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一個從教30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我覺得一個老師不僅應該具有教學的智慧,同時還需深入的了解學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136-01
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完全不依賴教師與家長,由自己獨立完成整個學習過程。總的來講,自主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能力,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人一般都有著較強的求知欲,可以較為科學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及學習內容等。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小學數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要改變學生數學學習的方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發現數學的規律,教師應該轉變角色,成為真正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善于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能自主探索。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程序:a.引導操作,讓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并說出它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b.讓學生感知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觀察,兩個三角形的底與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有什么關系。c.從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底與高之間的關系能得出什么結論?從而歸納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觀察感知,理解思維而使學生發現和概括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使學生在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到了探究的方法,培養了實際操作的能力,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方法是多方面的,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發現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小組學習活動中進行討論、交流。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題,轉換成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如:在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書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情景圖,然后提出問題:a.從情景圖的分析說出哪個分數大,哪個分數小?b.每兩個進行比較大小的分數有什么特點?c.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針對這三個問題組織開展小組討論學習,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有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學生養成鉆研教材的習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概括、表達的能力。
形成合作的習慣,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讓合作“出成效,有意義”。
三、合理評價,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評價必須準確而又符合實際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關注學習的水平,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師對學生中肯、恰如其分的評價,都會給學生一種滿足、自信,給學生指出前進的方向,如:什么地方有了進步,要繼續保持,什么地方還存在不足需要改正。而且能較好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加法算式:5+5+5+5+4相加時,要求把它改寫乘法算式,結果大部分學生作出:(1)5×4+1 (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個同學卻是作出6×4。我高興地表揚他的大膽創新,同學們卻馬上反對。這樣,同學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辯論。此時全班同學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活躍。我適時引導學生評價這幾個算式,哪個算式是正確的?哪個最簡便?這樣,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心理壓力得到減輕,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個性特長得到有效地發展,創造性思維得到較全面的開拓,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善于應用已學的知識進行解題,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創造性。
參考文獻:
[1]李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2]范溫潔.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
趙蘭芳(1965.03-),女,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