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貴州省某省屬高等院校的公共管理學院的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將課程成績以外的就業能力劃分成了六個維度,利用SPSS軟件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關鍵詞】公共管理類 就業能力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25-01
1.概念界定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是學生課程的成績,還包括了諸如團隊合作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本文將課程的成績從就業能力中剔除出來,僅針對非課程成績以外的維度來進行研究?;谠撜J識,本文運用文獻法,結合公共管理類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特點,將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就業能力劃分為“求知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適應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6個維度,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實證研究。
2.調查的基本情況
該問卷按照前述6個維度進行設計,每個維度下有5個問題,總共有30個測驗題目。每題均按照李克特自評量表形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賦值1到5分,針對反向問題則采用反向計分。因此得分為“1”表示就業能力越弱,得分為“5”表示就業能力越強。問卷針對貴州某省屬高校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發放了1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56份,有效率95.6%,表示問卷信度的科隆巴赫阿爾法系數為0.824。
3.調查數據分析
(1)公共管理類本科生就業能力基本情況
問卷的每個維度都有5個題目,例如求知能力維度包含了A1,A2,A3,A4,A5共五個變量,則定義新變量A=(A1+A2+A3+A4+A5)/5,那么變量A就表示求知能力維度的綜合得分,其他維度以此類推。利用SPSS軟件分別計算所有樣本在六個維度“求知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適應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的平均值分別為:3.02、3.33、3.86、3.37、3.27、3.28??梢钥吹礁骶S度的得分都是高于5級量表中的“說不清(用3表示)”,但又低于五級量表中的“比較符合(用4表示)”,說明樣本的就業能力是高于“普通”而低于“較好”的。另外,六個維度中最高的是“團隊合作能力”,最低的是“求知能力”。進一步利用相關樣本t檢驗比較六個維度兩兩之間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共有6×5/2=15對比較。得到的結果是除了“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適應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這3對變量沒有顯著差異之外,其他12對兩兩比較都呈現出顯著差異。因此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西部省屬高校公共管理類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顯著高于其他能力,而“求知能力”是顯著低于其他能力的;而其他四個維度的能力兩兩之間僅部分存在顯著差異。
(2)課程成績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利用相關分析計算課程成績與六個維度之間的相關性,得到學習成績與“求知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適應能力”、“職業規劃能力”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332、0.212、0.136、0.260、0.152、0.176;且都在0.00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從而可知,課程成績跟非課程就業能力之間是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的,表現出課程成績越好,非課程就業能力也越高。
(3)其他比較研究
利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不同性別學生在每個維度得分的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發現男女生僅在“求知能力”(男生優于女生),“團隊合作能力”(女生優于男生)以及“職業規劃能力”(男生優于女生)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利用方差分析比較來自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差異,發現只有在“求知能力”維度上,來自城市的學生(均值=3.25)顯著高于來自縣鎮的學生(均值=2.99),也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均值=2.99)。
4.主要研究結論
第一,學生的就業能力整體上高于“中等水平”但是低于“較好水平”,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第二,學生的“求知能力”顯著的低于其他能力,而“團隊合作能力”顯著的高于其他能力。
第三,課程成績好的學生其就業能力表現得也高,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不同性別、不同生源地學生部分就業能力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胡盛楠.本科生就業能力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2]劉和平.規范就業:增強畢業生的竟爭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0(6).
作者簡介:
黃照旭(1982-),男,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財經大學公管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