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智慧的結晶。音樂是人類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數學、哲學、美學、宗教、歷史、人類學、心理學等等重要領域。音樂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它身上可以找到人類文化中的各種學科。音樂學習能直接影響個人素質,也能潛移默化他們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音樂思維。在教學組織一節具體的課程時,音樂思維能幫助他們更有邏輯秩序的分割組合各個課堂環節。
【關鍵詞】音樂 教學組織 音樂思維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208-01
課堂上的各種設計環節,包括導課、提問、討論、總結等等,和交響曲中的奏鳴曲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古典樂派的奏鳴曲式由三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呈示部呈現作品的思想重心和精神,它還包括主部、連接段、副部和小結尾,其中主部和副部的樂思可以是并置也可以是沖突;展開部通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樂思,是呈示部的發展;再現部顧名思義就是重復呈示部,但通常會經過一點變化,最后結尾。在備課中,可以借鑒這一嚴謹的結構模式。
以人教版五年級的語文課《竊讀記》為例,我們可以試著借用交響樂中奏鳴曲式的結構來安排課堂環節。《竊讀記》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饑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柜、哎喲”等詞語;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③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呈示部:主題應該是通過體會作者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熱愛讀書的思想感情,所以主部可以是分析解釋“竊讀”這個詞。連接段是自讀或分段讀課文,我們的副部是學習生字,小結尾可以是一個問題結束:作者為什么要竊讀?
展開部:展開部的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品味作者的“竊讀”,體會作者求知的渴望。在這一部分,可以細細的閱讀課文,尋找描寫“我”是怎樣“竊讀”的語句,重點品讀文中描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分析作者的一種矛盾的心理“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并展開討論,分析“我”為何快樂,又懼怕什么,最后可以進行一些自主交流,說一說自己的生活中曾經有沒有這種又快樂又懼怕的心理,以此來貼近理解作者的感情。
再現部:通過提問“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讓學生通過作者竊讀的行為,體會其可貴的求知欲望。并做總結,作者是一個為了讀書可以忍受饑腸轆轆、腿酸腳木,為了讀書可以連跑幾家店才看完一本書,為了讀書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的孩子。結尾,再次閱讀課文,體會作者“竊讀”的快樂與懼怕,在閱讀中復習今天所學的生字生詞。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順利完成,是這堂課成功與否的基本。有些課在有限的課時里要掌握較為重要的基礎知識。那么教師可以借用“賦格”這一音樂體裁的結構。賦格是一種復調音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題,一個簡單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題會在樂曲的各聲部輪流出現一次,然后進入以主題中部分動機發展而成的插段,然后主題及插段又在各個不同的新調上一再出現,最后主題再度回到原調,并常以尾聲結束。
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主題”,這個主題在“各聲部”——也就是不同的教學環節明顯或隱藏出現;其后,教學目標可以有所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形成“插段”——在基礎教學目標上發展的思考內容,并一起在“新調上”——新層次的環節,比如討論、思考、游戲等等中再次出現;最后,“主題”——也就是我們的主要教學目標,回到最初的單一形式,再次強調出現,然后結尾。這樣,主題——教學目標,就在這一堂“賦格”型的課堂中不斷重復出現,但每一次重復都不是機械性的,都能讓學生感到新意,因為它在“不同的聲部”,以不同的角度出現,讓學生能在這一堂課中,充分接受教學目標的灌輸。
以上的例子只為說明,音樂是藝術,而上課也是藝術,課堂環節的安排如能像藝術那樣起承轉合,富有嚴密的邏輯,那么,也許課堂會如一首成功的交響曲和賦格一樣,而教師會如藝術家那樣充滿活力和創意,課堂也可以如音樂會那樣充滿驚喜。
作者簡介:
朱廣偉,女,生于1984年9月,漢族,浙江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