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閱讀教學,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學生答題技巧的培養和語言知識的解讀,容易忽略語篇本身在道德品質方面傳達的積極作用及原作者希望通過文字所傳遞的人文情懷。本文針對這一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結合英語閱讀教學,談談在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上的一些做法,通過巧妙的教學環節,啟發學生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閱讀教學;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成戈,蘇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校。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說明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性語言,除了幫助學生建構語言技能與知識,還要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的同時,也應有意識地滲透文章中所傳遞的文化涵養,讓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希望傳達給讀者的能量。
一、阻礙學生人文情懷素養提升的課堂因素
在各類英語考試命題中,“閱讀”都占據較大比重。以2017年蘇州中考英語試卷為例,“閱讀”占比40%。在課堂教學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強調文章中的語法知識,教師利用大量的時間進行分析講解;另一種則強調閱讀的速度,忽略了文章本身傳遞的人文情懷、道德意識和文化滲透。這兩種形態都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更阻礙了閱讀教學中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1.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沿襲傳統的翻譯教學法,認為只要學生明白了文章的中文意思,即算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在傳統的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教師的教學也不重視篇章、內容,只停留在語言點的分析,深入不到文眼和人文思想,故難以養成用英語的觀念和習慣,也談不上文化的滲透和人文情懷的培養。
2.教師對閱讀策略和技巧的講解不足。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在一般閱讀教學中,教師不管遇到哪類文章,一般以講解知識為主,把文章僅作為知識的載體,通過缺乏情景的機械化訓練達到鞏固或掌握知識的目的。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欠缺。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有部分學生一遇到閱讀就犯困,甚至錯誤的認為閱讀理解就是刷題,只要多刷題,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能提高。
3.閱讀材料的數量化、精細化不足。《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如八級的閱讀要求就明確指出,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6萬詞以上。對于普遍學生來說,初中三年中的課文僅44篇,無論從閱讀的廣度還是深度來看,都是遠遠不夠的。就需要教師為學生選擇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無論是淺顯的經典英語詩歌,還是適合初中生的英文原著,或是篇幅較短的英文報刊雜志的文章都應該屬于初中閱讀教學材料的選擇范疇。通過教師的精細化篩選,這些文字材料才能成為學生閱讀的主要方向。而這些閱讀材料往往表達了原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或人生的追求。
4.教師容易主觀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譯林版江蘇牛津英語教材中幾乎所有的閱讀材料都蘊涵著深刻的人文因素。由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容易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如果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能夠充分利用好現有教材,一定可以更好地提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講到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時,通過閱讀該文章,既能讓學生了解了無國界醫生的職責,也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基于“人文情懷”的初中英語教學實踐
譯林版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6 Down the rabbit hole,節選自英國作家Lewis Carroll的兒童文學作品《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本文是一篇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愛麗絲在夢境中跟隨兔子先生來到一個仙境,遇到許多會講話的動物卡通角色和模擬人類外貌及情感的紙牌,并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文中出現的卡通角色,如兔子先生、柴郡貓、紅心皇后等,性格迥異,對愛麗絲的影響非常大。
基于此,本課的教學目標,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能力之外,還可以應引導學生看到愛麗絲在面對一個未知世界時的勇氣與智慧,引導學生遇事要沉著冷靜,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我使用Helbling Readers(黑布林英語閱讀初二年級)中的原著《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來豐富本課的閱讀教學。
1.Lead-in:配對練習。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of six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Match the adjectives below to each of the characters.
教師要善于引入話題,巧妙設計教學任務。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標題、生詞呈現來讓學生進行預測,形成主動思考。這樣做一方面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刺激了學生閱讀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歷,對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閱讀掃清障礙。
2.Reading:梳理脈絡。
Further reading
教師利用圖表,根據閱讀策略:先列出讀者提出的問題,隨后再看“作者”的回答,并填寫表格。
模擬讀者與作者的采訪,讓學生能夠進行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種形式既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文章內容,使文章的整體結構清晰化,更重要的是通過選擇與人物情感、態度有關的問題,能把閱讀教學與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的教學目的在潛移默化中融合起來。教師既沒有增加教學時間,又能達到多重教學目的。
3.Discussion:Imagine you are Alice. What do you say?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從愛麗絲身上得到的啟示,針對具體情境做出個性化回答。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和問題的思考,突出作者希望表達的智慧、膽識、勇氣、仁義、博愛、公平、正義與謙讓。這些開放性的情境設置,將文本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來樂觀看待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4.Writing。
The story is about Alices dream. Write about one of your dreams – or one of your nightmares! Begin like this:
One night I dreamt about……
作為“After Reading”中的一項教學,“Writing”環節旨在鼓勵學生在理解閱讀文本隱含的思想內涵基礎上,從閱讀材料本身走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發揮想象力,進一步學以致用,最終達成本文預設的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三、人文情懷的培養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契合
目前,“核心素養”已然成為基礎教育的熱詞。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要培育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正確的人生態度。而認知與態度的生成,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斷實踐、體驗、反思、發展的動態過程,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機會,讓學生有親身體驗。基于人文情懷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不僅對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徹,更能促進學生寫作內容的多樣化,思考角度的個性化。
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堅持潛移默化的熏陶和領引。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優秀的閱讀材料為抓手,挖掘語言材料所承載的深層次的思想內涵,注重情感目標的設定,巧妙設計教學環節,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把人文情懷滲透到初中英語的教學中去,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張俞.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探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