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課異構”是目前公開教學中常見的呈現方法,本文通過城區與鄉村學校,從不同的教學方式方面,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對城鄉美術教學中的同課異構進行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學 同課異構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208-02
“同課異構”是目前公開教學中常見的呈現方法,也是當下教育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而美術作為藝術學科,在普通課堂要起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以及藝術水平并不是一件易事,應該怎么更好的上好美術課,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條件的學生該怎么教,怎樣教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每一位美術教師深刻反思的問題。為了讓我縣的美術教學能夠更上一層臺階,霞浦縣美術名師工作室首席教師張元云老師組織霞浦八中張晏與霞浦十中黃方旭兩位教師通過“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在城關中學與鄉下中學中進行教學,以檢驗不同教學方式在不同地域所起到的效果。
一、教材分析
教材《方寸之間》是湘教版八年級美術的一節課,該課主要是通過美術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篆刻這門傳統藝術,使學生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中國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特殊魅力。
二、學情分析
霞浦八中所處城區,是一所重點初中,而霞浦十中則為鄉下普通中學。八年級學生又是初中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的中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篆刻,他們充滿好奇和興趣,而對一些篆刻技術了解較少,尤其是鄉下中學。
本節課學生一般均為初次接觸篆刻,對篆刻的工具和作品感覺很新奇,但沒有一定層次的基礎,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如何“分朱布白”,一方面要注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要強調注意安全。
三、師情分析
張晏老師,霞浦八中教研組長,工作17年,多次參加各類比賽,是霞浦縣美術學科工作室重要成員,具有豐富的城區重點中學教學經驗,平時接觸的學生也是學科素養較高的學生。黃方旭老師,霞浦十中美術教師,執教7年,對美術教學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平時接觸到的是霞浦縣農村中學的學生。
四、同課異構
1.教學思路不同
教學思路是執教者對一節課教學內容的整體策劃和安排。在本節課中,兩位老師根據自己對該課教學內容的不同理解,確定了不同的教學思路。霞浦八中張晏老師設置了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拓展等三個環節,通過三個環節的環環相扣,順利達成了既定教學目標。
霞浦十中黃方旭老師則是設置篆刻基礎、篆刻技法要點兩個環節,概念范圍由小到大、有主有次;兩位教師都通過課外拓展環節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鞏固,在課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篆刻的熱情。
2.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不同
本節課相對于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而且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城鄉學生,更存在不同的教學環境。張晏老師在設計時,將教科書中呈現的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完整地再現于教學方案中,其中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篆刻的概念、種類、技法等三方面,在學生初步了解篆刻的基礎上,對篆刻章法的變化也做了相關分析,要期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整個設計有主有次,教學內容的選擇系統而全面。
黃方旭老師則是根據本人執教的農村學校,結合農村學生的特點,從無到有,深入淺出,以篆刻的治印步驟及方法為主,做到 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一位年輕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農村教學的了解和把控課堂教學的能力。
3.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同
兩位老師在情境教學的創設和實施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嘗試。張晏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展示了自己帶來的篆刻作品,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后與學生互動認識篆書。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拉近了學生與中華傳統美術篆刻的關系,提高了學習效率。而黃方旭老師通過設置一個“看奧運識標志”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寓教于樂。
4.教學方法不同
兩位老師在本節課的設計中,都選擇了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由于城區學生家庭情況好,部分學生家長素質高,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故張晏老師在本節課中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討論法和自主探究法,以“先學后教”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篆刻的能力,并且培養他們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
而黃方旭老師則結合農村學生的家庭情況和身心特點,運用游戲教學法和自我評價法,結合分析歸納法和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更清晰、更深刻。
5.教學亮點不同
張晏老師本身的美術功底好,所以先以自己的篆刻作品,在學生面前樹立形象,學生對優秀的作品心馳神往,自然生出學習的念頭。在欣賞完優秀的篆刻作品后,由學生自己來歸納出印章的品類,激發篆刻的欲望,從“我想刻”,到“我要刻”,再到“怎樣刻”,層層深入,依次進階。最后,出示四組代表性的章法,引導學生參照其進行自評互評。
而黃方旭老師的亮點在于信息技術的水平,他剛緊扣北京奧運,以北京2008奧運會會徽作為討論,通過多媒體,與學生共同探討中國文化元素—篆刻。這方面既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又符合“一核四層四翼”的新課改總體框架。
五、教學反思
以前大家在聽美術課時,主要傾向于這節課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學,更忽略了這節課結構適合不適合當下的學生,一節課是否達到這節課所要達到的效果。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上課的主體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老師傳授了多少是一回事,學生接受了多少更是一回事。
城關學生與農村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教學條件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哪種更適合就必須引起我們的思考,同一課程在城關所用的教學方式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并不代表在農村教學中也能起到同樣的教學效果;相反,一些更為簡單的教學方式也許更會適合農村教學,本次霞浦縣美術名師工作室組織的城鄉中學“同課異構”活動,旨在探討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學校,能否起到一定的效果。
其實,同課異構普遍存在于美術教學中,因為美術學科存在求同和求異思維,在同一節課中,一方面教學目標雖然確立,但沒有像理科那樣具有嚴謹性和條理性,不同的老師在處理過程中自然有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美術學科要求每個學生發揮其創造性才能,使其美術作品呈現風格各異的景象,就需要以生為本,針對性地教學,自然追求同課異構、同課異教。
通過不同的教學實踐,我們認識到,在教育研究領域,一些看似清晰的構想,距離科學上有效的結果,可能還相當遙遠。由此可見,學無定法,倘若人人都擁有一份同樣的教學設計,同樣的教學方法,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呈現的事實、效果就會大不相同,如果人人只用同一教學設計在不同地域進行美術教學,那只會使美術教學黯然失色,沒有光彩。所以,需要我們同心協力、攜手向前,為我們身邊那些求知若渴的學生們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嬌. 論“同課異構”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9):124-126
[2]丁潔.中小學美術課型與同課異構教學模式的研究[J].知識文庫,2017(2):112
[3]劉麗霜. 同課異構教學研討讓美術活動更有效[J] .吉林教育,2013,(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