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藝術在線”網10月16日文章,原題:有關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五大“迷思”及人們應知道的現實中國藝術品市場充滿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但其前景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光鮮。一些新數據令我們能更準確地探究該市場,以下是相關的五大誤解及現實。
誤解一:中國藝術品市場異常龐大?,F實:并不準確。該市場正增長但僅限于最頂端。盡管中國藝術品市場2017年拍賣額同比增長7%,但仍遠低于2011年,且被認為相當程度上是受到極少數頂尖拍賣品的扭曲。在中國,完成絕大多數拍賣交易的較小拍賣行正艱難度日。去年中國大陸有525家注冊拍賣行(北美僅93家),但其中200多家在“冬眠”。極少數億萬富豪的購買行為導致人們無法看清低端市場的窘境。
誤解二:京滬藝術品市場趕上香港只是時間問題?,F實:這是一場極艱難的戰役。與香港相比,即便是西方巨頭也難以深入中國內地市場。蘇富比拍賣行亞洲負責人說:“要使京滬像香港那樣具有競爭力,我們仍有長路要走?!?/p>
誤解三:中國收藏者?!芭亩毁I”?,F實:這并非全部故事。一些收藏者只是盡量避免買到贗品。對358家拍賣行的數據分析后發現,截至今年5月,去年在中國大陸達成的交易總額中51%款項仍未被完全付清。但研究顯示,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很微妙。并非買家不愿(或無力)付款,而是中國拍賣行讓買家自己承擔斷定拍賣品是否為真品的責任。
誤解四:中國收藏者主要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F實:這種狀況正迅速改變。例如,今年上半年佳士得的亞洲買家將60%支出用于購買非亞洲藝術品,去年同期該比例為48%。
誤解五:西方收藏者越來越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現實:這仍需一段時間。除了幾位著名當代藝術家,大多數中國藝術家仍鮮受西方收藏者青睞。西方拍賣行巨頭嘗試把更多東方藝術家引薦給西方,但這需要時間?!?/p>
(作者梅萊尼·格里斯,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