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廣晗
摘要 紅松作為我國東北地區地帶性頂級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條件和有利環境因子的影響,通過其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作用而生長發育; 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環境因子的影響而造成災害。本文對遼寧地區范圍內紅松爛皮病、松落針病、松旱枯病、松白腐菌和松心腐病等主要病害的發病癥狀、病原、傳播途徑進行介紹,并提出相應的病害防治措施,以期為紅松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紅松病害;發病癥狀;傳播途徑;防治措施;遼寧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91.247;S76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117-02
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在自然界中受到外因條件和有利環境因子的影響,通過其自身內部的矛盾運動作用而生長發育。在一定的條換下,也受到一些不良環境因子的影響而造成災害,其中以病蟲害最為嚴重。對紅松病蟲害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遵循“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病規律,抓好病蟲生活史薄弱環節,因地制宜地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及時消滅,以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本文以遼寧地區范圍內紅松爛皮病、松落針病、松旱枯病、松白腐菌和松心腐病等主要病害為研究對象,探索解決紅松病害的防治方法,以期為遼寧地區紅松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1 紅松爛皮病
1.1 病害癥狀
多由于干旱缺水、積水、蟲害以及各種自然因素和機械傷等影響,使幼樹長勢減弱,引發該病。當病原菌侵染枝干和梢部后,常長滿球形疹狀物,即病原菌的子囊盤。發病初期,子囊盤呈杯狀、色淺,后期為褐色或黑褐色。受害枝干部迅速干枯死亡,病部樹皮表面呈黑色粗糙狀。側枝受害后枯死,向下彎曲。針葉由綠色變為紅褐色,逐漸變黃脫落。發病率高時,針葉脫落可達30%~40%。
1.2 病原菌
病原菌為子囊菌綱蠟釘菌目埋盤菌科埋盤菌屬松薄盤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r.)。
1.3 生活史及侵傳途徑
該菌為一種弱寄生菌,通常從長勢弱的樹木枝干部或梢部的各種傷口侵入,營腐生生活,使樹木迅速干枯死亡。秋末形成子囊盤,是病菌的越冬病源。翌年5月,散發出的子囊孢子為病菌的初次侵染來源。
1.4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強幼林撫育,合理整枝,伐除枯立木、被壓木和病樹,并保持林地衛生。二是幼林郁閉后要及時進行透光伐、衛生伐以及防治枝干部病、蟲的危害,促使樹木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三是在5月初,選用2 °Bé石硫合劑和50%蒽油乳膏1∶5的乳劑進行噴干和涂刷患部,防效較好[1]。
2 松落針病
2.1 病害癥狀
松落針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10月,侵害紅松的針葉,使其自下而上逐漸變黃,干枯而脫落。通常受害針葉初期出現淡綠色的褪色斑點,后變為黃褐色至褐色的疹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其間有黑色橫線紋間隔,將病葉分割數段,使針葉枯黃并很快脫落。晚秋或翌年春季在被害的針葉上產生黑色紡錘形、中間縱裂細縫的黑色物,為病原菌的子囊盤。
2.2 病原菌
隸屬子囊菌綱星裂菌目星裂菌科落葉菌屬松散斑菌[Lophodermium pinastri(Schrad.ex Fr) Ghev.]。
2.3 生活史及侵傳途徑
該菌在落地病葉中越冬,翌年春季或初夏子囊孢子成熟,如遇雨或林地潮濕時,子囊盤中間縱裂細縫,子囊孢子成熟擠出,借風力又傳播到針葉上,從松針的氣孔侵入,6—7月出現褐色疹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產生單孢的器孢子,其無再次侵染的能力。因此,病害1年發生1次。越冬落地的病葉上產生的子囊孢子是該病的初次病源。
此菌通常侵害松屬和云杉屬的樹木,對過熟的紅松林或生長在土壤潮濕、雜草叢生、衛生狀況不良的雜木林中的紅松立木,危害尤為嚴重,被害率為10%左右。此外,也危害紅林幼林。
2.4 防治措施
一是營造針闊混交林,可減輕發病。二是加強經營管理,及時進行撫育、間伐,改善衛生狀況,促進林木生長,增強抗病能力。三是對新植幼林,可在5月初噴1∶1∶15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四是對已郁閉發病的林分,可在子囊孢子成熟飛散期施放621煙霧劑,減輕危害[2]。
3 松旱枯病
3.1 發病時間
該病一般發生在樹液剛開始流動和停止流動的冬春季節,其中以早春3月下旬至4月發病最為嚴重。
3.2 病害癥狀
常常被害的松屬植物包括紅松、樟子松、油松,發病后針葉由綠變黃,頂芽干枯,或新梢枯萎,嚴重者因整株針葉干枯而死亡。此病多發生在梢部,并使頂芽粘干,因而一般影響樹高生長或引起分杈。
3.3 發病原因
松旱枯病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因為冬、春季雨雪過少,而又遇到早春氣溫驟然上升和旱風影響,使紅松幼苗、幼樹地上部分樹液過早地開始流動,而地下部分仍處于休眠狀態,導致其地上部分失水過多,形成生理干旱。同時經調查,松樹的部分旱枯病也是由于造林或換床時窩根引起的。
3.4 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合理的苗木越冬措施,如覆土、蓋草或設立風障等,都可以防止苗木被害。二是在11月初,對苗木進行掛漿噴霧石灰液,進行物理防旱和防塞,既能反射陽光,防止溫度劇變,又起到堵塞葉面氣孔和抑制蒸騰的作用,以免幼苗受春季旱風吹襲而枯死。三是苗木換床或造林時,要避免產生窩根現象。四是注意造林地的選擇,在經常受害地區紅松造林地宜選在背風的地方,切忌于風口造林。五是營造混交林,使紅松幼樹能得到其他混交樹種的側方庇蔭,以防風害。六是幼林撫育時,離幼樹一定距離要適當保留些雜草灌木,起側方庇蔭作用,增加冬季積雪,濕潤環境,同時也可以減弱旱風的影響。七是公路、公園、四旁綠化的松屬樹種,可在早春3月中下旬以后旱枯病發生季節,及時灌水,預防發病[3]。
4 松白腐菌
4.1 形態特征
子實體多年生,低馬蹄形,頗堅硬,近于木質化,無柄,側生于樹干上,菌蓋上表面黑褐色、暗黑色、暗黑褐色,具放射狀裂縫及明顯的層狀同心輪溝,木質堅硬、黃褐色、菌管短(0.2~0.9 cm),層次不明顯。
4.2 病害癥狀
松白腐菌危害活立木心材,通常從樹干死節、斷枝和其他傷口侵染,自樹干中央部分向邊材擴展蔓延,在心材部分橫斷面呈現蜂窩狀白色小斑點,引起典型的白色蜂窩狀腐朽,其形狀好像“螞蟻蛸”的蛀穴,因而俗稱“螞蟻蛸”。初期立木外觀并無顯著病癥,腐朽后期形成空洞,樹冠稀疏,樹勢衰強。由于這種腐朽多集中在樹干中部或基部,故對木材的利用價值損失很大。本病多發生于地勢低洼、背陰、排水不良、通風不好、林內濕度較大、衛生條件不好的紅松林,而且樹齡愈大發病愈重。
4.3 防治措施
結合森林經營清理林地,進行撫育伐和主伐時必須注意樹木的倒向,盡量避免碰傷保留樹,以免病菌感染。對病害嚴重的林分,應實行衛生采伐,將腐朽木或被壓木伐除;同時,盡可能收集林內的子實體,并立即加以處理,以消滅病菌侵染的來源[4]。
5 松心腐病
5.1 形態特征
子實體一年生,長在松樹根部者具有側柄,長在樹干上者無柄,覆瓦狀重疊側生,菌蓋扁平、漏斗狀,表面黃褐色、赤褐色,具不明顯的同心輪溝,密生短絨毛,海綿質、菌管短、菌孔多角形。此病菌主要侵害紅松活立木,被害率很高。
5.2 病害癥狀
該病病菌通常自紅松根部、干莖部的各種傷口侵入,或自枯死處侵入,被害腐朽的木質部變成赤褐色,并形成龜裂狀,引起典型的褐色塊狀腐朽。自根部向上腐朽蔓延可達7 m之高,但一般為1~2 m高,嚴重地毀壞樹干的木質部,腐朽后期形成空洞,被侵染的樹木由于根部腐朽,往往枯死或風倒。
5.3 防治措施
一是實行合理的經營管理,增強樹木生長勢,提高樹木的抗病、抗腐能力。二是實行撫育采伐或衛生采伐,將林中的病腐木、腐倒木、枯立木徹底清除,并收集病菌子實體深埋或燒毀,杜絕病菌感染來源。三是營造針闊混交林,改善紅松生長條件,同時控制和隔離病菌的蔓延。四是從不同紅松林與發病關系的調查發現,陡坡紅松林、斜坡灌木闊葉紅松林,由于立地排水良好,土壤和空氣濕度適中,紅松生長健壯,抗病力強,紅松感染松白腐病較輕;相反,在谷地蕨類云冷杉紅松林,由于地勢低洼、土壤潮濕,林木生長勢不旺,發病較為嚴重。因此,在營造人工林時,應考慮到林木生長的適宜條件選擇造林地。五是松白腐菌侵染的樹木,是隨樹齡及徑級而增多。因此,凡生長開始下降的成、過熟林木應及時采伐,以免因松白腐菌的侵害而造成嚴重損失。六是盡量減免各種活動對紅松林木造成的機械傷害,以減少病菌侵入的途徑。
6 參考文獻
[1] 王志國,楊華.淺談紅松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17,35(11):83.
[2] 邱月.淺析東北珍稀樹木紅松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6(9):146.
[3] 王雪松,陶玉柱,楊會俠,等.紅松病害生態控制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1):114-116.
[4] 宋瑞清,黃永青.紅松樹棲真菌及引起的重要病害[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0(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