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丹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0)
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民貧困現象普遍存在,習總書記經常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就是希望全黨同志看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的難點重點——“三農”問題。作為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吉林省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穩固保障。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50%,而農業總產值卻不足總產值的10%,如何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本文運用eviews軟件,建立吉林省農業生產函數模型。通過分析該模型,反映吉林省農業的發展現狀,了解各農業生產要素投入對農業總產值的影響,并針對性的提出政策建議,進而優化吉林省農業的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經濟更好發展。
農業生產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的發展依賴于生產要素的投入。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農業資本和科學技術[1]。其中勞動力是最初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本是農業發展動力,在當前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科學技術的作用不容小覷。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理論,認為要素投入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創新,拉動產出的增長,其基本形式為:Y=AKαLβ,A為技術參數,α、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1]。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適用于技術進步慢,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部門恰巧符合,因此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分析吉林省農業生產現狀[2]。由于吉林省農業的生產技術進步較慢,且規模報酬不變[3],因此主要考慮有形生產要素投入對全省農業總產值的影響,即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
1.3.1 吉林省現狀
吉林省農業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擁有著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吉林玉米帶。吉林省的林業和牧業也同樣相對發達,2013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09.3億元。近幾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與普及,吉林省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2013年全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3551萬噸,位居全國第4位,與上年同比增長6.2%;糧食單產988.5斤/畝,繼續位居全國第1位。但是吉林省與其他省份相比較,在資本和勞動力利用效率方面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這種現狀可能會導致吉林省業產業競爭力低下,阻礙經濟發展。通過選取農業生產中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等要素,建立模型分析吉林省農業生產函數,從而知曉資本投入和勞動力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1.3.2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應用于農業研究的現狀
王林,郭篤成(2005)年,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對山東省農業生產要素進行了測度評價。結論表明山東省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資本投入對農業總產值貢獻最大[4]。
周靜(2008),基于C-D生產函數的重慶農業發展研究,分析可知與重慶市農業總產值的要素相關性較顯著的要素包括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的農業化肥施肥量,單位面積的農業機械總動力,及勞動力投入,與土地資源的投入相關性不顯著[5]。
羅衛平(2010),分析研究了廣東省農業生產函數,資本的貢獻率,明顯大于勞動力貢獻率,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最低,因此,未來實現廣東省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理論與實踐結合,促進全省經濟增長[6]。
曹夢暢(2015)通過定量分析湖北省農業發展數據之間聯系,認為資本投入對農業的貢獻程度明顯大于勞動力和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因此要不斷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推薦農業科技的普及,進而更好地帶動農業經濟發展[7]。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不同省份農業生產進行分析,地域不同,生產模式不同,得到的結果各不同,有的省份資本貢獻率更高,而有的省份則是勞動密集型,勞動力投入貢獻率更高。為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吉林農業經濟增長,保證吉林省農業的主導地位,有必要研究分析吉林省的生產函數,針對性的提出政策建議。
假定其他生產要素對農業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進一步簡化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αL(1-α)(其中規模報酬不變,α+β=1,則β=1-α)。其中Y代表實際農業總產值;K表示農業資本總投入;L表示農業從業人員即勞動力;α為資本的產出彈性,即資本投入變動引起的農業生產總值的變動比例大小;β=(1-α)為勞動的產出彈性,即農業從業人員變動引起的農業總產值變動的比例大小。利用吉林省1978-2012年農業生產總值和農業資本投入,及農業從業人口等基本數據建立模型。
模型線性化: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αL(1-α)兩邊同時取對數
lnY=lnA+αLNK+(1-α)lnL
整理得:lnY-lnL=lnA+α(lnK-lnL)
ln(Y/L)=lnA+αln(K/L)
進一步簡化得到公式:y1=c+ax其中y1=ln(K/L),c=lnA,x=ln(K/L)利用最小二乘法對上述公式進行參數估計,做Y1與X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y1-x回歸分析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擬合優度R2=0.9155,修正后的擬合優度為0.9129。t值為18.906,在0.0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t檢驗。F統計量的觀測值為357.44,在0.05顯著水平下也通過了F檢驗。但是DW=0.3816,經查DW檢驗臨界值表(α=0.05)得1.58 然后做廣義差分變換,令 z=y1-0.81y1(-1) w=x-0.81x(-1) 再運用Eviews軟件做Z-W的線性回歸分析,計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擬合優度為0.615,調整過后的擬合優度為0.6030.t統計量的觀測值為7.15,在0.0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F統計量的觀測值為51.126,在0.05顯著水平下也通過了F檢驗。DW=1.7668,,經查DW檢驗臨界值表(α=0.05)得1.58 得到線性回歸模型:z=-0.084+0.0243x,而(-0.084)÷(1-0.81)=-0.44,故LA=-0.44得A=0.65;α=0.0243;β=0.976;得到吉林省農業生產函數Y=0.65K0.024L0.976 表2 z-w回歸分析 由以上模型分析可知:吉林省農業生產函數Y=0.65K0.024L0.976,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投入是影響吉林省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的顯著因素,而農業資本投入對農業生產總值增長的影響較弱,說明資本投入的邊際生產率低,資本增加對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影響小[9]。反映了吉林省農業生產仍然是一種依靠勞動力的簡單堆積,而非依靠資本有效投入和技術創新的新型農業,與我國提倡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模型顯示吉林省的農業生產仍然是勞動密集型,靠勞動力投入帶動農業生產總值的增加。因此,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糧食補貼,免征農業稅,繼續發揮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資本投入不足也會阻礙吉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為實現吉林省農業發展質的飛越,必須優化勞動力,同時增加農業資本的投入,引進先進技術,進而轉變吉林省農業的經濟增長方式。 吉林省農業是勞動密集型,資本投入相對不足,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強心劑,因此要加大農業資本的投入,提高資本貢獻率,充分發揮資本在生產中的助力作用。一方面,加大資本的投入,降低資本進入門檻,吉林省應出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活動,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新型農業,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資本,高效利用資本,提高資本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 吉林省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優化勞動力,不僅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同時有利于多余勞動力的轉移。如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首先,政府應加大農業教育投入,建立農業培訓學校,培育新型農民,加快農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農村現實的生產力,合理利用地區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定期組織科普下鄉活動,開展農業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最后,選拔各個村鎮的農業能人,分享經驗,搭對子,帶動致富。優化勞動力,合理配置勞動力,進而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10]。 由以上分析可知,吉林省農業增長中勞動力的貢獻占絕對地位,仍然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如何實現向集約型的轉變,首先,利用技術創新,提高農業機械的技術含量,解放生產力。其次,培育和種植特色農產品,形成吉林省的農業品牌,最后,利用轉型發展后的新農業,大力發展農家樂,田間生態游,為農民創收,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發展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只有解決好農業問題,發揮好農業的基礎堡壘作用,才能進一步實現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3 結論與模型經濟意義分析
4 政策與建議
4.1 加大農業的資本投入。
4.2 優化農業勞動力
4.3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