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香
摘要:無權處分合同效力有著極高的重要性和復雜性。現階段,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為有效,與我國以債權形式主義作為基礎依據的物權變動模式相符合,使財產在靜、動安全方面的保護形成了統一。然而,其中仍然伴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為惡意第三方獲取無權處分的相關標的物提供了條件,且使得相關的善意取得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應考慮將充分使用物權行為理論,基于物權形式主義模式對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加以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認定
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相關問題和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實質上就是對物權變動模式的范圍進行了擴大,因此,要想有效分析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就必須要先對國家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更好的了解無權處分合同的認定。權衡所有的相關當事人應得的利益,確保無權處分制度在交易方面的安全性。
一、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
(一)物權變動模式
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和物權變動模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我國的《物權法》當中,多處都體現出了債權形式主義的相關立法原則。其中,《物權法》的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百八十八條和第一百八十九條分別在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動產抵押權和動產浮動抵押權方面提出了例外性的規定,其設立采取的均為意思主義,從合同開始生效的那一刻進行設立。由此得知,我國的物權變動是將債權形式主義作為根本依據、將債權意思主義作為例外的二元化模式。
(二)符合物權變動模式的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認定
我國主要采用的是基于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將物權變動的最終結果和基本原因作為區分的根本依據,從邏輯角度來講,由于無權處分合同屬于無權處分行為中的債權合同,其效力與物權變動所具有的法律效果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只要其具備了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就應該是有效的。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行為人必須有一定的履行民事行為的相關能力;其次,表述的意思一定要真實、可靠;最后,絕不能與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想違背。由此看出,無權處分與行為能力并不存在聯系,同時也不會對當事人雙方所表述的意思形成影響,而關于是不是與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相違背,還需進一步探討。在無權處分的相關合同當中,主要處分的是人對合同標的物的無處分權,合同中的內容并不與法律相違背。另外,合同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相對性特點,只對所拘束的人的債產生效力,和第三人的物權沒有關系,因此也就與第三人利益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不存在聯系。因此,無權處分合同并未與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想違背。所以,對于無權處分合同中符合合同生效的相關必要條件,應認定是有效的。據此,基于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被認定為有效。
二、我國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中還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民眾對法律的理解與接受程度較低
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對于別人把自己的東西賣掉了卻有效的情況,人們很難理解并接受,而這樣就必須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使更加深入的了解相關的法律內容,讓法律的實施能夠更加順利。
(二)和善意取得制度的銜接性較差
有些人覺得,無權處分合同的相應效力和善意取得制度使相互依托的關系,前者是對債權方面的問題進行解決,而后者對物與權之間關系加以協調。然而,這是有前提可循的,即以法律規定為根本依據而有效的無權處分合同與動產交付或者不動產登記的具體形式必要條件的和并不等于具有必然性特點的物權變動。所以說,這與我國當前的物權變動模式并不相符。
(三)相應的解決措施
1.提高普法宣傳力
培養人民群眾的法律素質與法律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平時就要不斷提高普法的宣傳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宣傳活動,使人們在良好的普法宣傳氛圍里逐步提升對相關法律知識理解的程度,以此更好的遵守、尊敬和運用相關的法律知識。
2.將物權行為理論充分引入其中
一般來講,在我國的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將無權處分合同的相關效力認定是有效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進的作用,然而,倘若不受物權行為的限制,那么不僅使惡意第三人獲取無權處分標的物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還會導致和善意取得制度之間的銜接性越來越差。因此,要想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好的解決,可以試著將物權行為理論引入到其中,這樣也許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結語
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問題并非是單獨存在的,其和許多法律制度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物權變動模式。在已經確認的物權變動模式基礎上,以概念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為依據,能夠推斷出與其相符合的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除此之外,由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認定還涉及到對合同中各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權衡,所以,在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加以認定時,還要和其他的相關法律制度充分的結合在一起,例如善意取得制度等,使得無權處分人、第三人以及原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維護,并確保交易能夠具有較高的秩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