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李峰元 羅軍 杜佳蔚 彭昌家 盧寧 滕明鵬 陳俊 楊仕彥 張 鵬 汪洪瓊 秦銳 楊梁翔宇 馮子湞
摘要 為認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155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不斷夯實“成渝第二城”產業基礎,南充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現代農業“三百示范工程”,緊緊抓住項目攻堅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100個現代循環農業園區、100個億元農業龍頭企業、100個農業新業態示范樣板三大示范工程(簡稱“三百示范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 000億元。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百示范工程”;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建設;戰略措施
中圖分類號 S-9;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24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actualize the "155 development strategy",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100 billion industrial clusters of modern agriculture,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of " the Second City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Nancho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modern agriculture,and firmly grasped the key link of solving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jects.Three great demonstration projects(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were vigorously implemented, that was 100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arks,100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ith one hundred million yuan property,and 100 demonstration models of new agricultural patterns.The output valu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whole city will be tried to exceed 100 billion yuan by 2020.
Key words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moder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100 billion output value;strategic measure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議會首次提出了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017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隨之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就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研究,如汪洋[3]、孔祥智[4]、江維國[5]、張海鵬[6]、楊建利[7]、和龍[8]、曾建民[9]、程博[10]、劉明[11]、王思博[12]等。重點是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13],同時,全國各地也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一些研究,如四川[14]、山東[15]、云南[16]、天津[17]、南陽[18]、遂寧[19]等。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它的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以及國家和地方經濟關系十分密切。近年來,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越來越關注產業集群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率的提高,政府將產業集群發展作為產業發展的道路也越來越多[20-24]。
近2年,南充市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三農”工作決策部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取得突破,脫貧攻堅首戰全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農村工作為實現“十三五”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既面臨結構性矛盾突出、綜合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等重大挑戰,也面臨國家支農力度增大、資金投入增加、發展要素增多等有利契機。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逆勢而進,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不斷提高農業供給效率和競爭力;中共南充市委借鑒國內外尤其是沿海地區和山東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經驗,于2016年在南充市六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開創南充新未來,建設成渝第二城”、大力實施“155發展戰略”[25-26]。對此,筆者為確保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認真落實“155發展戰略”,緊緊抓住項目攻堅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100個現代循環農業園區、100個億元農業龍頭企業、100個農業新業態示范樣板三大示范工程(簡稱“三百示范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 000億元,以期為南充和欠發達地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1 實施“三百示范工程”,提升農業集群發展水平
堅持把“三百示范工程”作為農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全域規劃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示范效應,做大總量、做優質量、做響品牌,打造農村經濟發展新增長極。
1.1 建設現代循環農業園區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中法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為引領,依托全省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及萬畝億元示范園建設,加快建設千公里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科學規劃,分期實施,分類指導,重點扶持,梯次推進,大力發展種養循環、林下經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2個及以上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支持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大縣建設,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建設以柑橘為重點的現代種植業產業園區、以牛羊等草食牲畜為重點的現代畜牧業產業園區和以木本油料為重點的現代林業產業園區。全市建成核心區667 hm2、輻射帶動2 000~3 333 hm2的現代循環農業園區70個以上,新增15個以上。
1.2 培育大型農業龍頭企業
圍繞農機農資生產、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產品銷售,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立足優勢農產品資源,積極包裝農業產業化項目,繼續開展現代農業專題招商活動,吸引一批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重大戶、家庭農場就地開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和產地初加工,培育發展一批本地農產品初加工企業。鼓勵現有企業兼并重組、集團發展、技改擴能、上市融資,引導農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發展,培育壯大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培育產值過1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60個以上,新增15個以上。
1.3 打造農業新業態示范樣板
探索推廣“首席專家”帶領專家團隊、農業產業技術聯盟服務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培育現代農業咨詢、認證、中介等服務機構開展農機作業、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社會化服務,建成一批現代農業新型服務示范基地。積極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建設,推進“當當優鮮網農村電商總部”南充項目建設,發展一批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現代農業物流示范基地。深入推進產業基地“景區化”建設,大力發展休閑度假農莊、農業主題公園、旅游觀光園區、農業科普園區、農業體驗園區、農耕文化創意園和森林康養園等農業休閑景區,建成高坪中法科技國家農業公園、西充中國西部現代農業公園等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度假區,推進鄉村旅游景區創A級旅游景區,打造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爭創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創建一批鄉村旅游強縣、特色鄉鎮、精品村寨和特色美麗鄉村。全市建成以農業社會化服務、森林康養、智慧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新業態示范樣板55個以上,新增15個以上。
1.4 發展特色優質功能農產品
精準對接需求側變化,著力調整品種,提升品質,積極開發多元化的農林畜禽產品,有效供給充滿特色個性、優質專用和引領消費前沿的農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新期待。圍繞“有機南充”,發揮“果城”“綢都”和嘉陵江流域獨特資源環境優勢,發展有機農產品、特色柑橘、桑果桑茶、黑山羊等“南充產”特色個性農產品。依托燕京啤酒、張飛牛肉、哈哥兔業、依格爾、吉林森工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釀酒專用糧、飼草飼料、桑繭、林竹原料等優質專用農產品。引進生物營養強化技術,促進功能農產品創新鏈與產業鏈互動發展,鞏固提升南充市富硒豬肉、富硒大米等功能性產品生產技術水平,積極開發食用菌、薯類、檸檬、核桃、油牡丹等系列功能性農產品,支持功能農產品示范園區建設。
1.5 打響“南充嘉作”等農產品區域品牌
著眼提高南充產農產品公信力,完善以有機為重點的農產品企業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綜合運用現代媒體、展會平臺等多種渠道,創新營銷手段,強化品牌展示,宣傳推廣運營“南充嘉作”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支持申報注冊農產品商標和認證“三品一標”,形成南充“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有品牌+地域特色品牌”品牌集群。2018 年新增有機農產品基地3 333萬hm2;到2020年,“南充嘉作”區域公用品牌躋身全國百強,溢價能力達到30%以上。
1.6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貫徹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確保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情。深入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建設一批農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等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全面推進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加快建立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開展縣(市、區)、鄉鎮檢測監管信息化平臺試點和農資銷售信息化監控平臺試點,將“三品一標”生產企業全面納入可追溯范圍,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鞏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市成果。制定完善南充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地方標準,積極申報認證有機農產品基地,扎實推進有機農業強市建設,不斷提升南充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市新認證有機農產品基地3 333.3 hm2以上,有機農產品達到220個以上。
2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集群發展活力
堅持把放活土地經營權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均衡配置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1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貫徹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明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支持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落實南充土地股份合作社工商注冊登記意見,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為土地規模經營主流模式。西充縣2/3以上的行政村、其余縣(市、區)1/4以上的行政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抓好農村“七權”確權登記頒證后續工作,建立互聯互通的農村產權管理信息系統。完善縣(市、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職能,強化配套措施、工作機制和交易制度建設,引導農村產權規范流轉交易。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閬中市要擴大改革試點范圍,其余縣(區)要各選擇1個以上鄉鎮開展試點。支持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農村服務業、物業經濟、合作經營等形式的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消除“空殼村”,確保貧困村集體經濟人均收入達標。
2.2 多種形式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積極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賃、土地托管等形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落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項政策措施,全市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個、家庭農場200家、農民職業經理人500人、新型職業農民1 500人以上。充分發揮農技推廣機構、供銷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作用,扶持和培育專業化經營服務主體,推廣托管服務、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服務模式,形成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的生產服務體系。
2.3 創新財政投入農業方式
建立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支持非統籌整合試點縣建立整合機制,探索財政投入資金向股份形式投資轉變、財政獎補資金向貸款貼息貼費轉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領域。用好用活農業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和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全面推進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
2.4 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支農再貸款、扶貧再貸款、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價格和投向雙重引導作用,強化金融支農服務功能。加強支付惠農示范工程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擴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完善農業融資擔保體系,抓好南充農業擔保公司增資擴股,在3個區設立分公司開展農業信貸擔保業務,支持其余6個縣(市)建立農業投融資平臺和政策性擔保機構。繼續推進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試點。進一步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擴大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和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覆蓋面,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和險資直貸試點。
2.5 推進綜合改革試驗示范
繼續抓好“三區一縣”(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西充縣)國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范區、西充縣省級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蓬安縣市級農村改革發展暨精準脫貧試驗示范區建設,其余各縣(市)要推進縣級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探索創新設施農用地管理政策,落實一定比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將農產品冷鏈烘干設施、農產品初加工設施等納入農業附屬設施范圍。全面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支持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農村合作金融服務、農村電子商務、土地托管和農村綜合服務,建立市、縣兩級供銷社理事會和監事會,打造服務“三農”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推進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鼓勵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推廣人員創辦農業科技推廣、中介機構,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校作為知識和技術源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精確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建立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河、湖管理體制。深入推進農場、林場改革發展。
3 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強化農業集群發展支撐
堅持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三農”投入重點,加快構建農村基礎設施網絡,提升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為農業集群發展提供物質支撐。
3.1 大力構建水利設施網絡
全面貫徹中央“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加快升鐘二期、武引南部灌區、蓬船西充灌區、金雞溝水庫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雙叉河水庫,抓好亭子口灌區、永豐水庫等重大項目前期準備。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升鐘一期、思德水庫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新增(恢復、改善)灌面2萬hm2,發展節水灌面1.33萬hm2。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農田水利維修養護項目,整村推進規模化開展塘堰整治和“最后一公里”渠系暢通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實現灌溉與排水、骨干與田間配套,各縣(市、區)分別建成1個集中連片、標準一致、功能完善的萬畝高標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綜合示范區。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嘉陵江堤防建設、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抵御洪旱災害能力。
3.2 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
全面完成全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落實“落地塊、明責任、設標志、建表冊、入圖庫”等工作任務,實現定量、定質、定位、定責特殊保護,推動節約集約用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新建高標準農田3.33萬hm2以上,實現農田排灌能力、農機作業能力、耕地生產能力同步提升。全面推進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優化提升農機裝備總量,加快農村機電灌溉設施更新改造和機耕生產道路建設,擴大農機作業范圍和區域。全市新增提水控灌設備1 400臺套、裝機總容量1.2萬kW以上,主要農作物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5%。
3.3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按照“自我組建、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原則創建農業產業技術聯盟,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示范,暢通獲得科技和市場信息支持的快捷路徑。深化與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引進國內外農業先進實用型技術,新建一批良種繁育、科技示范和成果轉化型基地。鼓勵龍頭企業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示范,加強農業遙感氣象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農村科技培訓和實踐指導力度,培養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新型農民。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5%以上。
3.4 推進農村生態文明
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南充行動,實施全域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完善薄弱地區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建設,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設力度,完成營造林1.8萬hm2。落實森林資源管理目標責任制,抓好森林資源保護工程,深入開展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強19.47萬hm2天保公益林管護,及時兌現生態補償,管護好4 300 hm2國有林,鞏固5.59萬hm2退耕還林成果,扎實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全市林地總面積穩定在50萬hm2,森林覆蓋率達到40%。全面保護濕地資源,加快推進嘉陵江(南充段)綠色生態走廊建設,統籌做好嘉陵江(南充段)兩岸河道治理、景觀修復和特色林果業發展,積極構建沿岸生態防護網;繼續推動國家級森林公園創建,加快南部升鐘湖、西充青龍湖、營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確保全市濕地保有量8.67萬hm2以上。實施最嚴格水資源、水環境監管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動,推進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開展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治理水土流失140 km2。推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63.33萬hm2,應用配方肥30.67萬hm2;落實化肥減量增效田間試驗95個,確保化肥、農藥施用“零增長”;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3.5 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實施農村公路大會戰,實現全市縣道、鄉道達到四級及以上技術標準,縣鄉道改造提升360 km、村道完善840 km;加快農村渡改橋工程建設,建成渡改公路橋、人行橋各6座。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完成“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規劃編制工作,鞏固提升20萬農村人口和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加大電網改造力度,切實解決電壓不達標、不通動力電等問題,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逐步取代燃煤和燒柴,加快實現農業燃料清潔化,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在農村深入實施,滿足農村居民對高品質視聽生活和信息服務的需求。
4 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拓展農業集群發展載體
堅持把“四好村”創建作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重點,推動農村風貌大整治、農村環境大改善、農民素質大提升,實現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做優農業集群發展平臺。
4.1 全面實施“四好村”創建
對照“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四大創建內容具體標準和考評指標,以幸福美麗新村和扶貧新村為載體,全面推進省級、市級、縣級“四好村”三級聯創。落實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第一責任人制度,構建農口、宣傳、財政、民政、住建、交通、統計等相關部門分工負責、高效聯動的工作推進體系。落實創建專項資金,制定具體獎補辦法,明確獎補標準,對各級“四好村”給予一次性獎補。將“四好村”創建活動納入黨委、政府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實行定期通報制度,抓好經常性督促指導、自查自評和經驗總結,推動“四好村”創建高質量、高水平推進。全市創建縣級以上“四好村”逾1 100個。
4.2 統籌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按照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要求,堅持“以改為主,建改保結合”的建設方式,全面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夯實“四好村”創建基礎。整合各部門力量,統籌推進,分線實施,加快扶貧新村建設,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困難,確保不落下一人一戶。高效推進第三輪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縣建設,每個示范縣(區)建成2個以上“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片。大力實施“五改三建”,積極推進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建設,推進農房功能分區、農村院落整治,持續推動農村美化凈化,重點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創新村莊保潔機制,鞏固“戶集、村收、鄉運轉、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扎實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打造清新別致的新村風貌。全市新建幸福美麗新村550個以上,其中扶貧新村300個以上。
4.3 科學配置農村公共服務
全面推進“1+6”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建設,統籌配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便民服務、農民培訓、文化體育、衛生計生、綜治調解及農家購物等中心,配套體育健身、物流配送和商業網點等公益性服務設施設備,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適齡學生入學率達100%。推動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制度,切實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積極完善大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嚴格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救助等政策,做到低保、五保、養老保險應保盡保。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權益保障和關心關愛,創新發展日間照料、幼兒托管等農村社會幼教服務、養老服務。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新農村文體活動,推進文化院壩、鄉村文體隊伍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 決戰全勝脫貧攻堅,補齊農業集群發展短板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集中力量實施以產業扶貧為重點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齊農業集群發展的短板。
5.1 聚焦脫貧攻堅任務
對照貧困縣“一低三有”、貧困村“一低五有”和貧困人口“一超、兩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脫貧標準,貫徹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和“3+10”部署,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在確保嘉陵、高坪、儀隴3個縣(區)成功摘帽、468個貧困村退出、10.7萬貧困人口脫貧基礎上,實現閬中和營山摘帽、411個貧困村退出、7.8萬貧困人口脫貧、全市基本脫貧“3+1”目標。深入推進“五個一批”計劃:產業就業發展一批,結合實施“三百示范工程”,新建“脫貧奔康產業園”496個,推動已有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探索建立產業發展補償基金,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力開展貧困家庭就業培訓,激發貧困群眾自身發展動力,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1人實現就業。移民搬遷安置一批,完成1.1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3.4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面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貧困群眾扶貧標準“兩線合一”,進一步提高低保兜底覆蓋率。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全面推行“先診療、后結算”就醫模式,在確保貧困群眾全年自付醫療費用在總費用10%以內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貧困群眾縣域內就醫住院費用“零支付”。災后重建幫扶一批,加大災害監測和防控,及時救助因災致貧群眾,確保正常生活和盡早恢復生產。
5.2 完善脫貧攻堅舉措
制定完善專項工作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把產業培育作為解決貧困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主要手段,深化完善“政府引導、農民主體、龍頭帶動、金融支持、合作社組織”的五方聯動機制,進一步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堅持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努力提高農村貧困群眾社會保障水平。突出抓好貧困群眾教育,辦好農民夜校,認真落實辦學場地、設施設備和師資力量,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逐步覆蓋所有行政村,建成宣傳黨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傳播文明新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落實已摘帽縣、已退出村、已脫貧戶的扶持措施,增強脫貧戶持續增收能力,堅決防止返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全面扶持,既突出脫貧攻堅重點區域,也重視“插花”貧困問題。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完善金融扶貧制度,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用于扶貧開發力度,健全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確保市、縣(市、區)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的30%。
5.3 創新脫貧攻堅機制
堅持和完善“五個一”幫扶機制和“三個一”調度機制,大力開展定點幫扶、結對幫扶等活動,積極構建黨政強力主導、群眾自力更生、社會廣泛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完善產業帶動脫貧增收機制,大力招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園區+農戶”“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能人+農戶”“電商+農戶”等帶動模式,提高貧困群眾組織化程度,解決市場和技術難題,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創新督查考核問責機制,堅持督查暗訪和自查自糾相結合,完善“9+5”暗訪督查機制,進一步細化操作流程,對不落實的事、不盡職的人嚴肅追責和問效。分縣(市、區)分片每月組織1次現場流動會、每季召開1次現場拉練會,開展脫貧攻堅現場觀摩,促進各地相互借鑒。
南充是農業大市,認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三百示范工程”,帶動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應始終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在領導分工、機構設置、干部配備等方面要向農業農村工作傾斜。可堅持發展項目化、實施工程化、工作具體化,全力以赴爭取項目,掛圖作戰推進項目,主動服務保障項目,持續推進“三百示范工程”,有力帶動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積極夯實同步全面小康物質基礎。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和村務聯席會、村民委員會定期向村黨組織報告工作等制度。加強鄉、村兩級黨組織班子建設,抓好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推進農業園區黨組織建設,發揮好黨員干部組織的帶動服務作用。加強干部作風建設,防止和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推動黨員干部“走基層”常態化,健全領導干部“三個走遍”、村干部“四必到四必訪”等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訪貧問苦活動。加大中央、省委和市委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督查力度,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嚴格落實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負責制,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完善“三農”工作考評和激勵機制,提高“三農”工作考核權重,堅持日常督查與年終考核有機結合,并將考核結果與干部任用、先進評選、項目支持和資金獎補掛鉤,確保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6 參考文獻
[1] 丁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2018-04-0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2-25/7688689.shtml.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Z].2016-12-31.
[3] 汪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J].理論參考,2017(2):3-7.
[4] 孔祥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6,264(2):104-115.
[5] 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4):15-19.
[6] 張海鵬.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政治學評論,2016,7(2):221-224.
[7] 楊建利,邢嬌陽.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4):613-620.
[8] 和龍,葛新權,劉延平.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挑戰與對策[J].農村經濟,2016(7):29-33.
[9] 曾建民,張永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動態,2017(8):45-51.
[10] 程博.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854(17):163-164.
[11] 劉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國農業走出去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1):120-121.
[12] 王思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國農業生產效率的戰略路徑選擇[J].世界農業,2017,459(7):4-10.
[13] 韓長賦.在農業部“每月講壇”上強調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2017-07-18)[2018-04-08].http://www.moa.gov.cn/xw/bmdt/201707/t20170718_57
52078.htm.
[14] 祝春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提高四川現代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1):6-11.
[15] 王金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J].山東經濟發展戰略研究,2017(增刊1):51-55.
[16] 王林.云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和模式研究[J].云南農業,2017(5):11-17.
[17] 苗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與建議:以河南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6(12):16-20.
[18] 沈桂富.南陽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7,45(26):203-205.
[19] 楊茂君.遂寧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6(5):18-19.
[20] 彭莉.浙江產業集群化發展現狀與與問題研究:以臺州縫制設備制造業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08(6):46-51.
[21] 黃冀湘.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企業家天地月刊,2011(9):3-4.
[22] 袁藝峰,李博.我國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1(10):11.
[23] 揭仕軍.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研究[J].全國商情,2016(3):50-54.
[24] 曹慶穗,嚴俊文,褚芳.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0(6):608-610.
[25] 南充日報評論員.用心用力用情,建設成渝第二城:論貫徹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N].南充日報,2016-10-31(01).
[26] 武功,山歌.南充新未來,建設成渝第二城,實施“155發展戰略”[EB/OL].[2018-04-08].http://sc.sina.com.cn/news/m/2016-11-06/detail-ifxx-nety7461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