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武 梁水平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93—0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小學德育課程。通過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品德意識,而且能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使其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在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教育,這門課程的生活化內容更為豐富,教學也更具有針對性。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研究,并且找到應對的策略。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新的教學方式提出后,我們發現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得也更為密切,可以說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有力的幫助,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還有待解決。比如現階段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來講比較保守、落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依然存在,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知識全部吸收,尤其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相對比較被動的狀態,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是知識點很難做到獨立思考,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難以得到提升。
二、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1.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掌握課程的基本目標。如果教師不掌握課程的基本目標,那上課就顯得盲目,變成無的放矢。在上課前,教師要研究課程的基本目標,明確分課時學生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具體的教學環節更富于目的性、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靈活組織教學,使學生都能有目的地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之中。品德與社會教學不只是為了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幫助學生學會參與社會生活,使其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學會做人,成為有愛心、責任心、合格的社會公民。
2.巧妙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連接得最為密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活和理論更好地結合,讓學生發現課程和生活的聯系。如教學“學會友好相處”一課時,首先,可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做游戲,有的跳繩、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皮筋,有的跳格子……其間,有的同學玩得很快樂,有的卻鬧別扭,不高興。此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有的小組玩得很高興,有的小組玩得不高興,遇到鬧別扭的情況該怎么辦呢?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然后,再組織學生游戲,這種鬧別扭的現象不存在了。最后,可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我的好朋友等活動,增進學生彼此之間的友誼。這種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自覺內化成良好的行為。又如,教學“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一課時,可讓學生們欣賞一段錄像,錄像里真實地展現了學校走廊中的學生表現:唱的、跳的、跑的、鬧的、跨樓梯的……看著畫面中的表現,許多同學都難為情地低下了頭。教師鼓勵學生多多地走出課堂,既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同時他們的眼界也會更加開闊,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3.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發掘,只要對教學能夠有一定幫助的資源,教師都應該進行充分的利用。教師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如在學習“商場購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和老板講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雖然沒有實踐經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作為資源被挖掘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在實踐過程中豐富經驗。可以說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材是載體,教師通過對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內容和計劃,幫助學生對教材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學習,才能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又如教學“集體榮譽靠大家”一課前,筆者發現個別班級在自習課上總有學生講話,每天都被值周老師扣分,班級晨會時間甚至其他時間一些同學總是互相抱怨,情緒不高,這正是對學生集體榮譽感進行培養的契機,因此,筆者組織學生課上展開討論,同學們對此活動非常感興趣,七嘴巴舌地討論起來,提出不少改進的好點子。最后,教師肯定了同學們的想法,并告訴他們:“集體的榮譽要靠每一個成員的努力,哪怕只有一個人沒有盡力,也無法獲得。”通過運用身邊的事例進行教學,不僅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而且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