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因子,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推進和發展都要受到家庭發展的影響,家庭和睦,國家和社會才和諧。近年來,離婚率越來越高,由于道德的非強制性,導致夫妻之間采取忠誠協議的方式來維系雙方的忠誠,也反應了人們保護婚內合法權益意識逐步提升。關于夫妻間簽訂的忠誠協議,效力到底如何呢?各說紛紜,目前尚未統一意見。
【關鍵詞】婚姻 忠誠協議 道德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09-02
一、夫妻忠誠協議的概念和特點
(一)夫妻忠誠協議的概念
忠誠協議,不是學術稱謂,也不是法律術語,但這個詞語大眾和媒體經常在用。何謂忠誠協議呢,一般指的是男女雙方為了維系感情,當其中一方遭到背叛時,可以要求對方承擔某種特定責任而簽訂的協議。這種責任約定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物質賠償,精神賠償等等,還有一種是違法無效的,那就是自殘甚至自殺。我們只討論前一種合法的約定。忠誠協議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夫妻型,維護婚姻關系的存續和夫妻之間感情;戀人型,維系男女朋友之間的愛情;性目的型,以維系兩者之間不健康的兩性關系,最后一種違背公序良俗,當然無效。相互熱戀的兩個人簽訂的忠誠協議,違背了婚姻自由原則,也是無效的[1]。所以,本文主要論述合法夫妻間的忠誠協議。
(二)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特點
一般普通的協議在雙方當事人簽訂時即發生效力,而夫妻忠誠協議則不同,男女即使在婚前簽訂了,但也要在結婚之后才能發生效力。所以,在婚前,哪怕簽訂了夫妻忠誠協議,雙方出現了違背協議的相關行為,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可以看出,夫妻忠誠協議只對具備夫妻關系的男女發生效力,而婚前的戀愛行為只能在道德上予以約束和譴責。
協議效力只針對夫妻雙方,而且是夫妻雙方存在過錯的一方,不得向夫妻之外的任何第三者要求經濟賠償責任,比如,老公帶小三在賓館開房,老婆既不能要求小三賠償,更不能要求賓館老板承擔責任。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明確的法律來規范夫妻忠誠協議,在具體司法實踐中,法官的主管臆斷太強,使得該協議對彼此的約束力得不到法律保障,包括公證機關,對待此類協議也是把關甚嚴,一般是拒絕此類協議申請的。
二、夫妻忠誠協議之效力爭論
在繁雜的物質時代,夫妻之間背叛行為已司空見慣,法院每年都受理很多婚外情案件,那么法院會把忠誠協議作為審判的直接依據嗎?這里引起諸多學者爭議,有人認為可以作為依據,有人認為不行,有的法院支持此類協議,有些法院則不支持,于是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和兩種不同的司法實踐。
(一)無效說
1.夫妻之間彼此忠誠屬道德范疇,法律不應“越蛆代庖”。兩者對人們的作用和目的都不盡相同,相對法律的最低標準來說,道德對人們的行為規范要求更高,人類產生的所有道德問題,必須通過人們的自我覺悟和自我提升才能解決,而非法律的強制。但是法律,具有道德不具備的強制性,是人類的最低行為準則,任何人只要觸犯了法律,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雖然《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僅僅是一種道德提倡。
2.我國法律明確禁止通過締結協議的方式來約定雙方當事人的人身關系,這與婚姻自由原則背道而馳,此種協議既禁錮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又破壞了婚姻的美好和純潔。
(二)有效說
1.契約自由的原則讓忠誠協議有效。夫妻雙方通過平等協商和溝通的方式,達成一致的協議內容,雙方意思表示都是真實一致的,自愿約定的違約條款并沒有違背法律規定,符合合同的所有要件,實際是種契約,理應受到法律支持。
2.法律不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因為我國的《婚姻法》沒有任何一條規定:夫妻之間締結的忠誠協議是無效協議,那么,夫妻雙方當事人根據意思自治原則訂立的協議就應該被法律接受。
三、夫妻忠誠協議效力之我見
1.既然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和合意,法律應當認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2條規定: 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夫妻忠誠協議出于雙方自愿,不存在脅迫、恐嚇等方式簽訂,并且不損害社會公序良俗和他人利益,符合合同生效的全部要件,就發生效力[2]。
2.夫妻忠誠協議必須得到法律的保護和鼓勵。夫妻之間往往在協議中規定,結婚后應當相親相愛、相見如賓,任何一方不得與第三者發生性行為等等,這種預定有利于家庭的和諧穩定,如果這種合法的約定都得不到法律認可的話,那人們的道德境界將會徹底垮掉[3]。
總之,夫妻忠誠協議既要遵循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又不能觸犯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我國也應當出臺相關法條對此種協議予以規范,保障婚姻當事人的正當權利。
參考文獻:
[1]高雪梅.論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D].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郭站紅.夫妻忠誠協議的法學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2).
[3]蔣月.夫妻的權利與義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徐源聰(2001-),女,漢族,湖南平江人,長沙市南雅中學高二161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