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榮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情景創設;途徑;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103—01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景創設。缺乏情感、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了無生氣,而要讓學生愉快、有效地學習,關鍵是要創設適合學生們學習的教學情景。巧妙的情景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而且能營造出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強化學生、教師與文本、生活之間的聯系,實現教學內容、學生生活體驗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積極學習,從而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
一、借助圖畫,創設立體學習情景
圖畫內容是課文的精髓。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教師可借助圖畫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特點,全方位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渲染,這樣的課堂教學情景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如,在教學《浪花》一文時,筆者精心設計了圖畫:天空是藍藍的,白云朵朵,海鷗在天上自由飛翔。海水也是藍藍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黃色的沙灘上有貝殼、小蝦。畫面中的人物是一個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攏,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縫。學生們看到了這幅圖,他們完全被吸引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朗讀上也有了很大突破。學生們在愉悅的教學情景中,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領悟了美,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借助語言,創設語文學習情景
教材中的許多情景是無法具體表現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朗讀、語言描述等來創設教學情景,渲染氣氛,把課文描繪的情景變成“我情我景”,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境地,觸景生情,具體感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如,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筆者先讓學生聽配樂朗誦,并要求學生邊聽邊在頭腦中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聲情并茂的朗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后,筆者又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詩人當時夜泊瓜洲的情景,并配以哀怨而悠揚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古詩描繪的特定情景中,讓學生似乎看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站在船頭,獨自眺望江南的情景。這樣很容易使學生體驗到詩人當時的思鄉之情。最后,筆者又一次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跟著錄音練讀,在范讀的“導航”下,學生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情并茂。
三、借助音樂,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音樂是一種以系統的聲音旋律為媒介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反映生活的時間藝術,與文學有共通之處。運用音樂來創設情景、烘托氣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課文中的形象、畫面及表達的感情。如,《快樂的節日》一課是一首詩歌,描繪的是節日快樂的場面以及學生們高興的心情。筆者選用了歌曲《快樂的節日》來創設歡樂的情景,表現形式為播放樂曲和學生哼唱。學生對旋律比較熟悉,對歌詞比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這首歌的歌詞就是由今天學的課文改編的。學生們聽到這快樂的歌曲,巴不得馬上就會唱,于是他們學習情緒高漲,主動進入學習狀態。
四、借助問題,創設探究知識的情景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熱烈討論、積極探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課堂上,筆者對學生的任何一個提問都認真傾聽,很快作出判斷,從中給予引領,讓學生的提問為教學目標服務。學生們共提了六個問題。筆者說:“這六個問題都是你們自己提的。而且每一個問題都提得很好很有思考價值,當然有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可以到課外研究,但是大多數問題書上有答案,就在字里行間,這些問題,老師相信,通過你們自己的閱讀思考,通過發現前后之間的聯系,你們一定能夠自己解決。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學生們響亮地回答:“有。”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教師有效引導,讓“?”像小鉤子一樣鉤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學生的學習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時,問題的解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總之,創設教學情景是語文學科的需要,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傳統的教學關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輕松、愉悅地學習,變學習為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