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輝
學校周邊小賣部成“學生銀行”,危害不容“小覷”。一方面小學生賒賬或存錢消費,會誘發一些不好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對孩子成長不利。另一方面小賣部作為一般個體工商戶,并不具備相關融資資質,不允許融資、吸收存款,小賣部成“學生銀行”,涉嫌違法。
小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沒有完全行為能力,其向小賣部融資、存款的行為明顯超越其民事能力范圍,家長可以直接向派出所報案或向工商部門投訴,要求小賣部足額退還相關款項。
其實,學校周邊小賣部成“學生銀行”,只是“問題小賣部”的一個方面。多年以來,一些學校周邊小賣部銷售“三無食品”、出售“有害和危險玩具”、賣酒賣煙時有發生,讓學校、家長感到很無奈。出現這種現象,與學校周邊小賣部“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打“游擊戰”和法律擦邊球相關;更與相關管理部門精力不夠、職責有限、監管“不較真”、沒有形成“合力”有關。
小賣部成“學生銀行”,變“問題小賣部”,有違環境育人原則,千萬不可“視而不見”,必須“綜合治理”。
一則政府要讓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牽頭,積極協調綜治辦、公安、教育等相關部門,明確職責,“各司其責”,開展好學校周邊小賣部專項整治行動,既要排查、取締那些“無證小賣部”,也要敢于對游走在違法邊緣的“問題小賣部”徹查到底。同時,形成常態化監管態勢。再則學校老師“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門”,教育引導學生理性消費。還有家長要細致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平時不要給孩子太多零花錢,要協助孩子做計劃,讓孩子從小養成有計劃消費習慣。另外,媒體作好輿論宣傳,給社會公眾上好普法課。當然,學校周邊小賣部老板也要規范自己的行為,自覺不開“問題小賣部”。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