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本課程是當下學前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取向。由于幼兒園課程具有綜合性、生活性、滲透性的特點,加之國家課程指導意見的高度概括性,使得既要保持園本課程與國家課程要求的契合度,又要確保園本課程的可行性、適宜性、創新性,更要尋求文化立園的長遠發展,成為我們開展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園從園所文化和幼兒經驗出發,以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樂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為抓手,深入研究文化立園之路。
“和樂”是孔子重要的教育主張和教學原則。和樂教育是一種教師樂教、幼兒樂學,和而不同、各得其樂的教育境界。我們提出“以文化引領課程,用課程演繹文化”,將“和樂”文化作為園本課程的建設內核,以此為引領確立課程目標,制訂課程規劃,選擇課程資源以及實施課程策略。和,和諧統一。我們以更廣闊的視域設置課程目標,謀求幼兒、教師、園所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和,和融發展。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開發和挖掘幼兒生活、學習、游戲中的和樂教育資源,并從自然、社會、人三個維度制定課程規劃。樂,共生共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和樂文化與園本課程的良性互動,凸顯和樂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課程的豐富與創生。樂,各得其樂。開展多種形式的課程活動,為不同水平的幼兒設置多層級目標,順應天性,尊重差異,促進幼兒整體和諧、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們積極構建具有獨特性、民主性、靈活性的課程研究模式。廣泛地調查研究,全面分析我園園本課程建設的現狀,確保課程開發的適宜有效。同時,從實踐層面進一步豐富和樂思想的內涵,將和樂思想多維度衍生:“和”是指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融,與人和善;“樂”在形式上是指樂道、樂群、樂觀。對園所發展而言,是指彰顯特色、和諧發展;對幼兒發展而言,是指和而不同、自主發展;對教師發展而言,是指樂道樂群、互動發展;對家長發展而言,是指樂學懂教,順應發展。在幼兒園課程建設領域,“和”與“樂”是緊密相關,互為衍生的關系。“和”是手段,“樂”是表現,由和致樂,樂方顯和。“和樂”代表的是協和、美好、快樂的教與學狀態,沒有教育之“和”,就沒有成長之“樂”;有了和融、和睦之“樂”,才有和諧發展之“和”。

我們立足園所實際,力求弱化幼兒園教學領域的間隔,以“自然、社會、人”為主線,將幼兒生活、學習、游戲整合編碼,創設符合幼兒和諧、健康、全面發展需要的課程架構。
與自然和諧。人是自然之子,建立與自然和諧互動,共生共樂的理念,是幼兒和樂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打破教學與生活的間隔,以幼兒親歷的方式開展多樣的親自然活動。通過看、說、畫、做、演等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親自然活動,充分地認識自然,理解自然與人類不可分割的關系,構建幼兒與自然現象、與自然物之間和諧、樂觀的互動關系。如:大帶小活動中,大班哥哥姐姐帶領小班弟弟妹妹給幼兒園里常見的幾十種樹木花卉掛上標牌,并擔任講解員,與弟弟妹妹們分享經驗。親子共同收集自然物并制作成富有創意的美術作品,在增進幼兒對自然的了解和喜愛的同時,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以幼兒小組為單位開展持續性的自主種植活動,在實際操作中豐富幼兒的自然體驗,幫助幼兒建立起初步的責任感。
與社會和融。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們從幼兒一日生活入手,挖掘幼兒生活中文明規則的內涵,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幼兒和樂成長。在專題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自我發現生活中不和諧的一面,潛移默化地把行為規則滲透到行為意識里,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區域游戲中鼓勵幼兒討論規則,讓規則化為內需,理解規則不是約束而是游戲的保障,并自覺遵守規則。走進社會大課堂,組織孩子觀察交通標志、參觀銀行、逛超市、走進小學,體驗更多文明規則,讓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系,最終回歸生活。
與人和善。烏克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可見,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與人和善交往的最佳途徑。我們充分利用家園共育這一有效途徑,基于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并實施了階梯式的課程。如,在專題教學活動、班級親子活動中促進小班幼兒與親人和善相處;在跨班區域游戲、友好家庭結對中促進中班幼兒與同伴和善相處;在親子社會實踐活動中促進大班幼兒與周圍人和善相處。家園雙方共同創設機會,讓幼兒親歷人際交往的過程,幫助他們獲得與人和善相處的經驗和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促進和善、樂群品質的養成。
孔子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和樂”中“樂”不是簡單的、表層的娛樂。其本質上是審美層面上的積極、和諧之樂。對于幼兒來說,“樂”來自于真實豐富的生活、自主積極的體驗和個性大膽的創造。由此,我們在課程實踐中,將“和樂”文化內涵與幼兒實際生活融合,在四季分別開展春季讀書節、夏季藝術節、秋季健康節和冬季游戲節,打造兒童專屬的“和樂”節日。
為堅守課程實踐中的兒童立場,我們以年級組為單位設計開展“和樂”節日,確保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更細致化地契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堅守“和而不同、各得其樂”的文化立場,關注個體幼兒的需求,搭建多層次的幼兒參與和表現平臺。如:小班年級以跨班混齡游戲的形式,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冬季“和樂”游戲節。研讀《指南》,制定游戲節實施目標;集體“游園”,幫助幼兒熟悉各班教室位置及路線;專題研討,確定各班重點開放區域;人員分工,確保觀察看護無死角……游戲節在小班年級組教師的精心預設中拉開帷幕。一周內,跨班混齡游戲以每日一小時的頻率有序開展,小班幼兒大膽走進中大班的教室,獲得更多互動學習、同伴交往的機會,也讓不同年級、班級的游戲資源得到共享。游戲節中,幼兒不僅語言、動作技能得到鍛煉,也獲得個性、情感、習慣、社會性的發展。
我們的課程研究也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貫穿游戲節全程。年級組教師立足幼兒游戲現場,不斷生成新的課程實施策略:
(1)增加低結構游戲材料的投放量,讓不同水平的幼兒都在動手操作中的體驗“創造之樂”。
(2)明確“與人和善”的交往目標。鼓勵小班幼兒信任和尊重哥哥姐姐,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體驗“互動之樂”。

(3)避免“干擾式”游戲指導,教師只在幼兒有需要時以角色介入的方式巧妙指導,呵護幼兒的“發現之樂”。
(4)運用影像記錄手段,提高教師觀察效率,為后續評價提供第一手資料,確保“課程之和”。《國語·鄭語》中說,“夫和實生萬物,同則不繼”。“和”不是追求整齊劃一,而是多種因素的整合、交融、發展,追求“和而不同”的多樣化和諧狀態。我們將這一“和樂”思想精髓運用到園本課程評價中,實施多元動態的評價策略。
我們改變以往以教師為單一主體的評價方式,讓幼兒、教師、家長、專家都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課程評價中來。同時,發揮多元主體的優勢,將實施與評價動態融合,情境化、過程式地開展課程評價。如:教師在區域游戲中實施專業觀察,收集并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互動行為、個性作品和情感反饋等,作為課程短期動態調整的依據。這其中,幼兒的行為、作品、情緒都是課程評價中的有效信息,幼兒用語言表述自己對游戲的認識和感受則是直接的主體評價。教師的即時評價、課程微調、再觀察、再評價、再調整,使課程評價真實、動態、有效,富有生長力。
同時,我們運用多種評價工具,將評價內容拓展至幼兒生活、學習、游戲各個方面,并以量化與質化結合的方式開展課程評價。如:我們在運用《指南》制定分層評價指標實施量化評價的同時,將幼兒成長個案、教師教育筆記、家長育兒記錄等敘事性過程資料,以質化評價的方式融入其中,注重評價結果的分析和運用,使園本課程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更趨科學性、完整性和系統性。
經過幾年實踐研究,文化特質鮮明、課程內容豐富、實施途徑多樣、評價及時動態的“和樂”園本課程已初步構建。但同時,也存在著課程的結構系統性、教師理解性及幼兒適應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的問題。下一階段,將利用互動式審議的方式,對現有課程做進一步深化研究。
具體從以下三個維度:一是課程系統性。以和樂文化為引領,從課程年級段目標、課程內容主題兩方面,形成序列化、結構化、操作化的園本課程架構。二是課程適應性。根據幼兒的不同個性及其在課程活動過程中的狀態,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和改變,以適應和促進幼兒的發展,促進園本課程的班本化、生本化。三是課程理解性。通過專題研討、理論學習、對話協商、活動體驗,加深課程實施者對課程的深度理解。特別要爭取家長的參與,形成家園共識,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