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金紅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以往多運用“講讀”、“講練”和課堂討論等模式。近年來,許多語文教師積極采用“快樂”教學、情境教學以及反復誦讀,體驗感悟等形式。我們嘗試將各種方法予以歸納,整合,初步概括出了“識、誦、研、練、延”五字模式。
關鍵詞:識;誦;研;練;延
一、五字模式的主旨
貫徹新課程改革精神,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新理念,實現課堂教學和語文學習高效化。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識字、誦讀、感悟、體驗,師生平等自由地討論和交流、探究,進行適時的作文和雙基,基本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關注他人,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能力,提高情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和實踐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
(一)識字。在小學階段,識字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有課前預習時初步解決,學習課文的全過程中集中解決或滲透在課文學習中解決。集中解決的好處是便于解釋,認會或寫會,在課文情境中解釋字詞,則可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和課文意義,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感等基本素質和能力。比如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在課前就讓孩子在家里提前觀察各種動物的尾巴,在課堂上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說說自己的所看的動物的尾巴,然后再畫出來,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拿出各種動物的卡片,讓學生去識記,這樣學生的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這些生字,識字效率大大提高。
(二)誦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基本方法,可采取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運用開火車等方式讀等辦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語感,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能力的主要方法。在學生誦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及時反饋和討論,幫助學生讀得準確,讀出特定課文的美感,理解課文的精彩語段。應在誦讀過程中背會課文,是語文學習最好的方式之一。比方說,在春回大地之際,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贊頌春天的美文誦讀,并以班級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古典詩詞整理,現代美文整理等,將所學課本中諸如《春曉》《春夜喜雨》等文章整理出來,之后再通過小組競技等形式進行誦讀。在這里,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比賽的主題和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制定,通過此種方式增加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達到誦讀最本質的目的。
(三)研討。討論交流是語文課堂中教學創新性特征體現最充分的階段。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激發潛能,培養學生平等參與,主動感悟、思考、交流的意識,以及方法、習慣和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中的研討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根據課文前面的提示和課后的思考問題,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有利于完成本篇課文和單元教學任務的問題,引導學生充分討論。二是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師生進行平等自由地討論。教師把學生真正看作是學習的主體,愛護和尊重學生,讓學生把話說完,讓不愛發言的同學有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方法和水平要理解寬容,耐心聽完,對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智慧火花,及時予以表揚、鼓勵。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與思考的樂趣,被老師和同學肯定贊許的喜悅。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比正確解答幾個問題更有意義。研討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提出并解決各類問題。這正是被人稱作“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能學習能力”。它是智慧的操練,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的最好辦法。要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興趣。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充分提問,充分討論交流,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主動充分的活動和實踐。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和學習的過程并沒有產生興趣,他會感到是在被迫去做一些被人要求他去做的事情。被動學習如同其他被動從事的事情一樣,都是沒有樂趣,沒有主動性的。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四)練習。這是鞏固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各類小作文、日記、大作文和雙基訓練等辦法,對前幾個步驟的學習成效進行反饋、訓練和提高。同時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必要過程和方法。比如我們在學習語文百花園二時,有一篇兒童詩《小雨點》,詩歌充滿了童趣,孩子們會讀會背以后,我鼓勵他們:“小雨點還可能落在什么地方?給那里帶來什么好處?你也做個詩人吧!”別小看孩子們,他們編的詩還蠻像樣呢!明明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大海里,大海樂得起浪花。”洋洋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果園里,桃樹樂得開了花。”甜甜的詩:“小雨點,沙沙沙,落在院子里,爺爺樂得捋胡子。”……孩子們沉浸在當詩人的快樂中!所有的練筆我們都是在歡樂中進行,都是在讀課文中進行,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作能讓人喜歡思考,寫作能讓人更深地感悟生活。讓孩子做個有血有肉的人,從寫文寫話做起。
(五)延伸。課堂教學中所學的內容,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僅僅是學習語文的“例子”。語文學習要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還必須注重延伸,即將學生引導到課外。教師要通過作者簡介,作者的其他作品推介,同類型文章的推介等方式,以及課文涉及到的各種社會問題,人生思考等等,引導學生在課后展開自由閱讀,將學習的觸角延伸拓展到課外書籍、網絡、影視等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世界、關心他人,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適應未來世界的素質和能力。例如,我動員學生給汶川災區獻愛心,并且給災區的孩子寫一封信,喚起他們對災區人們的關愛之情;我組織學生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讓學生體驗人間真情和大愛無疆的場景;我讓孩子們觀察城市的變化,讓他們感受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等等這些,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