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玥 王群立
【摘要】《孫子兵法》是我國兵書典范,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有重戰思想、全勝思想、謀略思想、主速思想等。這些思想具有特殊應用價值,在現代戰爭中仍然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孫子兵法 思想 現代戰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20-01
一、《孫子兵法》重戰思想的應用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就是孫子的重戰思想,孫子指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必須高度重視。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戰爭,那么就會危及本國的生存和發展。古今中外不重戰而走向衰退滅亡的事例不勝枚舉。戰國時期的趙國不重戰,導致兵敗長平,趙國走向了滅亡。原世界文明古國巴比倫不重戰,于公元前8世紀在地球上消逝。重戰的同時必須要“慎戰”,孫子的“慎戰”思想體現在“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胡明君慎亡,良將警亡”。三國中著名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皆是以發動者而宣告失敗,原因就是不識時務盲目發動戰爭。由此可見,戰爭可以改變歷史,改變國家命運,必須慎重對待。重戰還必須備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也……”。孫子強調,戰爭的立足點應放在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嚴陣以待。瑞士之所以二百年無戰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戰爭準備非常充分。瑞士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戰略思想,很重視國防教育和國防建設,在戰略思想、武器裝備、物資準備、人力準備等方面都作了精心部署。
在現代戰爭中,這種重戰思想仍然十分重要。它時刻警醒我們要重視戰爭、研究戰爭、慎重發動戰爭、做好戰爭準備。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戰略謀劃、戰爭實踐、國防建設,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現代戰爭實踐的需要,不斷進行國防體制改革,確保打贏現代戰爭。
在重戰思想中,“慎戰、備戰”思想是其重要內容,同樣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備戰思想尤為重要。在現代戰爭中,這種“備戰”思想更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國家需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上有利、政治上有靠、軍事上有助,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取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動。反之,如果“恃其不來,恃其不攻”,則國家將會處于危險之中。1990年2月,伊拉克出動大軍一舉占領了海灣小國科威特,引起了世界震動,并由此引發冷戰后的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科威特亡國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麻痹無備[1]。
二、《孫子兵法》全勝思想的應用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講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孫子“全勝”思想的主要內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用進行流血的戰斗而讓敵人自己屈服是最好的選擇。發動戰爭的目的就是使敵人屈服,如果能利用一種方法不經過戰斗就讓敵人屈服當然是最好的。“不戰”并不是不發動戰爭這種形式,而是在戰爭中保證己方不受損失[2]。“全勝”思想是孫子對指導戰爭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其目標就是要用萬全之策,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利益。
當今世界呈現出“總體穩定,局部動蕩”的發展態勢,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將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本國的重要國策。當國家之間產生利益紛爭和矛盾沖突時,盡可能運用政治、經濟、外交及武力威懾手段,而并不是一味地發生戰爭。美國在推行霸權主義的同時,同樣重視以非戰爭手段獲取勝利。如海灣戰爭后,美國不斷探討新的作戰樣式、方法和理論,其中哈倫·厄爾曼等提出的“震懾”理論在伊拉克戰爭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而名聲大噪,其理論精髓實際上就是孫子的“全勝”思想。同時,在現代戰爭中同樣可以采取孫子“伐謀”、“伐交”的辦法,避免戰爭的爆發。“伐謀”就是要想方設法偵察敵軍的戰略部署和戰略企圖,從而打破敵人的戰爭計劃。“伐交”就是通過外交手段離間敵人,拆散敵人聯盟,削弱敵人力量,從而取得勝利。
三、《孫子兵法》謀略思想的應用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人們習慣稱之為“詭道十二法”,這是孫子“謀略思想”的主要內容。孫子在我國軍事學術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兵以詐立”、“兵者,詭道也”的謀略思想,其思想精髓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就是要講究戰略戰術,運用奇異多變的計謀出奇制勝。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這雖然是沒有人性的行為,但就戰爭本身來說是一種智慧謀略思考,不僅可以催毀趙國的戰斗力,還可以直節省大量開支。“詭道十二法”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在戰爭時,要巧妙利用對手的弱點,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采取戰略戰術,用最小的代價,去取得勝利。
孫子的謀略思想是戰爭藝術的體現,在戰爭中具有普遍運用性,在現代戰爭中同樣大有指導借鑒作用。在西方的經典戰役“諾曼底登陸戰”中,英法等盟軍為了成功登陸,隱蔽真實登陸地點,便采取了諸多隱真示假的技術手段和欺騙措施,麻痹德軍,為減少阻力和損失創造了有利條件。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又是一個“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謀略思想應用的很好的佐證。日本就是利用美國的麻痹僥幸心理,趁美國沒有防備之時,進行突然出擊進攻,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境況而突然襲擊,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四、《孫子兵法》主速思想的應用
《孫子兵法》“兵勢篇”中說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主要是講速度對戰爭的重要性,這是孫子兵法“主速思想”的精髓。孫子非常重視戰爭的速度問題,他堅持速戰速決。對久速這對范疇,孫子有明顯的傾向性,主張貴速賤久。一是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的戰爭會使國家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二是防止諸侯“乘其弊而起”,陷已于兩面或多面作戰之中;三是只有突然襲擊才能出敵不意,攻其不備,取得勝利,這是由“兵之情主速”這一客觀規律決定的[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日本運用的“閃電戰”就是孫子“主速”思想的最好體現。德、日采取這一戰術取得了系列戰爭勝利,既達到了快速取得勝利的效果,又減少了長久對抗帶來的時間、人才、財力、物力的巨大消耗。
打現代戰爭,一般進攻方仍多利于速戰,而防御方則多利于持久。美國人主導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幾場現代戰爭,吸取了越南戰爭的教訓,都以速戰速決為指導思想,竭力避免陷于長期戰爭之中。美國攻打阿富汗戰爭前,塔利班政權制定的戰略就是與美國人打持久戰,企圖使美國再走一次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國則是力爭速決,一舉將塔利班政權擊垮。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采取了哈倫·厄爾曼等人提出的“快速主宰”理論,繞開一些城市,快速趕路,直趨巴格達,這與孫子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相吻合。
參考文獻:
[1]溫慶生.《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爭[N].光明日報,2009-02-23.
[2]楊華衛,郭紀芝,劉煦嘉.《孫子兵法》的“全勝”戰爭謀略[J].中國外資,2013,05:224.
[3]潘麗.淺談《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和價值取向[J].鄂州大學學報,2015,08:8-9.
作者簡介:
張芷玥(1986-),女,苗族,湖南花垣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軍事訓練學。
王群立(1967-),男,漢族,湖南保靖人,,碩士研究生,高級政工師,吉首大學國防教育學院院長,研究方向:軍事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