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云
摘要:新環境下社會性質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依托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同時受眾群體廣泛,能夠實現高效的信息交互與溝通。所以,新環境時代下的群眾文化創新發展,也應該與時俱進地優化和完善。在此形勢下,如何正確認識群眾文化工作的形式,努力地從其影響中分析創新與發展直到,是今后的主要工作。
關鍵詞:新環境 群眾文化 創新發展
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變得越來越豐富,新環境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微博、微信、QQ的廣泛使用也說明了新環境下新媒體扮演的重要角色。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我娛樂、自我創造文化藝術的活動,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新環境下的群眾文化工作也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對接。
一、新環境概述
新環境即當代的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新媒體成為了社會文化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相比于傳統的媒體環境,新環境的主要優勢在于時間靈活與區域靈活,即信息發布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播信息也不再是傳媒機構的單方任務,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來。而微信、微博用戶數量的提升也說明群眾的文化生活已經離不開新環境與新媒體,其發展也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群眾文化也面臨了新的發展局面。
二、新環境對群眾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不斷地建設群眾文化機構,旨在推進社會的協調與發展,也讓基層的文化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尤其是對于群眾來說,諸多的現代化活動條件與活動設施比以前有了長足的進展,例如社區閱覽室、圖書館、老年人活動中心、籃球場等場所的出現,讓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從影響上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新的發展契機
新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媒體技術讓群眾文化活動得到了延伸,實現了多樣化。尤其是信息的快速傳播和廣泛受眾,為群眾實現了線上交流的空間和條件。從群眾文化的本質上看,它是一種主導文化的體現,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條件。群眾文化活動以其豐富的受眾群體,讓人們能在愉快的氛圍下緩解壓力,舒展身心,促進了文化建設的腳步。特別是群眾文化活動所體現出的公益性,更顯著地體現了其發展的規律,可以在未來成為文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二)面臨的沖擊
雖然群眾文化活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我們仍然需要意識到新環境下群眾文化受到的沖擊。現代社會的信息傳遞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就能實現信息的交流和互動,人們甚至在足不出戶的條件下,利用一臺手機就能了解天下大事,讓群眾能利用新技術第一時間獲取想要的信息。此時,公眾的注意力會轉移,而在此條件下如何提升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就成為了主要的挑戰之一。因為新媒體滿足群眾個性化訴求的能力是傳統群眾文化不曾具備的,此時就需要重點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例如缺乏穩健的群眾文化隊伍也讓很多優秀的文化無法實現傳承與發展。
(三)自身的形式
群眾文化具有顯著的品牌效應與地區特征,每個地域有著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無論是戲曲、音樂、攝影還是舞蹈,都是群眾文化產物。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文化傳播同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種新潮文化、外來流行文化的出現讓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面臨了形式上的問題。更多時候文化活動緊緊是在某個區域內的發展,并沒有真正地融入時代之中。換言之,就是群眾文化的形式創新速度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速度,也讓文化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三、新環境下如何創新發展群眾文化
(一)拓展文化發展空間
群眾文化不能受限于某種環境與方式,恰恰相反,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拓展活動空間,讓群眾能夠通過文化活動來進行交流和溝通,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文化建設中來。例如校園文化、商業文化、廣場文化等內容都可以加入新的元素,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因此,基于群眾文化的工作理念,應該從模式上進行創新,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發布信息,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促進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意味著參與群體的廣泛,對于現階段的活動開展也要考慮到其社交功能。特別是在新環境下,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滿足其不同的文化要求,讓它們從文化活動中收益,也是主要的工作方向。
(二)沖擊下的特色文化發展方式
前文提到,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受到了新媒體時代的沖擊,此時,如何實現自身的品牌效應,體現出文化特色,成為了重點內容。在文化活動的推廣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同質化與模式化,要注重文化的社交功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本質上看,就是要挖掘群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價值,讓群眾能夠對活動具有高度辨識的能力。例如在2018年的春節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以“唱響十九大·歡樂過大年”為主題,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在全區廣泛開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生活、民俗、展覽等文化活動295項,與去年相比新增24項。讓廣大群眾在濃濃的年味中樂享豐富、精彩的文化生活[1]。可以看到,雖然群眾文化活動受到了新環境的沖擊,但從活動主體來看,持續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無疑是一種先進的理念,給廣大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需求將傳統文化真正地融入文化活動當中,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日文化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參考和借鑒這一模式,在文化發展方式上進行優化,結合自身優勢和資源特點,打造適合于群眾的優秀活動。
(三)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
在2017年中秋節前,江西省南昌縣的文化館與圖書館共同開設了群眾文化活動,并且重點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南昌縣圖書館位于縣城中心,不僅是借閱書籍的場所,更是積聚文化活動信息的創口。在2015年,當地開展的是舞蹈活動,2016年則開設了游泳競賽,于是在2017年,結合南昌起義90周年的重要契機,組織了泥塑活動,讓參與的孩子們用泥巴來做一個革命年代的水杯。其中有居民表示,帶孩子參與這項特色活動,不僅實現了文化交流,還能了解革命歷史,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通過這一實例,可以看出文化活動不僅僅是服務于城市居民的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的融合與傳承[2]。群眾文化活動要想實現形式創新,就要在開展過程中發揮活動的優越性,了解群眾所想要開展的活動類型,改變傳統形式的單一化、模式化,通過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來調動和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讓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的趨勢
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就明確指出,要“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3]。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發展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性。新環境下,群眾文化的發展也有了新的內涵。從發展趨勢上看,會朝著多元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群眾文化的多元性逐漸提升,以我們常用的微信為例,它不再是年輕人交流和溝通的軟件,時至今日,微信的受眾群體年齡跨度大,甚至有很多老年人也參與到微信的使用過程中。同樣,一些廣泛流行于年輕人群體的文化活動,例如一些體育競賽,也吸引了中老年人群參賽,既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在競賽中廣交好友,促進文化發展建設。另外,文化改革也成為了新中國發展的重要工作,信息交流的發展讓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群眾文化的社會化特征更加顯著。例如群眾文化活動已經不再是一項大眾文化,更多地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它,并參與其中。
四、結語
新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新環境的工作陣地上不斷探索和創新,為群眾文化事業作出應有的努力。所以,文化工作單位也應該主動貼近群眾,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服務,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加大宣傳力度,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因此,要加強專職的各級群眾文化管理隊伍建設,形成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群眾文化建設與管理隊伍,引導群眾文化建設有效開展,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燕,高昶.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群眾文化網絡信息平臺建設[J].學理論,2015,(13):203-204.
[2]魏亞娟.論做好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意義[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6):72-73.
[3]楊超.新常態下職工群眾文化對工會工作的意義[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05):238-238.
[4]朱和敏.試論如何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J].軟件:電子版,2014,(10):256-256.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臥龍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