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坤 何曉瑤
(河套學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國外關于設施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設施農業工程技術及大數據運用研究,LehlokoanyaneTC2015)等從農業部食品安全(MoAFS)機構,收集農業機械和設備的庫存使用輔助數據與可用耕地匹配,實現及時有效地運作[1]。Gilroy KL(2010)針對中非水土流失的問題,分析生產率與最佳管理實踐環境效益相關性,以確定生物資源設施和緩沖帶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并將其作為約束條件[2]。
國內關于設施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設施農業總體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張震、劉學瑜(2015)總結了我國設施園藝和設施養殖的發展現狀,并對我國設施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3]。宋艷超(2016)運用SWOT方法進行設施農業發展的定性與定量分析[4]。陳丹艷等(2018)探討了設施農業固碳研究的重要性,結合環境發展需求及碳貿易,提出了發展設施農業固碳思路和前景[5]。還有部分學者集中于設施農業空間分布及空間用地研究,鄒利東等(2014)針對設施農業空間分布信息快速提取的需求,提出耦合利用面向對象和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分類方法進行設施農業空間分布信息的自動提取,并進行了該方法的測試和驗證[6]。張鳳榮等(2015)利用目視解譯的方法對設施農業用地的數量、轉化方向和不同用途管制區內的變化進行了分析[7]。少數學者對設施農業經營效益及農業工程技術進行研究,例如,張忠明(2011)對設施農業經營的社會最佳規模與農戶最佳經營規模間的影響度進行了測度與評價[8]。孫一鳴(2016)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戰略組合進行分析,提出了朝陽市設施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建設開發較現實可行的戰略,并制定相應的開發對策[9]。
針對以上文獻分析,國內外學者對設施農業相關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研究,但我國目前設施農業研究的地域范圍以全國為主,缺乏對特定區域設施農業發展現狀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在設施農業發展方面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政府對設施農業發展規劃投入大、力度強。但在設施農業的推廣過程中,一些諸如“新技術與老思想”無法相互適應的問題逐漸顯現,缺乏科學有效的設施農業發展戰略指導。因此,研究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可以為明確巴彥淖爾市未來發展設施農業的方向提供有益參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區位優勢。巴彥淖爾市位于河套地區,臨中蒙邊境,全市轄有1個市轄區,2個縣4個旗,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6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4萬人,耕地面積0.35公頃,是全國人均水平的3.5倍,年日照時數3300小時,是自流引水灌區。110國道和京藏高速公路橫貫巴彥淖爾全境,臨哈高速公路、海甘公路已建成通車,巴彥淖爾天吉泰機場及四周輻射機場均有高速公路連接,巴彥淖爾市地處以京津為龍頭的“呼(市)-包(頭)-銀(川)-蘭(州)-青(海)”經濟帶上,是連接華北地區與西部地區的中心節點與重要交通樞紐。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為巴彥淖爾市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經濟優勢。巴彥淖爾市綜合經濟實力較強,截止2017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9%、9.8%。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816.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以上。9.92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現代農牧業穩定發展,糧食總產達60億斤以上,設施農業達26萬畝,其中27.4萬畝投入生產,日光溫室畝均純收入3.5萬元,大棚畝均純收入0.85萬元。農業經濟穩步發展,這都為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3.產業優勢。巴彥淖爾市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小麥、優質畜禽、淡水養殖、無公害蔬菜、有機畜產品等特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截止年底,全市現有耕地面積1100多萬畝,全市累計建設設施農業28.5萬畝,到2025年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巴彥淖爾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目前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化基地,包括食用向日葵生產基地、肉羊養殖基地、有機奶源基地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農牧業產業化格局。
4.品牌優勢。巴彥淖爾市圍繞特色農畜產品已建成一批加工企業,同時還引進了蒙牛乳業、圣牧高科、得利斯、小肥羊、新疆中基、山東魯花、中糧集團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國內知名企業,基本形成了乳肉、面粉、油脂、番茄、炒貨、釀造、絨紡等優勢特色產業。河套白酒、維信羊絨、河套雪花粉等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巴彥淖爾市地區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有利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同時特色產業也能帶動相關產業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
1.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發展設施農業需要連片集中的土地。目前,雖然土地有償流轉有所推進,但在設施農業項目建設中,土地流轉問題依然面臨較大阻礙。主要原因是農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對種植業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解決溫飽、傳宗接代層面。隨著“一免三補”政策的出臺和直補力度的加大,農民二次承包的土地再流轉更是難上加難,大部分項目因個別農戶不配合而無法實施。其次,設施養殖需要建設畜禽舍等大面積建筑物,國土政策要求不得使用基本農田,而現有耕地面積絕大部分屬于基本農田保護范疇,阻礙了設施養殖業的發展。
2.勞動力機會成本高。由于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青年勞動力逐漸改變擇業方向,選擇除第一產業外的其它產業。設施農業“用工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據調查顯示,種植1350m2的蔬菜大棚需2個以上人工,每660m2年收入為6000元至7500元之間。但若選擇在本地工廠工作,人均年收入為12000元以上,相比之下從事設施農業的收入低于工廠打工收入。此外,農村勞動力價格逐年提升,目前全日制用工每天薪酬為55元/日左右,呈逐年上升趨勢。
3.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雖然各旗縣區都采取了不同的扶持政策,但資金不足成為制約低收入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主要因素。例如,建設一畝磚混結構溫室需投入12萬元左右,建設一畝土打溫室需投入6.5萬元,加上水、電、路等基礎建設,資金投入大,農民無法負擔。其次,受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影響,部分農民對設施農業缺乏全面認識,參與積極性較弱,這與政府大力推動形成了較大差距。目前,設施農業大棚建設及規模養殖費用在10到20萬之間,靠農民自身資金實力發展設施農業,很難達到高效高質量的標準。
4.產業化機制不健全。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含量低,加工方式粗放、原料型加工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的80%以上,附加值較低。產業鏈各環節交叉融合不緊密,使得環節成本高,無法向精細化產業發展,導致農產品缺乏競爭力,利潤較低。同時受國內市場行業競爭及國外市場“壁壘”沖擊,巴彥淖爾市農業企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完善的問題,阻礙了設施農業向高效、優質設施農業發展。
1.農業政策機遇。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自2013年以來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產業化的新局面,將設施農業發展作為現代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出臺了許多扶持設施農業的相關政策。2018年2月4日發布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題為《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要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推動設施裝備升級,優良品種推廣,技術集成創新。加強設施蔬菜連作障礙綜合治理,推廣輪作倒茬、深翻改土、高溫悶棚、增施有機肥等技術,改善產地環境。
2.科技發展機遇??萍几镄率钱斀裆鐣闹餍芍唬绕涫巧锕こ?、智慧農業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等信息技術的集成運用,進一步推動了設施農業的革新與發展。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需求不僅僅滿足與數量,而是向多元化、多層次化轉變,例如,營養的合理配比、食品安全及產品的時尚性等方面的需求逐漸加大,巴彥淖爾市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新需求環境下的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空間。
3.結構轉型機遇。農業產業結構轉型發展是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必經之路,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是重要途徑之一。它擁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且綜合性和技術性強,是當今世界各國大力發展的高新產業。所以,設施農業越發達,該國或該地區農業現代化程度也越高。近幾年,中國設施栽培面積在全世界范圍內最大,包括設施栽培技術和產品質量也大幅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環境威脅。自然環境的不可抗力對設施農業生產過程具有較大的威脅。設施農業種植方式及技術雖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氣候變化及自然環境的損害,但一些不可抗力如水澇、干旱等仍然會對設施農業造成巨大損失。目前,隨著有限的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的矛盾加劇,一方面設施耕地逐漸減少,農業勞動力水平低,導致農業資源矛盾突出。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的大力開放,使得巴彥淖爾市設施農產品的份額遭受沖擊,農業企業開拓外埠市場的能力不強。
2.人才匱乏。農業生產要向現代化、高科技方向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支撐。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要想向現代化、高科技方向發展,就必須有專業的人才進行填補。從農業生產技術方面而言,由于長期以來的主流思想對于農業的輕視,我國整體范圍內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處于極度匱乏,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設施農業涉及金融、旅游、農業、文化等領域,而目前巴彥淖爾設施農業的管理、經營、服務業都是返鄉務工人員和本村農民,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3.技術威脅。設施農業向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發展必然對農業技術要求高,特別是在種養品種上,高品質的設施農產品以優質名特優品種為主,且蔬菜園藝類種植品種的更新迭代更快;其次,在設施培育生產過程中,設施種養改變了植物自然生長環境,提高了生長速度,生產管理與傳統種養業有非常大的區別。因此,打造高品質實施農業基地,普遍存在者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
根據上述對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相應戰略矩陣以及4種戰略,即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SO戰略發展型戰略,結合內部發展優勢,利用政策和外部機遇環境來快速發展;WO戰略即為扭轉型戰略,參考外部地區發展經驗,來彌補內部不足;ST戰略為多樣化戰略,回避和避開外部威脅影響。WT戰略即為防御戰略,是在減少內部弱點,同時規避外部環境威脅。

表1 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SWOT矩陣
1.建設高效設施農業規劃體系。設施農業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思路,需制定長期推進發展的整體規劃。一方面,借鑒先進地區設施農業發展理念及經驗,同時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和消費趨勢,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產業技術優勢,結合實地調研,形成多產業融合的高效設施農業規劃體系。另一方面,規劃中應包括長期規劃、中期規劃級地域管轄的各級近期規劃。規劃完成要按規劃步驟切實落實,循序漸進的推進發展。
2.創造和諧農業政策環境。設施農業發展需要和諧良好的社會環境,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發揮優勢,主動服務。一方面是技術服務。農技部門既要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外,針對大規模設施農業基地及企業,要主動幫助尋求各科研院所專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針對規模較小的農戶,則加大設施技術指導,使得生產者掌握基本種植及管理技能。另一方面是信息服務。需加強設施農業市場行情的搜集,采取多種形式向農戶發布相關政策技術信息;加快農業相關信息入戶速度;組織專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不定期開展交流討論會議,共同分析市場行情,及時交流、分享信息。
1.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設施農業向高品質,精細化發展需吸引更多有效資金,創新投入機制。一方面,加大杠桿調節作用,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設施農業;通過農業合作社,創新經營方式,將設施農業基地、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充分發揮農戶的土地及勞動力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優勢、經營管理理念、信息等優勢,實現雙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走“園區+企業+農戶”的產業化道路。另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轉及土地股份合作進程,使得農戶能更多地分享到設施農業帶來的高效益。
2.打造特色化設施基地。打造特色化設施農業基地,要將巴彥淖爾市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及產品優勢。一方面,依托當地特色,發展錯位種養,打造“稀、奇、特”等特色品種,壯大基地實力、擴大規模、提高設施農產品品質與競爭力,打造一批全自治區乃至全國的示范設施農業基地。另一方面,培育龍頭設施農業基地的同時,形成優質家禽、特色果蔬、休閑農業相結合的全區特色設施農業產業。
1.穩步擴大設施農業市場。以市場為導向、集中精力打造競爭力強、高質高效的名優設施農產品品種;首先,要在控制工業“三廢”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業的面源污染,促進設施農業基地環境不斷提升,引導勞動者按國家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規程管理生產,保證農產品品質,打造名特優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其次,要加強市場銷售網的建設力度,在設施蔬菜花卉、畜禽產品生產集中區建設局部交易場所,拓寬設施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強與賓館、超市、飯店等場所合作,打造多元銷售網格,擴大設施農業市場。
2.提高設施農業經濟效益。效益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主要目的之一,要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優勢,利用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拓寬設施農業發展領域,逐漸向高檔花卉、種養殖、休閑觀光等領域發展,打造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無公害有機綠色全域食品,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設施農業的高產出、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