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很多城市都出現了人才流失現象。一線城市尚不明顯,二線城市相對比較突出,而武漢作為二線城市的代表,這種情況尤其明顯。本文以武漢市人才流失問題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是什么因素導致人才大量流出,同時對于應該怎樣留住人才、維護本地區的人力資源優勢等問題,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人力資源;政策吸引;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F241.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043-02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更是知識的時代,而人才作為知識的載體也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得人才資源在各個城市之間自由流動越來越頻繁,造成了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的趨勢。而在新時代背景下,落后于一線城市的二線城市也出現了人才流失的情況,且趨勢不斷擴大。
一、武漢市人才流失問題研究背景
我國二線城市不僅在人才總量上遜色于北上廣深,同時在質量上也存在明顯差別。因為高素質人才的大量流出,使得二線城市僅僅是作為一線城市的“跳板”或者“人才培訓基地”這樣的角色存在。當然從全局的角度看,人才流動對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人力資源從發展相對領先的地區流入相對落后的地區,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人才流動并不等同于人才流失,后者是一種不正常的人才流動,除了會造成經濟水平下滑、社會發展不平衡這樣的直接影響外,更重要的是所帶來的間接影響。一部分人才的離開勢必會對身邊人產生影響,更好的發展前景的誘惑會促使更大范圍的人才流失,從而造成二線城市人才流失的死循環。因此如何吸引、留住優秀人才成為了廣大二線城市發展道路上的難題。而本文所研究的人才流失特指從二線城市向一線城市的遷移,與傳統意義上的人才流失存在差別,因而具有研究的意義。
武漢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以及我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武漢市近幾年的經濟總量雖然都位居全國前十位,但與江浙地區的發展相比還是處于下風,甚至在二線城市中也沒有很大的優勢。一個地區要想在發展上走在前沿,就必須有雄厚的人才支撐作保障,而制約武漢市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武漢迫切需要吸引外地人才進入同時避免本地人才流出。根據市人社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有55.1%的高校畢業生留漢工作,此后五年,這一數據跌破逐年下降。而到了2016年,僅有不足30%的“211”院校畢業生選擇在武漢就業。雖然此后畢業生留漢比例略有上升,但武漢仍是人才凈輸出地。而且在2016年發布的《大學生就業流向報告》顯示,武漢的大學畢業生是最愛進行遠距離遷移的。深圳、北京和廣州都是廣大武漢畢業生的理想遷入地。而愿意留在武漢的人才除了本地的渴望離家近的,就是在北上廣深混得不如意的。
二、武漢市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1.體制機制僵化
當前人才不適用、不夠用、用不好的問題仍然突出,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少障礙。首先剛畢業的大學生考慮最多的因素更多是機會和平臺,他們渴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但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并不會給予新人太多的自主性,這使得他們無法把所學的應用于實際工作,不利于新人信心和能力的培養。而且新時代的年輕人異質性很高,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必須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空間,這是很多單位做不到的。
2.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武漢作為中部城市的佼佼者,在基礎設施方面卻差強人意。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以提供人們便利的生活以及優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其他條件基本持平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肯定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3.薪酬待遇低于預期
武漢作為二線城市中的佼佼者,生活成本自然不低,但畢業生初入職場工資方面肯定低于預期水平,同時站在畢業生的角度來看剛剛脫離校園走上社會的他們也必將經歷陣痛期,這個階段更需要保姆式服務,即為他們提供集體公寓、食堂,包吃包住,而很多單位并不會給新人提供這種待遇。
4.人才保留政策的缺失
武漢沒有什么具體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尤其是在人才落地方面也沒有相關的扶持措施,這對于外來人才的進駐是一大阻力,對比其他同等水平的中部城市,很多都會給外地來工作的人員每年進行一定的補貼,數額雖然有限但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卻是一大吸引力。
5.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武漢本身發展就落后于本上廣深,在高新技術產業更是如此,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逐漸拉大了高新技術產業與一線城市的發展差距,導致眾多高校畢業的優質人才找不到對口的崗位和發展方向。很多武漢高校畢業生,因為所學專業過于超前,在武漢找不到相關的崗位,而且即使找到了也可能不受重視,只能前往一線城市去尋找機會。
上述的幾個因素制約了武漢的發展潛力,而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又對個人發展空間、收入水平等產生影響。因此,雖然一線城市生活成本更高、壓力更大而且待遇也未必更優越,但至少選擇更廣、發展潛力更大,而這是武漢等二線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因此畢業生選擇北上廣深也就不難理解。
三、吸引人才回流的政策分析
針對這種情況,武漢市也針對大學畢業生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
1.凡畢業在三年以內、在武漢就業創業,且家庭在本市沒有自有住房的大學畢業生,均可申請人才公寓,最長可租用至畢業3年期滿
房租在畢業生的支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房租過高也就意味著其他支出的相對減少,以及幸福指數的降低。這一政策旨為畢業生解決住房問題。
2.畢業生憑畢業證租房購房可八折
畢業生購房的屈指可數,租房仍然是他們的首選,這一政策旨在為留漢創業就業的畢業生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同時相對減少支出。
3.出臺最低年薪標準
本科畢業生5萬元,碩士生6-8萬元,這在二線城市中位于前列。
上述三條都是對于人才保留政策的豐富,而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這些優惠政策確實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武漢人社局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留漢創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超過5.4萬人,較去年全年的1.9萬人增加2.9倍,較去年同期的1.5萬人增加3.6倍;政府也寄希望于通過這個良好的開端,為武漢留下更多的大學生。
當前大城市人口調控的政策環境下,落戶困難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為吸引人才和大學生,各二線城市出臺各種政策措施,但核心內容基本相同,都是從落戶、租房購房、發放補貼等方面入手。從短期來看,這些政策的實行說明政府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就又引出了一個問題:一個城市的發展是應該由產業吸引人才,還是由人才來帶動產業發展。通常在一個國家內部,主要決定人口分布的是產業結構,以互聯網產業為例,目前的形勢是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等幾個城市為第一梯隊,如果一個畢業生找工作,在沒有其他條件限制的情況下,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去以上五個城市,因為那里的產業發展相對成熟,而且已經形成產業集聚。而本地企業待遇低、發展滯后自然不可能留住人才。
目前我國的情況是,北上廣深創業活躍,二三線城市受限于城市規模等因素發展滯后,因此二線城市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上、同時改革制度讓民營企業重新煥發活力,然后讓企業尋找人才。最應該考慮的是發展什么產業能夠成為城市的競爭力,并且與北上廣深形成錯位競爭,高新技術產業我們比不上一線城市,但是在其它方面二線城市肯定也有著自己獨有的優勢。當產業集聚形成,自然會吸引人才前來。如果在勞動力流動不暢的情況下,單單只是寄希望與發放補貼吸引人才,而一旦產業發展不順利,資金鏈斷鏈,補貼從何而來,所以依靠補貼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開發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地方政府更需要做的是,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土壤和環境一相應配套的政策和解決措施,以及改善公共服務。
其實表面上看二線城市紛紛開始爭取人才,是出于對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更多來自于對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需求。以往二線城市可以通過建造工業園或新城區來拉動投資,從而為畢業生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人才來投。但近年諸如“工業園閑置”和“新城區荒廢”等現象不在少數,這意味著依靠投資帶動發展的傳統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因此各城市需要找到新的經濟發展動力,而高素質的人才就是轉變發展模式的關鍵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于人才資源的配置應由市場來主導,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由于市場存在不完善和失靈的情況,因此任由人才資源完全自由流動,很有可能會因為流動的自發性、盲目性和無序性而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由于羊群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極有可能使個人觀念盲目趨向于群體,從而導致從眾現象的產生。這單純依靠扶持措施和人才保留政策是無法根除的,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但宏觀調控并不等同于使用行政手段去阻止人才流動,而是用政策去引導人才流動,使之趨于合理化。當然二線城市的人才回流不僅需要城市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需要讓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相輔相成,合力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