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文
摘要 分析了森林的生態效能,提出了提高森林生態效能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具體包括優先保護公益林和堅持生態式采伐、生態式造林、生態式撫育商品林,以及堅持城市鄉村生態式發展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提高森林生態效能提供參考。
關鍵詞 森林生態效能;意義;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 S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148-01
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有“地球之肺”之稱,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森林的生態效能愈發關注,對森林的認識程度和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尤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及“山水林田湖”的重要論斷,將我國林業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分析了森林的生態效能,提出了提高森林生態效能的主要途徑,以期為提高森林生態效能提供參考。
1 森林生態效能
1.1 森林是巨型的蓄水庫
林下的枯枝落葉層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能夠對雨水起到積蓄作用。據調查,一片6 666.7 hm2的森林蓄水量相當于一座200萬m3小型水庫。雨過天晴,樹木的蒸騰作用將大量水分蒸發到大氣中,濕潤了森林空氣,增加了降水量。此外,森林還具有減輕旱澇災害的作用[1]。
1.2 森林是氧氣制造工廠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大量的氧氣。據研究,森林制造氧氣的能力比農田、草地中的植物高,1 hm2闊葉林每天可以吸收1 t二氧化碳,釋放0.75 t氧氣,可供近1 000人1 d的呼吸所需。
1.3 森林是自然的保健品
植物的葉片是過濾器。在光合作用中,葉面上的氣孔張開,空氣中的有毒物質隨著空氣進入葉組織,儲存在植物體內,而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氣體純凈、無毒。據調查,1 hm2柏樹林1晝夜能分泌50 kg植物殺菌素,可以殺死肺結核、白喉等病原菌;綠化區的空氣含菌量較城市鬧市區低。
1.4 森林是優良的吸塵器
森林能減緩粉塵氣流的速度,樹葉上的黏液、絨毛和油脂等可滯留一部分粉塵顆粒。據調查,1 hm2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粉塵顆粒50~80 t。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較非綠化地區減少50%以上。
1.5 森林是綠色的消音器
枝葉茂密的樹冠,對噪聲有很強的吸收和消減作用。據調查,交通要道的綠化帶可明顯降低汽車噪聲,40 m寬林帶可降低噪音10~15 dB,20~30 m寬林帶可降低噪音10 dB。
2 提高森林生態效能的主要途徑
2.1 優先保護公益林
根據森林的生態區位、起源、樹種等特殊條件,盡可能劃分成生態公益林,實行嚴格保護,保持森林的原始狀態,減少人為干擾,最大程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能[2]。對已經劃定的生態公益林區,要詳細調查研究并合理規劃經營,對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區域可以發展以原生態、森林康養為主的森林旅游業,對具備林下種植條件的區域可以發展林地經濟,使生態公益林區在發揮生態效能的同時兼顧發揮其經濟效能,真正實現“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偉大構想。
2.2 樹立商品林生態式經營理念
2.2.1 堅持生態式采伐。森林成熟后,盡量選擇“擇伐”或“二次間伐”的采伐方式,嚴格控制“小面積皆伐”,通過合理的伐前更新形成森林生態效能最大化的科學演替,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維護森林的生態功能;伐區作業伐前不清理場地,盡量保留闊葉幼樹[3];采伐季節最好選擇冬季,集材過程中少破壞林地表層,防止出現侵蝕溝造成水土流失;采伐剩余物橫山堆腐并壓實,以控制地表徑流,加大涵養水源功能。
2.2.2 堅持生態式造林。優先營造闊葉林,或在保留闊葉樹的基礎上營造混交林。從生態學和經濟學角度綜合考慮,合理選擇造林樹種,科學確定造林密度,實行魚鱗坑式造林方式,集聚水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涵養水源的作用。
2.2.3 堅持生態式撫育。幼林撫育清場時盡量不采取全清的方式,而是只清除苗木周邊影響苗木生長的雜草,既有助于提高苗木周圍生態濕度和其他生態效能;又可防止全清后太陽曝曬烤苗,導致新植苗木成活率下降,影響造林成果。在透光撫育和生長撫育的過程中,在不影響保留木生長的前提下應盡量不清場,保留下木和灌叢,有利于改良林下土壤,維持物種多樣性;同時在確定保留木時要優先保留闊葉樹,引導形成混交林,提高森林質量并兼顧森林的生態效能[4]。
2.3 堅持城市鄉村生態式發展
科學合理地規劃城市及鄉村綠化,增加綠樹和綠地面積。在品種選用上,要多從美化、吸塵、吸噪等方面考慮,讓森林走進千家萬戶,把城市和鄉村建成美麗宜居的生態住所,成為人們休閑養生的美麗家園。
3 參考文獻
[1] 郭志敏.山區公路建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17(5):105-106.
[2] 郭峰.北溝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性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3] 羅曉華,向成華.森林生態效益研究現狀[J].四川林業科技,2006(2):42-46.
[4] 李炳炎.南方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理論與實踐[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