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曉麗
摘要 朝天椒是宜陽縣優勢特色經濟作物,闡述了朝天椒疫病的危害癥狀、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朝天椒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朝天椒疫病;綠色防控;河南宜陽
中圖分類號 S436.418.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113-01
朝天椒是宜陽縣優勢特色經濟作物,正逐漸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朝天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連作年限延長和復種指數的提高,病害也日益加重,朝天椒疫病尤為突出。發病田塊逐年增多,危害程度日趨嚴重,一般造成減產30%以上,部分地塊死苗嚴重,甚至絕收,已成為制約宜陽縣朝天椒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確保朝天椒產業健康發展。
1 危害癥狀
幼苗發病,多在莖基部產生暗綠色水浸狀梭形病斑,病部縊縮,呈暗褐色,易折斷。成株期發病,根系、主莖、枝條、葉片和果實均可受害。根基部及被埋在土壤中的莖部產生白色霉菌斑,嚴重的凹陷或脫皮,縱剖莖基或根莖,維管束變為黑褐色,植株迅速萎蔫;枝部發病,呈環繞狀褐色條斑,病斑以上枝條枯死;葉部發病,病斑初為水浸狀,隨著病害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為淡褐色,易破裂,病葉發黑,軟腐脫落;病果呈不規則暗褐色水浸狀病斑,很快擴展到全果,果皮皺縮軟腐,內有灰白色菌絲。發病較嚴重的田塊植株可在7~10 d內死亡。
2 發病條件及傳播途徑
朝天椒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疫霉屬(Phytophthoracaps-ici)真菌引起的一種土傳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病枝殘體上越冬,一般可以存活3年。翌年春季氣溫升高,病菌隨風雨、水滴飛濺到朝天椒健株上,引起疫病發生。病部產生的孢子又隨風雨、流水飛濺到其他健株上引起多次再侵染。7—8月的高溫高濕有利于疫病的發生,以27~30 ℃發病最快。高溫多雨或干旱及暴雨驟晴,土壤水分長期飽和,疫病易大流行。重茬年份與發病程度成正相關,氮肥使用過量,氮、磷、鉀比例失調,某些微量元素不足也易誘發疫病。
3 綠色防控技術
3.1 農業防治
3.1.1 改茬深翻。朝天椒忌重茬,不宜在前茬是茄果類作物、馬鈴薯、煙葉的地塊種植,前茬最好是禾本科糧食作物和蔥、蒜、韭菜類作物。宜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塊種植。春茬朝天椒應及早整地,冬前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25~30 cm。深耕細耙,進行人工或機械起壟。壟寬80 cm,壟高20 cm,壟間距20 cm,通過深耕凍壟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殺死部分越冬病菌和害蟲,達到恢復地力、蓄水保墑的效果[1]。
3.1.2 清潔田園。辣椒采收后要清除田間雜草、病株殘體,減少越冬菌源。生長期初發病時及時摘除病葉、病椒,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嚴重發生時,要及時控制發病中心,拔除病株帶出田外集中焚毀。
3.1.3 選用抗病品種及種子消毒。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朝天椒疫病操作簡單、防效良好、成本低廉的技術措施。目前,生產上常用品種有日本三櫻椒、韓國天宇三號以及國產品種卡其牌新一代三櫻椒、農大天鷹椒、天問5號等,最新研制的高產抗病品種有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選育的豫雜三櫻椒、鄭州市蔬菜研究所選育的鄭研三櫻椒。播前進行種子消毒,可有效預防朝天椒疫病,具體方法是用52 ℃溫水浸種15 min后,再用1%硫酸銅溶液浸種5 min,撈出洗凈后催芽或直播[2]。
3.1.4 采用無病土育苗及苗床消毒。為減少初侵染源,要選用無病新苗床育苗。如用老苗床時,要換成3年內未種植茄果類作物的新土。用舊床土時一定要進行土壤消毒,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 g/m2,加細干土10~15 kg/m2,混勻配成藥土,將1/3藥土施入床內,2/3播種后用作覆土。種子出苗后2~3片真葉時,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預防,也可選用68.75%易保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噴霧,或1.0∶0.5∶200.0波爾多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預防。
3.1.5 加強田間管理,科學施肥。施優質有機肥30~45 t/hm2,施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底施鋅肥15 kg/hm2、硼微肥22.5 kg/hm2,采用起壟種植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合理密植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禁止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
3.1.6 實施健身栽培。移栽緩苗后,用碧護或者蕓苔素內酯葉面噴霧,以后每隔20 d噴霧1次,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和抗病力,降低病害發生幾率[3]。
3.2 生物防治
對辣椒疫病的防治,國內研究篩選出一些生防菌株和生防制劑,可試驗應用生物技術進行防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如大蒜鱗莖粗提物、丁子香酚、蛇床子素衍生物JS-B等。
3.3 藥劑防治
定植后,于高溫雨季來臨前,遇連陰雨或雨后驟晴,搶晴天下午用藥,重點噴灑地表及植株莖部,可選用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2.5%噁唑菌酮·霜脲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劑600倍液交替噴霧,5~7 d噴1次,連噴2~3次;初花期根施4%疫病靈顆粒劑,每穴2 g,30 d施1次,連施2次,施藥方法是將顆粒劑施入莖基部后覆土澆淺水;或于夏季高溫雨季,撒施96%硫酸銅45 kg/hm2后澆水,可達到預防效果。發病初期,可用25%甲霜靈·霜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噁霜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劑1 000~2 000倍液噴施進行防治。發病中期,可用66.8%丙森·纈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900~1 200 g/hm2進行噴霧防治,注意不同藥劑交替和輪換使用[4]。
4 參考文獻
[1] 蘇莉.大蒜(Allium sativum L.)鱗莖粗提物對辣椒疫霉病抑制效應及其機理[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2] 林述平,凌曉曦,鄧召利,等.丁子香酚對辣椒疫霉菌的毒力測定[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2):102-103.
[3] 劉云龍,何永宏,張旭東.哈茨木霉對辣椒生長的影響[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17(4):345-346.
[4] 張愛民,邢丹,楊萬榮,等.辣椒疫病生物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