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瑀
【摘要】語言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應用較多的兩種語言系統是漢語和英語,但這兩種語言體系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語言環境的影響下難以將兩種語言共同使用,因此對于語言的學習會產生一定的難度,我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速度較快,主要原因是語言環境的影響,我國學生生長在漢語言環境之中,所以學習漢語較為簡單。同理,英語的學習對國外學生來說也同樣簡單。本文基于以上觀點進行分析兩種語言的差異性,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充分地了解這兩種語言。
【關鍵詞】語言環境 漢語 英語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111-02
引言:
語言能夠表達出人們的喜怒哀樂,如若沒有語言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難以進行,因此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重要,在合適的場合運用適合的語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素養,使其能夠為他人留下較好的印象,所以語言的培養較為重要。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所以英語的學習也十分重要,但我國學生早已習慣了漢語的環境,在學習英語時難免會產生困難,本文基于以上觀點,首先表明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英語和漢語的差異性,其次說明在語言表達形式上英語和漢語的差異性,最終在思維模式方面對比英語與漢語的差異性,以此來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從而能夠掌握兩種語言知識。
一、歷史文化的背景下英語和漢語的差異性
漢語與英語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主要是由于兩者歷史背景不同,生活的語言環境也不相同,因此會使兩者產生一定的差異性。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中,注重道德與藝術的發展,而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中,對于法律以及科學更加認可,因此造成兩種文化的差異,主要是由于藝術以及科學的認知不同,從而難以產生共鳴,對于語言的環境就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長期處于較為平和的狀態下,所以語言環境較為平和,而西方國家崇尚宗教信仰,語言環境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從而導致兩種語言環境差異較大,在進行兩種語言的學習時會產生一定(過)的困難,同時,我國在進行發展過程中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較為看重,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西方國家對于此種歷史環境難以理解,其認為自然與人是對立的,從而使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差異較大的語言環境,使兩種語言在思維以及哲學觀上大有不同。
二、在語言表達形式上英語和漢語的差異性
(一)詞義與詞性的不同
英語與漢語最大的不同之處還在于詞義與詞性的不同,首先從詞義的表達上看,漢語的表達方式與英語完全不同,在學習的過程往往將兩種語言的詞義弄混,如我國的語言中能夠將動詞作為名詞或者主語使用,但在英語中必須是動詞的非謂語形式,因此兩種語言的詞義完全不同;其次從詞性上來看兩種語言的差異性較大,我國對于“因為、所以”的使用較多,并且屬于正確的連詞用法,但在英語學習中能夠發現“because”與“but”是不能夠直接同時使用的,所以兩種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進行結合,從而使其學習較為困難,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兩種語言無法共同進步。
(二)漢語與單詞的不同
漢語和英語的差異性還能夠從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上體現出來,我國的詞匯中有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詞義相同的詞語運用上幾乎沒有很大的區別,但在英語的學習中近義詞的學習較為困難,主要原因是英語要求在不同的語境下要運用的近義詞也要不同,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困擾,難以區分什么樣的詞語應用到何種語境中。同時,在英語的單詞中,相同的單詞可能有多種意思,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迷茫,對單詞的使用難以掌握正確的方法。但中文詞語就大不相同了,每個詞語都有其單獨的意思,所以在運用中很容易掌握詞性,從而能夠在不同的場合運用合適的詞語。
三、在思維模式方面表達英語與漢語的差異性
中國傳統思維注重語言的整體觀念,這對于語言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不能夠共同存在的,這對我國的語言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同時,還對于我國語言提出整體性,使語言的表達逐漸向整體結構發展。而西方國家對于思維模式更加崇尚個體思維,所以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較強,對其語言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在運用語言時往往都帶有個人主義色彩,但在我國的語言表達中大多數都是關于整體,所以兩種語言思維模式不同,具有較大的差異。
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和漢語的語言環境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兩種語言的歷史背景不同,文化發展不同,語言的表達形式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因此兩種語言環境難以相同,從而使兩種語言在學習相當于學習另一個國家的文化以及思想,使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在學習語言時應先行了解其國家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以此來掌握語言的詞性以及詞義,從而能夠準確的掌握英語和漢語。
參考文獻:
[1]力提甫·托乎提.從文化差異看語言間的異同——以英語、漢語和維吾爾語疑問結構構成對比研究為例[J].語言與翻譯,2015(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