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妍
摘要:在五四文人身上,鮮明地體現著現代性與民族性的雜糅。郁達夫曾引領極具現代意味的“自敘傳”抒情小說潮流,但在他的小說敘事中,仍不乏對于古典文學的繼承與發展:身處異國(地)郁郁不得志的知識青年遭遇都市中的淪落女子,譜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抒情篇章,正與中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倡優士子”模式一脈相承。郁達夫對于“倡優士子”模式的繼承與發展,彰示著中國文學創作傳統的古今流變。
關鍵詞:郁達夫;倡優士子;現代性
郁達夫等一大批五四文人,既是中國最后一代傳統知識分子,又是新時代的第一批弄潮兒。他們既浸淫于豐碩的傳統文化長河,又無時不刻體味著封建社會的落后與腐朽;既睜眼目睹著浩瀚的現代文明,又必然生長于新舊交替的中國現實。東西方文明碰撞的花火以及現代文化蛻變的苦楚在他們身上雜糅出一種復雜的韻律,表現出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內在繼承與現代發展。其中,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流落風塵的女工與不得志的日本留學生之間微妙的情感交流尤為引人注目,這顯然是對于古典文學“倡優士子”模式的一次現代性轉化。本文沿著“倡優士子”模式發展的古今脈絡,追尋其在五四文化語境中的現代意味。
一、“倡優士子模式”的傳統演變
“倡優士子”模式,指表現倡優形象與文人學士之間情感關系的一種文學創作模式。“倡優”概指娼妓與優伶的合稱,這些“善歌舞、有姿色”的女性雖略懂文墨、受人追捧,但大多數也只能承受被玩弄、被壓迫的命運。唐代一位歌妓就曾借詩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悶:“為失三從泣淚頻,此身何用處人倫。雖然日逐笙歌樂,常羨荊釵與布裙。”而在歷史上,結交娼伶一度成為文人附庸風雅的一種表現,他們或寒窗苦讀屢試不中而入仕不得,或迫于社會環境空有一腔抱負而無處施展,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于功名的輕視與滿腹仇怨,飽受著同倡優一樣“八倡九儒”的社會地位。正是這種旁人無法理解的精神苦悶令倡優與文人們緊緊聯系在一起,而“倡優仕子”模式也因此成為文人筆下另有一番纏綿悱惻景象的創作模式。
“倡優士子”模式最早發端于花間詞派,從花間詞之首溫庭筠為數眾多的娼伶題材詩歌就可以窺見,他不但善描寫女性姿容的美好,也樂于表現娼伶在輕歌曼舞背后的孤獨和感傷。他曾答好友詩云,“彩翰殊翁金繚繞,一千二百逃飛鳥。尾生橋下未為癡,暮雨朝云世間少。”用尾生候佳人不來,抱橋柱而亡的典故以表自己與青樓女子交往的感情之真摯。北宋詞人柳永因屢試不第長時間靠為歌女寫詞為生,長期混跡于秦樓楚館的他創作出許多風流艷麗的詞句,更是將自己與倡優之間的交往寫進詞中,有“燦花巷陌……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瀟灑,也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斛低唱”的無奈。
到了元代,敘事體制的雜劇得到了空前發展,“倡優士子”模式能夠達到與“才子佳人”并駕齊驅的程度,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馬致遠根據白居易《琵琶行》改編而來的元雜劇《青衫淚》。《青衫淚》全名《江州司馬青衫淚》,講述了白居易與名妓裴興奴之間哀婉的愛情故事,唱出了“同時天涯淪落人”的千古絕唱,可以說是對倡優士子書寫的情感巔峰。
到了明清之后,小說閱讀走向大眾,“倡優士子”書寫的重點漸漸放在了色情、肉欲等“伎家故事”的之上,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特意將此種小說歸類為狹邪小說。直到清末韓慶邦《海上花列傳》的誕生,才以其“平淡而近自然”的上海俗世男女悲歡拉開了近代通俗小說的序幕,令“倡優士子”模式的創作逐漸走入現代文學的視野之中。
總的來講,不同于凸顯登第團圓的“才子佳人”創作模式,“倡優士子”的創作以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為切口,點染著同病相憐的“倡優”命運,夾雜著不足為外人語的“愁緒”。這種知識分子所特有的“愁”在新舊時代交替、啟蒙與救亡話語并肩的“五四”形成了特有的敘事形態。
二、郁達夫對“倡優士子模式”的現代性轉化
郁達夫出生于19世紀末,日益破落的家境與孤獨悲慘的童年生活使他形成了脆弱敏感的性格,他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一生創作中留下多首古體詩,還曾親身效仿魏晉名士,遠離世俗、寄情山水。他身上既浸潤著濃郁的古典文人氣質,又在留學日本之后廣泛接受西方文學,沾染了濃郁的西方浪漫主義特色與現代主義情結。其中,對郁達夫及其創作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自然主義思潮與日本的“私小說”創作,這些都對郁達夫“自我表現”文學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倡優”:“自我”的影射
對于“倡優”身份與處境的理解在“倡優士子”模式的書寫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古典文學中,“倡優”雖身處狹邪之地,某種意義上也是能夠識文斷字的“才女”,于是成為文人宣泄愁苦的“解語花”,成為淤泥之中的“愛蓮說”,本質上都是知識分子孤影自憐映照自我的“他者”。在郁達夫筆下,“倡優”不僅是歌舞伎館的伶人,還是掙扎在底層的少女:她們可能是妓女(《沉淪》、《秋柳》)、酒館當爐女(《銀灰色的死》)或是失業的女工(《春風沉醉的晚上》),她們身上既留下了時代對于女性解放的印記,仍不免流露出郁達夫“自我”的影射。
郁達夫初到日本時,就對傳統文人詩酒征逐、狎妓而游的才士習氣神儀已久,加之五四青年特有的“時代病”,他便覺得“不過看透了人生的命運,不得不如此自遣耳”常去日本妓館狎妓。在《沉淪》中就詳細地記錄著一個留日學生去海邊酒館狎妓的心理過程:“他才知道他想吟詩的心是假的,想女人的肉體的心是真的了。” “我總要復你們的仇。世間那里有真心的女子!那侍女的負心東西,你竟敢把我丟了么?罷了罷了,我再也不愛女人了,我再也不愛女人了。”“他”出于性苦悶去酒館尋樂,面對侍女暴露的衣著心猿意馬;又不愿僅僅將女性當做發泄性欲的工具,陷入對于道德與人道主義的自我譴責;渴望與侍女建立一種深入的情感關系,又詬病她們的“逢場作戲”。這種對于女性“又喜、又怕、又恨”的復雜情緒從本質上揭示出現代知識分子對于淪落女性的復雜心境。《茫茫夜》中的于質夫也經常出去挑妓,他偏生選擇了并不貌美也不靈巧的海棠,他說,“可憐那魯鈍的海棠,也是同我一樣。”此時的作者遠離祖國,內心承受著理想與自我的雙重壓力,他便從這個平凡的可憐妓女身上反觀自身處境,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可以說,“倡優”形象在郁達夫的文本中成為了“他”自我精神的另一面,是一個“局外人”企圖從“另一個局外人”身上尋找的“鏡中之人”。
(二)自敘傳抒情:抒情與敘事藝術的融合
“倡優士子”的創作由花間詞派的詞曲抒情模式演變到雜劇小說的敘事模式,經歷了古典文學文體由抒情向敘事的轉變。而到了郁達夫手中,他將自我情感的表達與情節敘事完美融合,發展出融匯抒情與敘事的獨特“自敘傳抒情”小說。一方面,他在敘事中滲入豐富的人物情感:在人物交往的情節中當中插入大段的人物心理獨白與對話,借此抒發故事背景之后的作者意識流動。另一方面,在抒情中推進情節發展:作者在渾然天成的故事框架中并不刻意書寫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而是以人物的個人情感串聯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表現青年學生與淪落女子之間的感情聯系時,他用了大量描摹心理的語言。“最煩亂我的心靈的,是男女兩性間的種種牽引,以及國際地位落后的大悲哀。”以及“質夫心里總覺得怏怏不樂”最近總是“孤冷的緊”表達敘事背后的情感因素。他用了極多的表達私人情感的詞語,如“孤獨”、“憂傷”等內指性語言,賦予敘事以強大的抒情力量。
“這里就是你的避難所。世間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輕笑你,愚弄你;只有這大自然,這終古常新的蒼空皎日,這晚夏的微風,這初秋的清氣,還是你的朋友,還是你的慈母,還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與那些輕薄的男女共處去,你就在這大自然的懷里,這純樸的鄉間終老了罷。”像這樣在《沉淪》中對于自然景物的描摹與對于私人情緒的宣泄經常性并且是大段落的出現在郁達夫的小說中,已超越了古典詩論中的“情景交融”,更顯示出了西方自然主義與私小說的痕跡。基于此,現代文人復雜情緒的傳遞就遠遠超過了“同時天涯淪落人”的一聲獨和了。
(三)士子之心:難敘的愁
以倡優與士子為原型的敘述文本本質上來講是知識分子內在精神世界的直觀反映,體現出知識分子在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之下的審美情結。從這種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描摹中,中國知識分子流淌著的清高傲物、風流自賞卻難被肯定的愁緒綿綿不絕,聲聲入耳。
郁達夫身上濃重的士子情結,不僅僅來自于源自魏晉的文人風骨,更來自于對于時代與命運的現代思考。首先,郁達夫接受了西方的悲劇理論的影響,一改傳統儒家文學之下對于悲劇的有意消解,意識到宇宙與人生的本質是“一種悲劇性的存在”。在《春風沉醉的晚上》里“我”走投無路到連自殺也沒有勇氣,這是一種生存的悲劇,主人公大量的內心剖白體現出來的悲劇情調不同于傳統文學當中的假死真圓滿,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靈魂死亡。他的小說不僅描述了主人公肉體的死亡,更寫出了青年人靈魂的死亡。說到《沉淪》最深刻的悲劇性,其人性的“沉淪”就不僅指肉體投水自盡之后的完結,而是他在生的痛苦折磨中不斷自我異化而導致靈魂的沉淪。又如《空虛》里的“我”連“開了眼睛做夢的權利”都被剝奪;《茫茫夜》中的于質夫最后滄為“livingcorpse”(行尸走肉)等等都展示出郁達夫對于時代青年所遭受的精神折磨的悲劇思考。其次,郁達夫極力營造一種傷感美、病態美,竭力抒發苦悶情懷以及由此產生的頹廢變態心理,揭示難以言說的“時代病”。他不斷暴露自我精神上的弱點,在異性面前顫抖、哭泣,希冀在女性溫暖怡人的懷抱中得到靈魂的凈化和救贖。在《茫茫夜》中,“他看看黃浦江上的夜景,看看一點一點小下去的吳遲生的瘦弱的影子,覺得將亡未亡的中國,將滅未滅的人類,茫茫的長夜,耿耿的秋星,都是傷心的種子…他覺得他自家的黑暗前程和吳遲生的纖弱的病體,更有使他落淚的地方”。這種在個人與社會苦悶的雙重重壓之下產生的時代感傷是在古典文學之中很少見到的。再次,郁達夫文本的悲劇情調具有現代意味。古典文學崇尚的是和諧靜穆之美,講究情感的節制;郁達夫則側重情緒的釋放與自我意識的表達。郁達夫的作品中總是透露出一種充滿悲劇意味的愁緒,這種愁緒既是時代青年群體性的更是郁達夫自我的。郁達夫賦予他筆下的知識分子的感傷情緒同時是五四所賦予的時代情緒,也是這種情緒使得“倡優士子”模式具有了真正的現代性。
“倡優士子”模式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重要展示,無論是自我內心的謳歌還是他者身份的影射,都體現出文人對于時代與自我身份的深沉思索。郁達夫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界處,用自己的生命體認,將“倡優士子”模式進行現代性的藝術轉化:賦予“倡優”形象更加豐富的身份內涵,令生存于新舊時代交替狹縫中的知識分子在與底層女性的交往中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傳遞出難以言說的現代愁緒。
參考文獻
[1]王書奴.中國娼妓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73.
[2]李冰若.花間集評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27.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4223.
[4]郁達夫.郁達夫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49.
[5]郁達夫.郁達夫集(小說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