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貞 韓 文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近期的召開的兩會上,“消費升級”成了熱詞之一:積極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079元,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30元,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分別高于城鎮居民1.9和2.1個百分點。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445元,實際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955元,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進一步推動農戶消費升級。鼓勵農戶進行消費升級,首先要提高農村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推動消費觀念的轉變和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要緊跟農戶的信貸需求,分析農戶的信貸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對農村信貸需求的諸多研究表明,農戶對于消費信貸的需求高于傳統認知。由于信息成本和農戶的支付能力得不到規范、標準的評估,正規金融組織難以向農戶提供消費信貸產品。農戶的消費信貸需求受到約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農戶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近年來,中央不斷倡導農村金融創新,出現了以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代表的資金互助類組織。農村資金互助社具有以下兩點先天優勢:(1)借貸信息對稱(2)服務下沉,手續便捷。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成立彌補農村合作性金融的缺失,創新面對農戶的消費信貸產品,有助于建立多層次融資機制,滿足農戶多層次融資需求。
近年來,學者們對于農戶的信貸需求影響因素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從農戶角度進行研究,胡金炎、張博(2014)等學者認為收入年齡、債務和常住人口都會對農戶的信貸需求產生影響。但對于收入來源對農戶信貸需求的影響,周宗安(2010)認為從事于非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戶信貸需求高于從事種植業的農戶,而秦建群、呂忠偉、秦建國(2011)則認為純農業農戶對信貸需求高于非農業農戶和兼業農戶。進一步研究收入來源與信貸需求類型之間的關系,馬曉青、黃祖輝(2010)以江蘇的樣本數據得出,以農業產業為主的農戶,信貸需求頻率高數額小,信貸多用于消費,而在于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的地區,頻率較低,但單筆數額大,用于生產方面,完全工業化的地區則信貸需求較低,多用于消費方面。對于農戶其他特征的研究,石志平、張文棋(2012)在福建省部分縣(市)的抽樣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農戶信貸需求和信貸行為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曾經獲得貸款數量、家庭擁有勞動力數量和家庭總開支水平等因素會對農戶信貸需求產生正向顯著影響,家庭財產水平對農戶信貸需求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鄧鍇、霍婷潔、孔榮(2014)通過構建有序—二元logistic二階段模型,實證研究農民工收入穩定性及其對農戶信貸需求的影響,實證結果證明農民工工作技術含量、務工年限對農戶信貸需求有顯著負向影響;農民工近兩年換行業次數對農戶信貸需求有顯著正向影響;工資性收入不穩定的農戶較工資性收入穩定的農戶貸款意愿更強烈。
從微觀角度分析農戶的信貸需求影響因素,農戶的個人特質、收入結構等因素隨著經濟發展和政策變化等對農戶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農戶的信貸需求可分為生產信貸需求和消費信貸需求,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相同行業的農戶也許會有不同的信貸需求。在農業經濟中,當農戶的收入來自種植和養殖等,大量資金被固定在生產環節,當農戶自有資產無法負擔起生產生活費用時,就會產生以消費信貸需求為主的信貸需求,此時的信貸需求特征是短期小額高頻;在農業經濟向工業環境轉型的地區,農戶具有了一定資產時,農戶的資金短缺在生產支出,信貸需求大都為生產性信貸需求,資金用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基本無消費信貸需求;地區的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戶的生產活動進入工業化階段,此時農戶的信貸資金需求在于長期高額的消費方面。除了收入來源和經濟環境的影響,農戶家庭成員數、戶主年齡、是否有在校學生都會對農戶的信貸需求產生直接影響,農戶的家庭成員數對農戶信貸需求的影響取決于農戶家庭中的就業數量;而年齡與信貸需求的關系,表現出倒“U”型特征;由于女性戶主的消費欲望高于男性戶,進而影響信貸需求,使得戶主性別對信貸需求產生顯著影響。
劉程、黃春橋(2008)發現進城務工人員會對農戶家庭消費造成影響,即進城工作人數越多、目前依然有家人在城工作、進城工作最久者累計在城時間越長、在城工作者的學歷越高、在城工作者與其家人聯系越頻繁、且常打電話給其家人的家庭,消費意識會逐漸表現出以時髦和消費為樂的意識、品牌和超前消費意識、消費的符號性和健康性和更加認同對城市消費方式認同的意識。楊永貴、鄧江年(2017)估計了不同家庭流動模式對農民工家庭城市消費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化流動顯著提升了農民工在城市的消費水平的同時,同時降低了家庭的城市生活消費彈性。同時,研究證實了持久性收入假說,即收入是影響農民工家庭消費的主要因素。李普亮、賈衛麗、羅冬妮(2013)以梅市數據為例,采用probit模型構建模型得出:從性別角度分析,女性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高于男性農村居民;從年齡角度分析50歲以上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最高;家庭人口負擔系數與農戶消費意愿呈負相關關系;農戶對農村水電設施越滿意,其消費意愿越高;認可“借錢消費是不會過日子表現”的農戶的消費意愿顯著低于不認可這種觀念的農戶,消費時在乎別人評價的農戶相對于那些并不在乎別人評價的農戶表現出了更強的消費意愿。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根據消費經濟理論,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因素,農戶的收入狀況隨著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產生變化,影響了農戶的消費行為。對于農戶的消費行為,學者們從農戶的個人特征、消費理念、收入等因素進行分析。我國現有的二元城鄉結構對農戶的消費行為產生顯著影響,農戶的消費方式出現模擬城市消費方式的趨勢。對于較為富裕或者市民化的農戶,他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多樣,生活消費方式接近城市居民,有著較強的消費意愿,消費領域不再局限在生活醫療等必須支出方面,發展和享受型消費的占比提高。但現有的農村金融信貸產品,主要是生產經營性貸款,相比在城鎮中開展如火如荼的消費信貸產品,農村消費信貸產品開發不足,約束了農村消費行為。而較為貧窮的農戶,由于家庭收入無法滿足生存所需,所得到的生產性信貸資金會被挪用至日常消費中,阻礙了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同經濟狀況的農戶需要資金的原因不同,面向農戶的消費信貸產品需針對不同農戶開發出期限不同,提供的資金不同的信貸產品,從多方位滿足農戶的消費信貸需求。
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目標是“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但合作性金融發展卻遠不及商業性金融,甚至日漸消失。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以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為基礎,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不斷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資金互助社以社員制、封閉性為原則,不對外吸儲放貸和不支付固定回報,對社員提供貸款服務。
在農戶選擇金融機構借貸款的研究中,馬曉青,黃祖輝(2010)以江蘇588戶農戶研究發現認為農戶在選擇信貸途徑時,優先選擇高利貸之外的非正規金融途徑,而正規金融組織之間也存在選擇順序,銀行要高于信用社。馬曉青、劉莉亞、胡乃紅、王照飛(2012)等研究農戶的信貸途徑后認為,對于不同年齡、收入、以及所在地區和農村金融發展的農戶來說,信貸途徑的選擇順序也會不同,戶主年齡、人均資產和人均資本、地區等因素都會對信貸選擇途徑造成影響。孟櫻、王靜(2017)根據陜西省324戶農戶的實際調查數據,得出農戶的信貸途徑偏好,即親朋好友優先,其次信用社和銀行。總收入越高、農業收入比例越高,農戶更偏好于選擇正規機構;外出務工勞動力越多、固定資產價值越高,越偏好于選擇非正規渠道。
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在我國經濟領域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二者相互補充,但二者資金來源不同、風險不同,會給農戶和經濟環境帶來不同的影響。農戶的自然經濟環境不利于農戶面對正規金融機構,土地所有權制度使得農戶的資產不能被合理評估,而農戶也會因農村地理位置的因素無法有效接觸正規金融和了解正規金融業務信息。因此,非正規金融在農村經濟占據著重要的作用,但非正規金融的不可控性會加劇農村經濟的風險,如何讓正規金融機構克服信息不對稱,服務門檻等問題,為廣大的農戶提供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務,是農村金融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
京東金融依托京東平臺,向農戶提供了京東白條。京東白條基于京東商城的電商交易數據和京東金融的互聯網金融數據,構建小白信用來對農戶進行信用評級,篩選出目標群體。小白信用根據用戶在京東的瀏覽、購物、投資消費、信用產品使用和履約情況、個人信息完整度等多個維度的數據,應用大數據建模技術建立量化模型,對用戶進行信用分級,根據信用等級向用戶提供消費信貸。
京東白條的資金來源于銀行借款、資產證券化(ABS)和自有資金三部分,因此京東白條的資金成本降低,而互聯網金融的運行機制同時也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人力成本,從京東白條上線以來,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信貸選擇。
商業銀行為用戶提供的消費信貸產品,目標客戶多為城鎮居民,為農戶提供的消費信貸產品主要是房貸和車貸。受限于信息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商業銀行主要在縣級以上地區開展消費信貸服務。商業銀行在提供消費信貸服務時,審核的關鍵是客戶的支付能力。商業銀行收集人行征信報告、自然特征、資產情況、職業狀況、家庭情況、與本行關系和其他等信息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商業銀行收集的信息來源更為多樣,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圖如實了解客戶情況。
第一,從人行征信報告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負債記錄、合同履行、遵紀守法等信息;第二,了解客戶自然特征,如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第三,調查客戶的資產情況,可分為住房情況、貨幣資產以及車輛,該項指標可以反映出借款人的履約能力;第四,獲取職業狀況信息,包括單位性質、崗位性質、行業性質和收入水平,當前商業銀行較為關注借款人的就職單位所有制性質、行業性質和崗位性質;第五,考察家庭情況,即主要指家庭平均收入和債務比例,衡量負債與收入的關系;第六,與本行關系,指本行賬號、存款余額、其他借款情況和是否本行員工,即充分利用本行數據對借款人的賬戶行為習慣、消費水平、本行資產沉淀等打分;第七,根據記錄了借款人的公共記錄和面談情況的信息其他。所有指標所占的權重由各家銀行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
農村正規金融對農戶提供的信貸服務主要在生產方面,而農戶因為無法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足夠的資產而較難從正規金融機構中獲得消費貸款,這正是隨著農戶的經濟和消費觀念轉變,正規金融所不能適應的地方。有些研究已經提到,由于農戶獲得消費信貸較困難,為了解決自己的消費信貸需求,有些貧困農戶甚至挪用自己的生產性貸款,結果損害了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而合作性金融由于其“合作性”性質,在開展農戶消費信貸產品過程中,具有其他正規金融所沒有的優勢。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所發放的信用貸款主要是小額、短期、低利率的,且資金互助社的“熟人社區”優勢,決定了資金互助的優勢形式是信用貸款,這恰好滿足消費信用貸款開展的基礎。但目前資金互助社的研究中,現階段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研究和改革,集中在社員之間和增加互助社之間的生產流通領域仍忽視了農戶的消費信貸需求。如藍虹、穆爭社(2016)談到資金互助社時,提到要確保資金互助社的資金要切實用于農戶的生產性支出,在山東試點改革也以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流通為宗旨。
現有資金互助社為農戶提供的社員貸款,無法完全滿足農戶的生產貸款額度需求。不同行業的農戶對資金額度的需求不同,從事養殖的農戶一般貸款額度較大。而當前資金互助社為了控制風險,規定每戶貸款上限為5000元。但有關研究表明,平均一戶貸款額度在1萬元,有些地區高達2萬元,導致入股農民的貸款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但依據資金互助社天然的信息優勢,可開展短期小額消費信用,滿足農戶的消費信貸需求。
資金互助社開展消費信貸服務的優勢在于,可構建起適合農戶的信用評價體系,且相關信息可以被有效收集。農戶的個人情況既不能適用于當前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信用評價指標,也不能完全采用互聯網金融的消費信貸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兩者相比,互聯網金融利用大數據技術從交易記錄中更好地考核了借款人的經濟行為,而商業銀行更為關注借款人的職業、與本行的關系。根據農戶的情況,借鑒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信用評價指標,構建從農戶的個人情況、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和信用記錄建立農戶的消費信用貸款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資金互助社的“熟人社區“優勢可降低信息成本,利用大量的鄰里信息提取出農戶的個人情況,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和信用記錄,并通過社區關系對農戶的行為進行約束。通過建立起自己的信用評價體系,資金互助社開展消費信用貸款滿足農戶的消費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