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幼兒教師師德缺失的主體性、幼兒園管理及監控機制的規范性、家長在安全責任中的自主性三個維度反思幼兒園安全事件的發生,揭示幼兒園安全事件發生的質性問題,為幼兒教師、幼兒園管理人員以及家長提供思路。
【關鍵詞】幼兒 安全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29-01
一、幼兒教師師德缺失的主體性反思
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幼兒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幼兒園多起安全事故的發生與幼兒教師自身的師德質量密切相關,師德問題是引起幼兒園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幼師師德缺失時,一般體現在兩種情形之中:一是幼兒本身的個性特點不符合教師的審美觀。主要表現在:當孩子“屢教不改”、“太頑皮”時,教師被“折騰”后的耐心失控而容易導致師德缺失,此種情形之中易失控的幼兒教師往往缺乏耐心;二是教師本身的性格特點或情緒狀態易沖動。主要表現在:幼兒教師經常處于不愉快情景中而“心有怨氣”,如被領導批評、和同事關系緊張、家庭不和諧,或處于生理期、失戀期等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的時期,此種類型的幼兒教師往往缺乏責任心和愛心。
幼兒教師失德是引起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幼兒園園所環境不健康是滋生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宏觀角度來說,責任體系不健全的私立幼兒園、加盟幼兒園、幼兒園分園出現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較大;微觀角度來說,園所文化模糊、價值觀混亂、管理失范、人際關系冷漠、教學壓力較大、家園溝通不暢的幼兒園里易爆發安全問題。
二、幼兒園管理及監控機制的規范性反思
幼兒園安全事故的發生與幼兒園管理及監控機制不無關系,良好的管理及監控機制是幼兒安全環境塑造的重要保障。
1.提高經濟待遇,突出職業地位
幼兒園安全事故的發生與幼兒教師的職業地位密切相關,調查顯示:職業待遇相對較低、工作不穩定的幼兒教師出現虐待或不規范對待幼兒的幾率相對較大。職業待遇相對較低在客觀上降低了幼兒教師的職業門檻,從而導致師德素質不高、職業素養不強的人員進入幼兒園。身心素質及師德水平不達標人員在幼兒園中的出現是引起幼兒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幼兒園管理及其管理部門想方設法提高幼兒教師的經濟待遇、突出幼兒教師的職業地位,能夠抬高幼兒教師的職業門檻,對保證幼師質量具有重要的客觀作用。
2.加強培訓引導,增強專業信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的頒布,吹來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春風,各地學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紛紛規劃并施行了“三年行動計劃”,幼兒園數量的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拍手稱贊之余我們應該意識到短時間內快速發展對師資質量水平所提出的嚴峻考驗,我們不能夠否認目前我國的幼兒園體系中仍然存在著一批專業信仰不強、師德質量不高、保教水平偏低、綜合業務能力欠缺的工作人員。對于這部分人員,幼兒園及其管理部門應該在了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進行定期培訓,持續性地進行良好的職業影響,有利于提高他們專業素養和師德水平、增強專業信仰和職業幸福感,師資質量的提高勢必會對幼兒園安全產生積極影響。
3.優化管理模式,加強人文關懷
當前幼兒園的工作普遍處于“繁、多、雜”的現狀,幼兒教師普遍有“累”的感受。在工資待遇相對不高、職業待遇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長、工作強度較大的幼兒教師常常出現身心疲憊的狀態,增大了幼兒園安全事故發生的幾率。
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必須承認,“不快樂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身心快樂的學生”這一論斷的正確性。那么,幼兒園管理部門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注意從各個方面給幼兒教師減壓、減負,盡量不組織無關幼兒身心發展和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動,盡量不安排與幼兒園教育教學無關的內容,想方設法使幼兒教師身心愉悅的同時能夠自覺而主動地投入到班級管理和幼兒的教育教學中,精神飽滿、主動自覺的幼兒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或減少幼兒園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三、家長在安全責任中的自主性反思
幼兒園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僅僅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原因,與家園合作情況密切相關,家長應該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一,家長在家園合作中常常被認為應該起“輔助作用”,使得家長在家園共育中處于明顯的被動狀態,被動地去聽從幼兒園的相關要求成為一種育兒取向,缺少主動性了解而容易忽視幼兒的身心狀態,不利于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而未能采取相關措施。其二,家長對幼兒教育存在不夠重視的情況,存在“放任自流”的教育理念,這無疑會在客觀上減少對幼兒的細致觀察和認真對待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從而不利于安全隱患的預知和防范。其三,家長的幼兒安全教育意識相對薄弱、責任意識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例如,在2017年11月發生在北京某幼兒園的針扎“簽字”案例,幼兒經常做噩夢,而且不愿意去幼兒園等一些反常舉動,以及對父母的膽怯表達,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全身多處被針扎以及多個孩子受到針扎虐待的發生與父母的責任不無關系。
參考文獻:
[1]龐麗娟,韓小雨.中國學前教育立法:思考與進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2]曾建國.教師發展的哲性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6(7)
作者簡介:
蕭楠(1989—),女,山東濟南人,漢族,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