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昌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提出新的挑戰(zhàn)。本文在分析三種典型“智慧教室”所常用教學模式基礎上,實踐多元智力檔案袋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關鍵詞】智慧教室 教學模式 檔案袋 綜合素質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多元智力檔案袋評價法在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16ZQJK019)資助和東莞市“慧教育”專題研究(“基于‘智慧教室的小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項目編號DGHJY18019)資助。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36-02
一、引言
多元智力檔案袋評價法是我?;诙嘣橇碚撛O計的學生檔案袋對學生綜合素質實施評價的方法?!爸腔劢淌摇笔且环N能優(yōu)化教學內容呈現(xiàn)、便利學習資源獲取、促進課堂交互開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環(huán)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1]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我校從2017年初為每位學生和教師配備平板電腦以打造適合個性化學習的“智慧教室”,這也對課堂評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
北師大黃榮懷教授根據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所體現(xiàn)的五個方面:內容呈現(xiàn)、環(huán)境管理、資源獲取、及時互動和情境感知,總結出“高清晰”、“深體驗”和“強交互”三種典型“智慧教室”。“高清晰”型“智慧教室”應用于“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口授、板書、演示,學生則主要通過耳聽、眼看、手記來完成知識與技能傳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2] “深體驗”型“智慧教室”應用于“探究性”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3] “強交互”型“智慧教室”應用于“協(xié)作學習”教學模式。協(xié)作學習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4]
三、基于“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教學模式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策略
我校適合個性化學習的“智慧教室”可以滿足上述三種典型的“智慧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依據教學實際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切換。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評價的方法和側重點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的產生背景和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學習,但這種接受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高清晰”型“智慧教室”教學中,以師生的對話為主,學生手上的平板主要作為顯示和反饋工具,讓學生能夠看清教師所要呈現(xiàn)的內容和對教師所發(fā)出的問題進行反饋。這時評價的主體是任課教師,在講解和提問時對學生學科能力比較突出時進行個別評價。這時,可通過“班級優(yōu)化大師”當場對學生的相應素質能力項進行加分和記下評語,在課后將加分情況、評語總打印放進學生的檔案袋。
2001年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要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加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探究性”教學模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和發(fā)展。在“深體驗”型“智慧教室”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利用平板和提供的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探究活動前,教師會派發(fā)自主探究學習稿,講解流程和注意事項;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進度,最后對探究結果進行總結。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師點評和學生自評實現(xiàn)對學生的能力評價。教師通過網絡所記錄學生自主探究情況(個人空間所搜集的資源、互動系統(tǒng)答題的質量等)、學生探究稿和探究學習的態(tài)度對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在進行當場評價。課后,教師把有進步和表現(xiàn)好學生的探究稿、教師評價表、學生自評表收入檔案袋中。
“協(xié)助學習”是“探究性”教學模式發(fā)展來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組織學生以討論形式開展小組內的協(xié)作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注意學生與他人協(xié)作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協(xié)助學習”中對學生的評價重點是學生活動參與積極性、分配任務完成度和完成質量等。在此過程中,設計人手一張評價表,評價表有組員的自評、互評、小組長評和教師點評,教師根據互動系統(tǒng)對小組進行評價,并將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和當中人員表現(xiàn)進行截圖放入學生電子檔案袋里。
參考文獻:
[1]黃榮懷,胡永斌,楊俊鋒,肖廣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開放教育研究,2012(02):22-27.
[2]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二——“傳遞—接受”教學模式[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08):8-13.
[3]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三——“探究性”教學模式[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09):5-10.
[4]黃懷榮.計算機支持的協(xié)作學習——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