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芳
(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教育集團,浙江湖州 313000)
小學數學教材將分數的學習分為“分數的初步認識”(三年級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五年級下)兩個階段來學習。近日筆者對所任教班級在五年級下《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課時教學之后,隨機調查“解方程16x-8.7=8.3”的情況如下(表1)。

表1 解方程16x-8.7=8.3的調查情況
全班59人,其中38人正確用小數除法計算出準確結果1.0625,約占65.5%,用錯誤分數16/17表示商的共16人,約占27.6%,真正用17/16表示結果的只有3人,約占5.2%,其他錯誤2人,約占3.4%。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后,其中65.5%的學生雖然結果是正確的,但是不會自覺地用分數表示商,“分數作為一種數”的意識不明顯,而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的商恰恰是分數意義最本質的反映。另外,由于在《真分數和假分數》課時教學之前,學生大量接觸的是真分數,從而導致了學生“分數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小”的錯覺,形成了對分數意義的片面理解。因此,在用分數表示商的學生中絕大部分都是用錯誤分數16/17表示的。
基于以上調查結果和分析,筆者嘗試將《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真分數和假分數》進行課時整合教學。
教材在《分數的意義》課時教學時,對分數的定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一份的數,叫作分數單位”一帶而過。學生對分數單位產生的必要性沒有體會,更體會不到分數單位的價值是什么。分數源于除法,而除法的原始形態就是平均分,分數單位的產生同樣是因為平均分的過程中,不能整個整個“分”從而引進了比1更小的計算單位——分數單位。下面是一個教學實例:
師:同學們,老師手中有好多卡片,要平均分給4個同學。你們知道怎么分嗎?
生:教師,你那里一共有多少張卡片啊?
師:我也沒有數過,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張。
生:那就像發撲克牌一樣,一張一張地發就可以了。
師:一張一張地發就是說我們這時候計數單位是1。
師:教師今天還帶來了3個一樣的餅,要分給上課表現最好的4個同學,你們能幫幫教師嗎?
學生操作活動,學生展示兩種結果,師生共同歸納(如圖1):3÷4=3/4(塊)

圖1 課堂歸納結果
師:那么,這兩種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不能一個一個地分了,只好變成一小塊一小塊地分。
師:那現在的一小塊是多少?
生(齊):一小塊是1/4塊。
師:那如果是這三個餅,平均分給五個人,多大的一小塊一小塊地分呢?
生(齊):1/5塊1/5塊地分。
之后,師生交流討論,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這里,“3個餅4個人平均分”的問題,學生常見的兩種分法是:三個疊一起切成同樣的4份,或者三個餅分別切成4小塊,目的都是變成可以等分給4個人的小塊——改變計數單位。整個過程中,學生源于平均分的實際需要,經歷了從“一整個一整個地分”到“一小塊一小塊地分”的驟變過程,分數單位的產生成為“平均分”的需要,學生從中體會到了分數單位的價值。
我們知道,一個數都是相應計算單位累加的過程。比如,整數8就是8個1的累加,小數0.8也是8個0.1的累加。整數和小數的累加滿足十進制計數法的“滿十進一”,但是分數單位的累加卻是“N進制計數法”。因此,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本質也是相應的分數單位累加的結果。
師:下面請大家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5個相同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該怎么分?
學生畫圖操作后,反饋了兩種分法與結果(如圖2)。

圖2 學生畫圖結果
師:大家看,這兩種分法,結果的大小是相等的,那分的過程有什么不一樣呢?
師:是啊!第一種分法,全部轉化成一種計數單位——3個餅4個人平均分成的小塊。而第二種分法,先一整個地分,再把余下的轉化成分數單位——小塊后繼續分。想一想前面3個餅4個人平均分為什么都轉化成了一種分數單位呢?
生:因為3個餅4個人平均分,每人分到的肯定不到一個。而5個餅4個人平均分,每人分到的一定是一個多,所以可以先一個一個地分。
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研究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
數的概念的每一次擴張都標志著數學的巨大飛躍。分數源于除法的需要,負數源于減法的需要,無理數源于開方的需要……一個時代人們對于數的認識與應用,以及數系理論的完善程度,反映了當時數學發展的水平。今天,我們所應用的數系,已經構造得如此完備和縝密,以致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中,它都成為基本的語言和不可或缺的工具[1]。小學階段,數的概念擴大到分數系,完成了對加法、乘法和除法的封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數軸(如圖3),比較直觀地讓學生建立“非負有理數”的概念,體會分數是一個數的本質。

圖3 數軸
師:直線上的一大格表示1,那么每一小格是多少呢?你會寫出上面的這些點分別表示哪些數嗎?
學生操作之后,2、3、4學生均不用假分數表示,教師進行引導。
生1:2、3、4是整數。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整數都可以寫成分數,而且分母由你定。
師:分母由你定,你能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嗎?
……
學生一句“分母由你定”,其實就是分數的“N進制”特點的原生態語言描述。數軸上的“一大格”“一小格”就是相應的計數單位(分數單位),數軸上的“大格”與“小格”相互轉化了,完成了計數單位的轉化,也是分數的“N進制”的幾何直觀。教師又通過計數單位的累加,充分利用數軸,讓學生形象地領悟了整數與分數的關系,真正經歷了數系擴張的過程,體驗了思維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著“分數單位”展開。通過“創造”分數單位的過程,認識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通過分數單位累加的過程,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通過在數軸上進行計數單位的轉化過程,完成數系的擴張。教學實踐之后,筆者對任教對比班級(56人)進行了隨機作業“解方程16x-8.7=8.3”的調測查,結果如下(表2)。

表2 隨機調查結果
顯而易見,學生用分數表示商的人數比例大大提高,分數是一種數的意識明顯增強。分子分母顛倒的錯誤人數比例也大大降低,說明學生在課時整合的學習中,糾正了“分子比分母小”的片面觀念。學生可以從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分數,對分數的認識已經從第一階段“分數的份數定義”飛躍到“分數的商定義”。
從以上的教學實例可以看出,開展《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與《真分數和假分數》的課時整合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分數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這說明在某種程度上課時整合教學具有可行性,教師在其他知識的教學中不妨大膽發揮,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