播種前,將種子放入20~30 ℃溫水中浸泡2~3 h,充分吸水后撈出晾干種皮表面水分,然后用濕毛巾包裹置于25~30 ℃條件下催芽,待芽長0.2~0.4 cm時播種。播種后,白天室內溫度控制在25~30 ℃之間、夜間在15~18 ℃之間;出苗后,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 ℃之間、夜間在10~13 ℃之間。注意預防苗期病害,三葉一心期開始定植,定植前2~3 d進行煉苗。
4 定植
每床栽植1行西葫蘆,株距40 cm,密度1.8萬株/hm2左右。以選擇晴天上午定植為宜,有利于提溫、緩苗及迅速生長。定植深度要均勻一致,以埋沒根系為宜。定植時注意盡量少傷根或不傷根,盡量不損傷葉片,特別要保護好幼苗的2片子葉。定植時,可在定植穴內施用生根劑,防止后期西葫蘆爛秧或爛根,隨后澆足定根水。
5 定植后管理
5.1 溫度管理
定植后的前幾天,要保持高溫高濕,溫室內溫度控制為白天28~30 ℃、夜間18~20 ℃,溫度不超過30 ℃不放風。緩苗后要促根控秧,防止徒長,溫室內溫度保持白天22~25 ℃,25 ℃以上時開通風口放風,至20 ℃左右關閉風口;夜間保持溫度在10~15 ℃之間,適宜的溫度和溫差可有效防止植株徒長,以及促進雌花提早形成和開放。根瓜開始膨大時適當提高室內溫度,保持白天25~30 ℃、夜間13~17 ℃,最低氣溫在11 ℃以上。春季隨著氣溫回暖,適當加大通風量,保證白天溫度不超過30 ℃;當夜間室外溫度高于12 ℃時,晝夜放風[1-2]。
5.2 光照管理
早晨揭開草簾或棉被后,擦凈薄膜上的灰塵、碎草。即使陰天也要揭開草簾或棉被,使植株接受散射光照射。若條件允許,最好在溫室后墻張掛反光幕或在棚內安裝補光燈,以增加棚室內的光照[3]。下雪時必須將草簾或棉被卷起,以免雪大壓倒棚體。
5.3 肥水管理
澆水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澆水應選擇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深冬季節盡量澆小水,陰、雨、雪天禁止澆水施肥,春季升溫后可以大水大肥。澆過緩苗水后至開花坐果前一般不澆水,以促進根系發育,防止植株徒長。根瓜坐住后開始澆水追肥,一般施用速效水溶肥(高鉀中氮低磷型);進入冬季低溫期,要施用黃腐酸類、腐植酸類及生物有機菌肥類等熱性肥料;春季升溫后,植株進入快速生長期,要增加澆水、施肥次數,加大速效水溶肥施用量和澆水量[4],其間可以施用2次硝硫基復合肥(加水溶解成肥水)。生長期間,還可結合病蟲害防治,葉面噴施微量元素、硼肥及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每隔7~10 d噴1次。
5.4 授粉
棚內與其他作物套種的少量西葫蘆,可以采用激素抹瓜處理,要注意抹瓜時間和用藥濃度,同時藥液中可加入速克靈,能有效防止灰霉病的發生。
整棚和大量種植的西葫蘆,要用西葫蘆免點劑噴霧。棚內根瓜開花1/3左右時即可授粉噴霧,15 kg水加免點劑8~10 mL,棚內溫度15~20 ℃時(日落后放草簾前)噴藥,噴在葉片正面,注意避開生長點,7~10 d噴1次。
5.5 植株調整
日光溫室西葫蘆生育期長,葉片大,葉數多,影響通風透光,且容易發生病害,因而需要進行吊蔓栽培。結合纏繞蔓,摘除植株下部老葉和病葉。纏繞蔓時選擇晴天午后進行,以免折斷生長點。在植株長勢正常的情況下,適當疏瓜,12月后每株同時留瓜3條,1—2月每株同時留瓜2條,3月每株同時留瓜3條,4月后自然生長,保證植株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平衡、協調,提高西葫蘆的商品性和總產量。
6 常見病害防治
6.1 病毒病
病毒病又稱花葉病,可發生于各個生長時期。苗期發病,子葉變黃枯萎,真葉呈斑駁花葉;全株發病時,新葉黃綠斑駁、小而卷曲、變脆發硬,抑制植株生長;果實受害時,形成畸形果[5]。病毒病主要是由于蔬菜細胞內的病毒引起,很難有效防治,只能早期預防。土壤中補鋅、底肥施入礦物質肥的防治效果最好。常用的防治藥劑有病毒快克、病毒葉展靈等。
6.2 霜霉病
霜霉病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常在葉片上發病。病菌可通過雨水、氣流、昆蟲等傳播。苗期發病,初時褪綠變黃,最后枯死。成株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色水浸狀小斑點,后發展成多角形病斑,邊緣黃綠色,干枯時易破裂。在高濕條件下,病斑背面會生出灰黑色霉層。農業防治的方法是通過采取相應的栽培措施提高溫室內的溫度、降低濕度,預防病害發生[6];化學防治常用的藥劑有烯酰嗎啉、杜邦克露、甲霜靈錳鋅等。
6.3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危害植株葉片,一般老葉先發病,逐漸向植株上部的葉片蔓延。病菌主要靠氣流傳播,在16~24 ℃時易發病[7-8]。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和背面會出現白色小霉點,正面居多,后逐漸擴大為霉斑,形狀不規則;發病嚴重時,霉斑連成大片,后期白粉逐漸變為灰白色,葉片變黃、干枯。常用的防治藥劑為世高、腈菌唑、乙醚酚等。
6.4 菌核病
菌核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西葫蘆的瓜條和莖蔓。瓜條受害,先發生于殘花部,呈水漬狀腐爛,長出白色菌絲,后菌絲上長出菌核。莖蔓被害,初期呈水漬狀、淺褐色,莖蔓軟腐、縱裂干枯、長出白色菌絲,莖內有黑色菌核。常用防治藥劑有菌核凈等。
7 采收
西葫蘆單瓜長至0.5 kg左右時開始采收。采收時要輕拿輕放,輕慢轉擰直至瓜柄脫離主莖;忌硬拉硬拽,以防損傷主莖[9]。也可采用刀、剪等工具輔助采摘,但要注意刀具消毒,避免相互傳染病害。
8 參考文獻
[1] 劉文英.大棚西葫蘆的定植與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3(11):72.
[2] 李東琳,王國林.大棚西葫蘆栽培要點[N].陜西科技報,2005-09-02(002).
[3] 李紅麗.冬春茬西葫蘆栽培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16(23):11-12.
[4] 耿玉婷.日光溫室冬春茬西葫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5(10):16-17.
[5] 戴文宏,司玉芹,任連敏.大棚西葫蘆幾種病害的防治方法[J].中國果菜,2005(3):29.
[6] 李景芳,陳兆義,孫興軍,等.大棚西葫蘆病害的防治[J].吉林蔬菜,2005(3):34.
[7] 白召民,司玉芹,鄭紅玲.大棚西葫蘆幾種病害的防治方法[J].農業與技術,2005(1):144-159.
[8] 朱江.西葫蘆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2(9):47-48.
[9] 王敏.西葫蘆栽培技術規程[J].現代農業,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