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利云 司和 沈銘輝 王國福 張國慶 李炳順
摘要 本試驗開展了水泥池條件下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文蛤的生態養殖效果比較。結果表明,方斑東風螺單獨養殖的平均殼高增長率、平均殼寬增長率及增重率均高于混養,但混養模式較單獨養殖的成活率高;在混養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混養品種的密度,以獲得較高的增重率和成活率。
關鍵詞 方斑東風螺;生態養殖;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 S966.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20-02
方斑東風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稱花螺、香螺,隸屬于蛾螺科(Buccinidae),為肉食性淺海底棲經濟貝類,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海和南海、東南亞國家的沿海地區。方斑東風螺以其肉質鮮美、酥脆爽口,成為名貴的海洋經濟腹足類動物,是國內外市場近年十分暢銷的優質海產貝類。
目前,水泥池養殖是方斑東風螺人工養殖的主要生產模式, 單位面積產量、用水量和餌料是成本構成和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探索光裸方格星蟲[1-3]、文 蛤[4]與東風螺不同養殖模式的生態條件,對方斑東風螺養殖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方斑東風螺人工育苗技術以及水泥池養殖的研究[5-12]已有較多報道,但是有關東風螺養成期生態條件方面的試驗尚未見報道。本文研究了水泥池條件下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文蛤的生態養殖技術,通過利用光裸方格星蟲攝食養殖池底部砂層的有機碎屑,以及利用文蛤濾食養殖水體中的浮游污染物,達到凈化養殖底部砂層和水體、提高養殖產量、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進一步促進方斑東風螺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項目實施地點和設施條件
項目實施地點為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瓊海科研基地室外水泥池,養殖水泥池面積15 m2(10.0 m×1.5 m×1.0 m)的共54口,面積10 m2(10.0 m×1.0 m×1.0 m)的共54口。池底均鋪有塑料底板和篩絹網,其上鋪有厚度為5 cm的海沙。內裝有充氣石,上方遮蓋帆布,可防雨防曬,用黑布在四邊遮光,調節光照強度。
1.2 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殼高、殼寬、體重及成活率比較
利用24口面積為15 m2的室外水泥池,設計4個試驗組,即方斑東風螺單獨養殖,投放密度為1 300粒/m2(Ⅰ組);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混養,投放密度分別為1 300粒/m2和100條/m2(Ⅱ組);方斑東風螺與文蛤混養,投放密度分別為1 300粒/m2和25粒/m2(Ⅲ組);方斑東風螺與沙蟲和文蛤混養,投放密度分別為1 300粒/m2、100條/m2和25粒/m2(Ⅳ組)。每個試驗組有6個平行組,水溫變化范圍為18.5~32.0 ℃,海水比重為1.015~1.021,連續充氣,使溶解氧保持在4 mg/L以上,pH值為7.8~8.5,開展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的混養試驗。經過6個月的水泥池養殖,比較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殼高、殼寬、體重的生長效果及養殖成活率。
1.3 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不同密度混養效果比較
利用8口面積為15 m2的室外水泥池,設計4個試驗組,每個試驗組方斑東風螺的投放密度均為1 000粒/m2,而Ⅰ組、Ⅱ組、Ⅲ組、Ⅳ組混養的光裸方格星蟲投放密度依次為50、100、200、300條/m2;每個試驗組有2個平行組,在相同的養殖條件下,開展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不同密度混養試驗,經過3個月的水泥池養殖,比較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不同密度混養的增重率及其養殖成活率。
1.4 方斑東風螺與文蛤不同密度混養效果的比較
利用8口15 m2室外水泥池,設計4個試驗組,Ⅰ組、Ⅱ組、Ⅲ組、Ⅳ組方斑東風螺的投放密度均為1 000粒/m2,混養的文蛤投放密度依次為10、25、50、75粒/m2;每個試驗組有2個平行組。在相同的養殖條件下,開展方斑東風螺與文蛤不同密度混養試驗,經過3個月的水泥池養殖,比較方斑東風螺與文蛤不同密度混養的增重率及養殖成活率。
1.5 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不同密度混養效果比較
利用8口面積均為15 m2的室外水泥池,共設計4個試驗組,即Ⅰ組、Ⅱ組、Ⅲ組、Ⅳ組方斑東風螺的投放密度均為1 000粒/m2,混養的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投放密度分別依次為25條/m2和10粒/m2、50條/m2和25粒/m2、100條/m2和50粒/m2、150條/m2和75粒/m2;每個試驗組有2個平行組。在相同的養殖條件下,開展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不同密度混養試驗。經過3個月的水泥池養殖,比較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不同密度混養的增重率及養殖成活率。
1.6 水質處理及日常養殖管理
方斑東風螺水泥池生態養殖用水經沉淀池沉淀、粗沙層過濾、細沙層過濾,進入室內蓄水池再沉淀后使用。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有海草床凈化養殖水體,養殖中后期不定期地加入適量活菌等水質調節劑,以穩定水體,保持良好的養殖水質環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總投喂量為螺體重的5%~10%,投餌時將凍雜魚切成小塊后均勻地撒布于沙上,投喂后1 h左右,用撈網將剩余殘餌撈出,試驗期間換水量為100%~2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殼高和殼寬比較
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殼高和殼寬生長結果見表1。經過6個月的養殖,Ⅰ試驗組即方斑東風螺單獨養殖的平均殼高增長率和平均殼寬增長率最高,分別達到了158%和182%;其次是Ⅲ試驗組,殼高、殼寬、增長率分別為135%和155%;最低為Ⅳ試驗組,即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混養,殼高、殼寬增長率分別為123%和147%,與Ⅱ試驗組較接近。
2.2 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增重率和成活率比較
方斑東風螺與不同品種混養的增重率和成活率的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平均體重為0.36~0.38 g/粒的方斑東風螺苗,經過6個月時間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的4種組合混養,其中,增重率最高的為Ⅰ試驗組即方斑東風螺單養,但其養殖成活率最低,僅為81.00%;其次是Ⅲ、Ⅱ試驗組,增重率分別為1 295%和1 283%;而增重率最低的為 Ⅳ試驗組,即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混養,增重率僅為1 166%,但其養殖成活率達到最高,為88.35%。
以說明在相同養殖面積的條件下,隨著生物種類的增加,養殖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相互間影響其正常生長,方斑東風螺單獨養殖比混養的平均增重率都高;但混養的2個品種中,文蛤具有濾除養殖水體的功能,而光裸方格星蟲具有降解底質污物的功能,有凈化養殖水體及底質環境的作用。因此,混養模式的成活率高于單獨養殖模式。
2.3 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不同密度混養效果
由表3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不同密度混養效果比較得出,平均體重為0.23~0.26 g/粒的方斑東風螺苗,經過3個月的養殖,分別與光裸方格星蟲按不同密度組合混養,其中Ⅰ試驗組的增重率最高,達到了935%;其次是Ⅱ試驗組,為772%;Ⅳ試驗組的增重率最低,僅為662%。而養殖成活率最高的為Ⅱ試驗組,達到94.04%;Ⅰ試驗組與Ⅱ試驗組比較接近;Ⅳ試驗組的成活率最低,僅為89.81%。由此得出,隨著混養品種光裸方格星蟲密度的增加,即從50條/m2增加至300條/m2,方斑東風螺的增重率和養殖成活率也在逐漸下降。
因此,在生態養殖方斑東風螺的生產過程中,如選擇光裸方格星蟲作為生態混養品種,光裸方格星蟲的投放密度應控制在100條/m2,以便獲得較高的增重率和養殖成活率。
2.4 方斑東風螺與文蛤不同密度混養效果比較
方斑東風螺與文蛤不同密度混養效果見表4。可以看出,平均體重為0.22~0.26 g/粒的方斑東風螺苗,經過3個月的養殖,分別與文蛤按不同密度組合混養,其中,Ⅰ試驗組的增重率最高,達到了936%;其次是Ⅱ試驗組,為909%;最低的是Ⅲ試驗組,僅為785%。而養殖成活率最高的為Ⅰ試驗組,達到了93.02%,Ⅱ試驗組與Ⅲ試驗組的成活率比較接近,分別為91.10%和91.05%;Ⅳ試驗組的成活率最低,僅為90.11%。通過比較發現,隨著混養品種文蛤密度的增加,即從10條/m2增加至75條/m2,方斑東風螺的增重率和養殖成活率也在逐漸下降。因此,在混養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混養品種的密度。這是因為密度過大時,會影響主要養殖品種的增重率和成活率。
2.5 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不同密度混養效果
由表5可知,Ⅱ試驗組的增重率最高,達到了826%,Ⅰ、Ⅲ、Ⅳ試驗組則比較接近,增重率分別為727%、764%和 728%。Ⅰ、Ⅱ、Ⅲ試驗組養殖成活率均比較高,分別達到93.18%、94.25%和93.12%,最高的也為Ⅱ試驗組,達到94.25%;最低的為Ⅳ試驗組,但也達到了91.24%。
通過比較發現,隨著混養品種文蛤密度的增加,即從10條/m2增加至75條/m2,養殖成活率沒有明顯的變化規律,且均在90%以上,說明所設定的密度范圍均獲得較好的養殖效果。
因此,在開展方斑東風螺與光裸方格星蟲和文蛤的養殖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養殖品種與混養品種的密度,以便獲得較高的增重率及養殖成活率。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方斑東風螺單獨養殖的平均殼高增長率和平均殼寬增長率及增重率均高于混養,但混養模式較單獨養殖的養殖成活率較高。在混養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混養品種的密度,以獲得高的增重率和養殖成活率。
4 參考文獻
[1] 李鳳魯,孔慶蘭,史貴田,等.中國沿海方格星蟲屬(星蟲動物門)的研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0,20(1):93-99.
[2] 文雪,蔣艷,鄒杰,等.方格星蟲灘涂人工養殖試驗[J].科學養魚,2011(1):38-39.
[3] 蔣艷,蔡德建,鄒杰,等.方格星蟲苗種池塘中間培育試驗研究[J].廣西科學,2010,17(2):175-177.
[4] 陳堅,柯愛英.貝、蟹、藻多池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研究[J].科學養魚,2010(1):35-36.
[5] 羅杰,杜濤,梁飛龍,等.方斑東風螺養殖方式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學,2004,28(7):39-43.
[6] 黃瑞,蘇文良,龔濤文,等.方斑東風螺養殖技術研究[J].臺灣海峽,2006,25(2):295-301.
[7] 劉永.方斑東風螺的養殖技術[J].水產養殖,2006,27(1):22-24.
[8] 黃建華,王國福,蘇天鳳,等.水泥池養殖方斑東風螺Babylonia are-olata的生長特性[J].南方水產,2006,2(5):1-6.
[9] 王志成,謝若癡,蔡德健.方斑東風螺池塘養殖試驗[J].水產科學,2005,24(10):35-37.
[10] 楊章武,謝陽,蔡清海,等.不同環境條件對方斑東風螺幼螺生長、存活的影響[J].福建水產,2007,26(2):33-37.
[11] 鄭冠雄,邢貽遠.方斑東風螺水泥池養成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06,33(1):46-48.
[12] 鄭冠雄,郭澤雄,廖威.方斑東風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室外水泥池養殖技術[J].現代漁業信息,2005,20(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