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雨洋
摘要:外部效應作為市場失靈的重要表現形式,獨立于市場而存在,卻對整個市場的資源配置起著重要的影響。政府在使用公權力去糾正和激勵市場外部性的時候,也要確定和控制本身所帶來的負外部性產生。為控制政府干預所帶來的負外部效應,解決市場失靈所帶來的困境,可從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界定政府干預邊界,規范政府干預行為以及建立公益訴訟機制保證政府的適度干預的角度出發界定政府干預的范圍。
關鍵詞:政府干預;外部效應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024-02
一、外部性的概念與分類
1.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或者說外部效應作為市場失靈的表現形式,普遍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之中。雖然外部性的理論已經經過了馬歇爾、庇谷和科斯這三個里程碑階段的發展,但是對于其的界定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歸結起來,對于外部性的定義主要是從外部性的產生主體,如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和接受主體,如蘭德爾的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的現象”這兩個角度來進行的定義分類。從兩者定義的本質來看,其區別只是在于研究視角的不同,但本質卻是相同的,是指經濟主體或組織的經濟活動對別的經濟主體或組織產生了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沒有在價格中得到體現,并且讓受到影響和施加影響的經濟主體或組織使其收益和成本與社會的成本與收益不等。在政府使用公權力去調整公私收益的平衡時,其自身也要控制自己行為所產生的外部效應。而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下,可以有效的界定政府的權力界限,控制政府適度的干預,減少來自政府對市場的外部效應影響。
2.外部性的分類
在按照外部性的最終結果劃分時,可以將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即馬歇爾提出的“外部經濟”,負外部性即庇古提到的“外部不經濟”。正外部性是指一個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其他企業或個人帶來的收益,但這種收益并沒有體現在產品的價格之中,同時本企業或個人沒有得到回報。負外部性,是指一個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其它企業或個人帶來了損失,即成本,但這種成本并沒有體現在產品的價格中,該企業或者個人也沒有對受損害者給與賠償。除按外部性的最終結果劃分外,還有按社會再生過程分類的,將外呼效應分為生產的正或負外部效應以及消費的正或負外部效應等等。
二、政府對外部性的干預
人們會在外部效應的影響下,會出現做出與完全競爭市場所想違背的資源配置結果,這是由于人們在生產以及消費的過程中,做出了消費過度和生產效率低等現象,這是典型的非帕累托效率現象,需要政府的適度介入。本片文章根據外部性的最終結果的不同,將政府對外部性問題的調節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限制具有生產總量超過了社會最優的產量的負的外部性的產品的生產。主要的政策如下:
1.對產生負外部效應的主體進行收稅。這種政策起初是由庇古在20世紀時提出來的,主張在對負外部性的治理中,即進行內在化時,通過對有外部性的商品進行收稅,使稅額等于外部邊際成本,使之達到外部效應內在化,企業或個人的私人邊際成本加稅額等于社會邊際成本,按照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資源優化配置進行生產決策,減少過度生產,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雖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收稅是條調節負外部性效率很高的方式,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還是受限于現實環境的影響。如,第一政府在制定稅率時,往往會因為信息的時效性、真假等問題而無法確切的掌握被干預的生產個體的生產信息,因而稅率就會有所偏差,要做到使稅款額和外部成本相等并不容易。第二,政府在收集信息、補貼和優惠等時也會產生成本,成本若是較大,就本末倒置了。
2.產權界定。根據科斯定理,政府界定了資源的產權后,無須在做什么,而由交易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和交易,最后達到矯正外部效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如有一個公共湖泊,假設有兩個使用單位,一家湖邊企業可以利用湖泊排放污水,另一家旅游公司可以利用湖泊開發旅游景點。如果政府將湖泊產權授予企業,其具有權力向湖水排放污水,而旅游公司想在湖中開發旅游景點,愿意向企業支付一筆資金,且這筆資金超過了企業因減少污染而造成的利潤損失,雙方就湖泊使用達成協議,一個方面可以減少污染,另一方面可以開發旅游資源,湖泊得到充分利用,資源配置得到提高,反之亦然。
3.排污許可證交易。根據科斯定理,政府可以設立排污權交易市場,通過市場交易,矯正負外部效應,治理污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基本思路如下,政府綜合環境負荷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確定一定時期某種污染物可證,才能排放污染物,且排污許可證可以在企業之間交易,價格隨著市場供求關系自由調整。對企業而言,可以在付費排污和治理污染,減少排放、減少付費之間進行抉擇,提高企業自身的盈利水平。對于政府來說,可以定期增加排污許可證,也可以從企業手上購買,來實現對排污證價格的調控,從而實現排污,減少負外部效應的目標。
4.設立生產標準。以環境污染來說,政府規定企業或個體的污染排放的最高限度,以法律的強制性限制生存者的污染排放量不超過最高限度,若是有超量的生產者,就對其進行經濟上的處罰。所以企業或個人在進行生產活動時,就會在法律法規的強制規范下,按照生產標準活動,減少處以生產標準罰款的可能。但是要注意的時,生產標準的設立不可能作為一種激勵的手段,達到這個產業市場的最佳產量,因而政府設立的標準在尤為重要,但生產標準的設立受制于環境等各因素的制約政府很難的達到或制定出社會最優的產量標準。
另一方面,作為能促進私人收益增長的正外部效應,因為其產量低于社會最優產量的現狀,政府采取的干預措施應該是鼓勵其產品的生產,常見的如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以及直接生產等方式進行激勵。
政府干預的本質在于解決市場失靈本身所帶來的外部效應,特別是在對負外部性的內在化上。但是在外部效應內在化的過程中,政府也會作為像生產實施主體那樣,對外在生產企業或個體施加外在效應,因為自己本身也存在類似“市場失靈”——即政府失靈的現象。而以下對政府所創造的外部效應的討論按外部性的最終結果劃分為正外部效應和負外部效應。其中負外部效應表現形式為增加整個市場運行成本的增加。一是市場低效率運行。在政府的干預下,可能導致利潤因勞動力而提高,從而使整個受到干預的公益事業低效率運行,最終的結果是本身受到外部效應影響的市場損失低于干預市場所造成的損失。二是低效率行政、高行政成本源于政府機構的超限度擴張。政府機構在超限度的擴張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著社會大眾的賦稅額度,也在影響著政府干預的目標的達成,導致著行政效率的降低,迫使著政府干預的成本高于所要解決的外部效應。三是尋租與腐敗。作為政府干預的副產品——尋租現象,只要政府的管制還存在,其就有發生的可能。尋租現象不僅會改變生產要素的產權關系,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同時還會加劇政府官員的權力爭奪,影響政府形象,增加管理成本。而政府干預的正外部效應的表現形式為公共利益以及社會福利的增加。
三、政府外部性的矯正方式
在政府對市場進行影響的外部性進行干預、糾正、救治時,其自身也對市場產生了外部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建立其相關機制來糾正、降低政府行為的負外部性,促使政府能夠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無可替代的資源,發揮出獨特的優勢。具體如下:
1.建立健全的法律規范體系規范政府干預的邊界
建立健全的經濟法律法規,就能以法律的強制性、公正性、客觀性來管制著政府的行為,使其有效率的運行著。雖然政府干預是為解決市場失靈而實施的,但是在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政府干預的實施背后都與利益集團相關聯,而并非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出發的。所以,對于政府干預的權力界限要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基礎,政府的干預界限應該限定在宏觀上和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關系上,而在微觀上與公共利益關系甚少的,對整個市場資源資源配置起較小影響的權力歸還給市場自行運轉。世界經濟強國的實例已經證明,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是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為確保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市場對資源配置其決定性作用上不能做讓步,所以政府的干預要適度,不僅體現在范圍上,還在干預的方式上。“在既可以由市場調節又可以由政府干預的情況下由市場調節,在既不能由市場調節又不能由政府干預的情況下由市場調節,在既可以由政府干預又可以不由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不由政府干預,在既可以由市場調節又可以不由市場調節的情況下由市場調節。”雖然科斯定理表示如果交易費用為零,不論產權的初始界定如何,交易雙方都會通過談判達到資源最優配置。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講的無關是與產權的初始界定無關,而非產權的本身界定。因為產權沒有法律的保護,就會因此不明確而導致經濟上的爭議,導致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政府干預就是以降低產權界定的成本為根本目標,要為社會大眾提供多項選擇,讓民眾自身進行討價還價的自由交易促成產權的界定,達成在一定的限制環境中,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除此之外,還須關注下在政府解決外部效應中的成本問題,若是干預的成本超過了產權界定的成本,那么政府的干預無效。因為在建立政府的經濟法的法律法規時,要確保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時,考慮干預的成本要素,確保能將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所產生的負外部效應減少到最小。政府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原則和目標應該是:通過對外部性進行調節,使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一致,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一致,其最終結果是試圖使經濟資源的配置優化。
2.建立以公共利益為基礎的訴訟制度
建立以公共利益為基礎的訴訟制度,可以保障在當國家的利益受到侵犯時,任何公民和組織依據國家法律所授予的權力對其進行訴訟,并由法院進行處理。外部效應不是僅憑市場本身就能解決的,往往都是依靠本身之外的力量即政府等而得以矯正的。但在政府進行干預時,作為決策者常常會受到名聲、權力、個人津貼、工資水平、決策預算以及工作環境等官僚效用函數的影響,往往會做出與公共利益相反的決定,整個社會公共利益就會因此而下降。簡而言之,政府無限的、非適宜的干預會致使整個社會效益降低的進一步擴大,而公共利益訴訟可充當一種民眾對政府外部監督的渠道,為我國的公共利益充當法律制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