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四偉
【關鍵詞】 經典誦讀;示范;興趣;方法;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32—01
經典是一種以有形的物質態(文字、圖畫)去反映和承載無形的精神態。吟誦經典可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那么,如何讓內容豐富的國學經典走進學生,伴隨學生成長的每一天呢?
一、教師的愛是最好的示范
要讓學生喜歡經典,教師的愛是最好的示范。這里的愛是指教師對經典的愛,它不僅表現在言語上、肢體上,更多地體現在發自內心的熱愛上。
彭公瑾老師曾說過:教師要學生讀經典,自己先得讀。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能背《老子》《論語》,是否有點遺憾?學生讀經典需要真正熱愛經典的教師來帶動。教師對經典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手頭有經典,每天讀經典,舉手投足,一言一行,無不有書香的浸潤。教師只有做到這樣,讓學生喜歡上經典,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這種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一世的;不是功利的,而是內心強烈的需求。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經典教學中,最重要的應該是興趣的激發。要激發學生對經典的熱愛和興趣,關鍵是把經典所蘊含的育人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如此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生發興趣,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要我讀變成我要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學習的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這里的刺激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到誦讀經典是有趣的、有用的。有趣是指能讓學生體會到快樂、趣味,“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有用是指能讓學生體驗到經典所蘊含的道理對他的成長有啟迪和促進作用。鑒于此,學校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不能僅滿足于讓學生背誦幾段古文,寫出幾句漂亮文句,而是要挖掘出經典中的育人因素和藝術魅力,讓經典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圣賢思想的感悟和內化。
三、引導是最佳的方法
通過大量的調查,很多學生不是不知道經典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而是不知道怎樣正確地讀經典。鑒于此,教師要選用合適的誦讀方法,進行科學的引導。
一是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可操作性的計劃。通過制定計劃,讓誦讀經典成為學生每天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制定誦讀計劃時,要結合教學大綱確立好誦讀內容、誦讀時間、誦讀要求等等。既要考慮學生實際,又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二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來讀。只有能讀才能讀好。能讀是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準,學生愿意讀和能讀進去。教師在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讀物之前,關鍵是自己要先讀。只有通過讀,才知道適合不適合學生。“入眼、入耳、入心”,教師要以此為標準進行科學、理性地審視和判斷。三是誦讀時要做好對學生的有效指導。誦讀其實是對經典的再創造,在此過程中,方法很重要。比如,強調誦讀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誦讀時要字字清楚,字字響亮,力求從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節奏、感情等方面展現經典所蘊含的意蘊和藝術魅力;要根據經典的節奏、韻律輔助以必要的肢體動作等。四是要注重誦讀的實效性。誦讀有沒有實效,關鍵看學生是否對此進行積極的內化。因此,在經典誦讀指導中,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經典去指導自己的生活。
四、 活動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學生的印象中,經典有一種高大上、面孔嚴肅、很難親近之感。對此,教師首要做的就是打破學生對經典的畏懼感,讓學生感覺經典并不遙遠,經典就在身邊,從而讓經典具有親和感、可接受性。要讓經典誦讀真正達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之良好效果,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鑒于此,學校應經常開展一些有關經典誦讀的活動:定期舉行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對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鼓勵;利用校園廣播,開辟“國學經典誦讀”專欄;組織學生編寫國學經典內容方面的手抄報;把經典誦讀活動作為學校藝術節的必備節目,讓學生在誦、背、書、唱、畫、演中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等等。通過形式多樣的展示活動,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廣益,使學生對經典有多維的認識,從而發現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要感受和理解經典,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誦讀是我們對經典所持的認真而嚴謹的態度;誦讀是走進經典的必須過程,只有不斷誦讀,才能體會經典的思想美、情感美、藝術美。書聲朗朗,不但教師要這樣,更應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追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