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光黨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全文32329字,其中出現頻率很高兩個詞就是“發展”(232次)和“人民”(203次),突出了我黨“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宗旨。這既是黨的人民觀,也可以說是習近平同志的人民情結在黨的決策中的充分體現。
綜觀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無不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置,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那他的人民情結從哪里來呢?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歷代統治者推崇,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從其基本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尚書·五子之歌》)開始,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荀子的“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本。”(《荀子·大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再到黃宗羲的“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明夷待訪錄·原君》),無一不體現強烈的民本思想。且歷代政權行民本者倡,疏民本者衰,成為歷史的最好借鑒。習近平同志善于讀典用典,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習近平用典》便可發現,他在各種場合都能引經據典,侃侃而發,并創新付諸于治國理政實踐,足見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悟之深。
二、熱愛人民尊重人民的革命家風
稍微對老一輩革命家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習近平同志的父親習仲勛的家風嚴格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從不搞特殊化,要求他們“夾著尾巴”做人。習近平同志的母親齊心教授在一篇回憶丈夫的文章寫道:“我感激你能夠始終如一地嚴格要求我們的孩子,他們能夠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你這位嚴父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習仲勛同志15歲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了血雨腥風的戰爭洗禮和長期蒙冤,卻始終保持愛黨愛民之心。復出之后,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為人民服務與黨和國家的建設之中。在廣東省主持工作期間,看到收容所里那些偷渡不成反被關押的農民,他哭著說:“這個不怪你們,是我們沒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一次到江西考察,因遇堵車,警車鳴警笛驚擾群眾,他立即嚴肅地說:“車上坐的不是老爺,我們是來給老百姓辦事的,不是來給群眾添麻煩的!”
諄諄公仆情、拳拳愛民心。后來習近平同志給父親的祝壽信中就寫道:“我要學父親的赤子情懷。您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您熱愛中國人民,熱愛革命戰友,熱愛家鄉父老,熱愛您的父母、妻子、兒女。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這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知青歲月
當時只有15歲的習近平,從1969年初來到陜西延安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到1975年10月離開,整整在黃土高原度過了七年的知青歲月。這七年里,習近平從迷惘、彷徨到“闖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精六藝”(耙地、鋤地、養牲口、挑擔子、運糞肥、搞基建),到最后堅定信心樹立抱負,他在這片黃土地上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一起住窯洞、一起吃咸菜玉米“團子”、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放牧牛羊、一起打筑攔河壩、一起建沼氣池、一起辦合作社,老百姓把習近平這幫沒有出路的“黑幫子弟”當成自家人,習近平也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親人。他后來深情地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正是在梁家河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這段知青歲月,使習近平同志接觸到中國農村貧窮地區的最真實情況,奠定了他的人民群眾情結,他說:“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除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理想與信念的堅定,治國理政的遠大抱負得到豐富和充實;正是不忘初心,“三農”問題被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才有了今天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富民之策、深化改革全面發展的興邦之略、牢記使命民族復興的強國之夢。
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人民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創造歷史的原動力。而毛澤東之所以為偉人,就在于他對中國人民大眾,特別是農民的至深情結,他通過認識研究分析并發動人民群眾,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改寫了歷史。縱觀毛澤東的一生,是為人民大眾福祉而殫精竭慮的一生,也是人民大眾對他的感情日漸濃郁的一生。習近平同志正是繼承吸收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人民理論的精髓,不斷加以深化發展,創新實踐,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提綱契領、謀劃施策。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新的長征路上,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我們要團結帶領全體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努力,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這些來源于實踐的人民理論,句句精髓、字字珠璣,無一不是習近平同志人民情結的思想和理論積淀。
五、長期從政經歷和治國理政的工作實踐
1982年4月,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開始從政之旅,從此,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
在正定的3年多時間里,習近平與正定人民群眾朝夕相處,心里總是想著、惦著、裝著群眾,始終牢記“民生大于天”,與大家同吃“大鍋飯”、睡在辦公室、蓋打滿補丁的舊被舊褥,以艱苦扎實的工作作風為正定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嘔心瀝血,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書寫了一部青春無悔的感人詩篇,實現了正定經濟發展、事業進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標,從而使正定成為河北省經濟強縣,邁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后來習近平同志離開正定,卻始終沒有離開正定人民關注的目光,習近平同志也把正定當作第二故鄉牽掛于心,關愛有加,并多次回到正定考察。
在廈門,高瞻遠矚、率先改革、務實擔當、一心為民,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從而使廈門成為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典范之一。在寧德,“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旗幟鮮明反對腐敗,贏得黨心民心。在福州,以“抓好一個重點、建立三個中心、實施五項改革”為目標,推進福州經濟發展“走在前列”。在福建,塑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傳奇和最標準的“樣板”——晉江經驗。在浙江,確立了通過區域協作、新型城市化、統籌城鄉和城鄉一體化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繪就了浙江區域協調發展的藍圖,實現了浙江在全國的領跑和騰飛。在上海,提出了引領未來城市發展與進步的城市精神一一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心有大愛,才能胸有大志、行有大舉。一路走來,習近平同志愛民之心,日月可昭。
正所謂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習近平同志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公仆情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實施治國理政,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造福人民、報答人民,這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