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飛燕
摘要: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經營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它承載著企業財務的管理方向,能夠反映財務管理的學科本質。因此科學準確地界定財務管理目標對于企業發展和學術界各種觀點的統一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現有的財務管理目標理論做了簡單綜述,并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205-02
一、研究背景
17世紀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經濟學家主張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首要追求,于是“企業利潤最大化”便成為第一代財務管理的目標,而隨著經濟社會不斷變化,學術界根據企業理論的演化相繼推出新觀點來對先前確立的財務管理目標進行修正和完善。直到到21世紀的今天,財務管理的目標的確立仍沒有終極定論。筆者在參閱研究者們的各派觀點之后,對其進行綜合考慮,最后深入探究財務管理目標的合理選擇。
二、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理論的演變
關于財務管理目標學術界多是從時間性變化和企業關系人的角度來解釋的。時間性變化指的是財務管理目標受國家經濟政策和行業規范的影響,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有新的解釋;而企業關系人的角度則反映了各方利益者在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中博弈力量的大小。將不同時期財務管理目標進行縱向對比,筆者發現,企業理論所支持的企業目標極大地影響著財務目標的確立。
(一)企業利潤最大化與古典企業管理理論
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源于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經紀人假設,即假定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了獲得市場競爭優勢,企業一般采取的策略就是提高生產效率和進行成本控制。利益的驅動會自發地引導市場主體完善財務體系、提高資本的流轉效率、改善經營管理。可見,古典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概括了企業經營最本質的要求。
然而利潤指標自身的缺陷日益顯露:1.忽略企業不同發展時期的目標均衡。追求近期利潤最大化往往會不擇手段,最終可能會損失長遠利益。2.忽略貨幣的時間價值。3.利潤指標橫向可比性差等。盡管“利潤指標”的缺陷如此之多但其也有現實合理性,沒有不逐利的企業,企業價值體現的最直接標準就是各項利潤指標。問題是,企業如何在持續經營的過程中實現財富的不斷增值。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與“剩余索取權”假說
“剩余索取權”假說是由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提出的,他們認為企業之所以存在效率是因為團體形式的生產方式能夠提高效率,同時團隊生產的“領頭”當事人要處于中心地位。按照上述理論,企業是一個等級制的組織體系,企業的領導者和受雇員工處于金字塔的兩端。于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財物管理目標確立。
這種觀點能夠彌補“利潤最大化”觀點的不足,代表著后時代有關財務管理目標的主流觀點,但也存在缺陷:1.忽視了企業其他相關者的利益;2.解決企業短期行為弊端的能力有限;3.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治理模式下,以此為財務管理目標的企業運行成本較高,并造成代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與企業治理理論
企業治理理論的出現向股東財富最大化觀點發出嚴峻挑戰。1985年奧列夫·威廉姆斯開創了企業治理理論,該理論將企業解釋為基于產權至上的契約集合,是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治理體系。企業關系人集體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員工、供應商、顧客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觀點也在不斷進步,認為公司財富不應僅為股東所有。公司的存在是關系人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主體還應包括公司的債權人、供應商、客戶、員工等,只不過出資形式不同而已。利益相關者獲得合作收益,從而積累為公司財富,應共同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因此,財務管理目標設定為“企業價值最大化”較為合理。
企業產生的現金流量可以分配給所有的權益者,這些人擁有經濟要求權——債權、認股權、優先股權等。“企業價值最大化”修補了以上兩種觀點的部分缺陷,但它并非完美無缺:1.造成企業不同階段利益的分離。長遠的目標會使企業在資本結構和財務預算方面偏重長期規劃,忽視了短期利益得失,從而割裂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2.注重企業價值的保值,而沒有考慮如何讓企業“增值”,也就是提升企業不斷創造價值的能力。除此之外,立足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這一企業層面目標,其極易被理解為平均主義。
三、財務管理目標的合理選擇
由于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動態性和經濟環境適應性的特點,所以目前各國對基于不同時期的企業理論所提出的財務管理目標具有差異性。例如,高度成熟的西方資本市場上,股東權利至上,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司空見慣。而大陸法系下股份公司的財務管理模式更依賴于銀行業,各利益關系人在企業管理中都發揮重要作用,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更注重利益相關人。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結合理論和實際,深入探討。
(一)原則
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企業生存發展發出嚴峻挑戰,而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因此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應當不光具有完善學科方面的理論價值,更應具有指導企業財務鏈健康循環的重要現實意義。總之,財務管理目標雖然在理論界尚無統一定論,但其選擇和確立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條原則。
1.與所服務的主體目標相一致。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是企業經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目標的確立應與所服務的主體一致。
2.體現復合性。財務管理目標應當聚焦在一個大的目標上,然后根據大目標結合具體財務情況分設一些小目標,以鞏固總體目標的達成。
3.考慮相關人因素。企業不能忽視各利益相關人對企業財富的積累所做的貢獻,應當在避免平均主義的前提下兼顧各種利益關系。
4.反映學科的本質。財務管理目標作為其理論金字塔的最高點必須能夠反映財務管理最本質的特點,這樣才能在企業管理中形成規范,指導實務。
(二)財務管理目標探究
基于以上原則,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各時期典型財務管理目標的精髓,將財務管理目標劃分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兩個層次。
長期目標即財務管理的總領目標,應當與企業發展戰略保持一致。盈利只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淺層次的追求,企業存續和發展的實質在于其核心競爭力的優越性,即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應將提高企業價值增值的能力作為財務管理目標,不僅做到保值,更注重通過發揮核心競爭力來促進增值。這個過程必然不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必須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包括企業外部因素:社會責任、經濟政治法律狀況、技術條件等等;還有企業內部因素:企業治理結構、戰略管理、資本結構、企業文化等等。長期目標具有了概念上的抽象性才能包羅萬象,在確定短期目標時發揮其多變的解釋能力。
短期目標是財務活動中的細小目標。由于財務管理的對象是資金及其流轉,短期目標要能保持并促進資金流順暢。這就要求企業做到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分設具體應當達成的子目標,同時輔以相當數量的財務衡量指標來反映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如:現金凈流量、資產負債率等等。具體目標的確定要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指導具體財務管理活動,又能服務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
四、結語
財務管理目標承載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合理的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管理成功的必要條件。隨著企業理論的演變,財務管理目標也會是一個隨著歷史不斷前進、社會不斷發展而同步進化的概念,很多新事物的出現都將會挑戰曾經以及現有的理論成果,因此,筆者認為財務管理目標的確立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條件和所處市場環境的要求,綜合考慮,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