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峰
摘要:政治經濟學教學中要注意對價值本質內涵的理解。“價值是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理解價值,不僅要從價值的哲學高度和角度,而且要從社會整體的角度進行。價值的本質,是社會整體價值即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整體對各種物品的使用價值的整體需要、及其形成的相互間的比例結構和有機整體。
關鍵詞:價值;適用價值;社會整體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426-02
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到底什么是價值,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也是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疑惑和糾結的問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闡釋和分析。
一、“價值”的涵義
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價值是事物(物質的和精神的現象)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簡言之,理解價值,要落實到價值的“有用性”、即使用價值上來。價值是主體對客體的需要與客體對于主體有用性的統一,這是價值的本質意義。這個“統一”,是通過勞動這個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的。所以關于商品的價值問題探討,必須站在現實基礎上;而關于圍繞商品價值的一切活動(包括生產和交換等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勞動)的有用性、即滿足需要的目的性之分析,對于正確理解價值以及圍繞價值發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構成價值內容一個方面的“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是建立在客觀物質技術基礎上的,因而要受現實物質資料生產狀況和存在狀態的制約。“……人的需要以及滿足需要的程度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總是為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所制約,這是理解價值客觀性的關鍵。”這種制約性,集中地表現為資源與技術的現實。即客體狀況本身,是構成價值的客體因素之一,是價值客觀性的主要內容。因此,不論是在哲學還是在經濟學中,價值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客體狀況現實基礎之上。不僅要考慮主體的需要方面,還要考慮現有客體的現實狀況方面。落實到經濟學上,就是考慮商品的價值,不僅要考慮社會對該商品的需求方面,更要考慮該商品本身的數量等客體狀況。
價值就是這種建立在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一定客觀物質、技術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需要,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客觀物質、技術基礎上的物對于人的有用性即客體對于主體的有用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在哲學本質上,就是使用價值。
理解價值,不僅要從價值的哲學高度和角度,而且要從社會整體的角度進行。
價值是物對于人的有用性,對于“人”,要從“類”的角度、要從“社會的”、“整體的”角度進行。“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理解作為客體對于主體的有用性的“價值”,就必須從社會整體的角度進行。即使個人對于使用價值的需要,歸根到底,也必定是社會整體對于使用價值需要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
價值的本質,就是社會整體在現實基礎上對于使用價值的需要,是社會整體價值。個別價值,也必須是作為社會整體價值一個組成部分的個別價值。這就是價值的哲學本質,必然具有最深刻的決定性意義。
二、在非市場經濟中,主體對客體的需要是通過自己以勞動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直接滿足的
所以,(社會整體)價值就直接體現為產品。但是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中產品價值的決定機制有所不同:
自然經濟中,生產力十分不發達,社會整體價值即主體價值需要的滿足,直接受產出的制約,決定于產量的大小。所以價值主要取決于生產力或技術方面。從微觀角度看,交換的比例極小,勞動主要是純粹分散的私人勞動(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各自獨立地、直接地滿足私人需求(作為社會整體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價值只能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而不可能是別的什么。
產品經濟中,生產力高度發達,產品的產出,完全能夠滿足主體需求,需求被滿足的數量即價值,就完全取決于需求自身的大小。勞動作為社會整體實現和滿足自身價值需要的途徑,是直接以社會勞動的形式進行的,所以產品種類、數量與社會整體需求的種類、數量完全一致。價值與產品(量)也就完全一致。同時,產品經濟的價值,不是決定于產出和技術因素,而是決定于人口及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所產生和決定的需要即價值本身。
所以,在非市場經濟中,價值、需求、產品三者一致,價值的經濟本質和哲學本質是一致的,就是使用價值。
三、在市場經濟中,隨分工和交換的發展,主體對客體的需要不僅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更要通過相互交換產品,才能得到滿足
勞動和交換作為最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主體獲取客體滿足自身價值需要最重要的途徑。所以,社會整體價值就體現為不是產品,而是商品。
一個社會之所以產生商品經濟,之所以產生商品及其價值,是要在生產力許可的情況下,更好地滿足社會整體對使用價值的需求。商品經濟中的(交換)價值,是一個社會整體在分工的現實基礎上,更好地實現自己對使用價值需要的途徑和橋梁。所以,理解商品的價值,就不能僅僅從個別商品的價值進行,而是必須從商品的社會整體價值的角度進行考察。對于個別商品價值,也必須從作為社會整體商品中的個別商品的角度進行理解。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價值對于其所有者而言,因為是“用來交換的”,故而只是交換價值;但是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生產商品的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交換,而是使用(要么用于消費要么用于生產),即它的使用價值。所以在商品經濟中,價值的哲學本質就轉化為一種交換關系。但是這種交換關系在本質上不是交換商品,而是交換商品所有權的關系。商品作為一個物,是跟著所有權的轉移發生移動和運動的。而產權,無疑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只有在社會中才存在的。荒島中的個人,對于所有物就無所謂產權關系問題。所以產權是一個社會整體的產物,是一種社會經濟關系的載體,因而必定凝結和體現著社會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價值,也就必然被賦予了社會整體的性質和意義。任何對價值孤立地理解,都必然導致謬誤。
商品的價值或交換價值,由于是產權的交換關系,在本質上也必定是一種經濟關系,而不具有物質屬性。但是,這種交換關系,在市場經濟中,從根本上決定于一個社會整體對使用價值、或作為主體的人群對物質客體的需求,即社會整體價值。
社會整體價值,就是社會整體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對各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判斷或需求狀況(包括需求總量和結構),在本質上是對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的需求。
目的決定本質。交換價值是使用價值的橋梁,商品價值在本質上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社會整體價值(訴求)。價值的形成和決定過程以及數量的探討,必須始終圍繞社會整體價值所具有的直接目的性和決定作用進行。社會整體價值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正是對使用價值的追求和增加,才孳生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不是相反。
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價值就具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本質:一是在深層次哲學本質上,仍然是社會整體對使用價值的需求;二是在較深層次社會經濟本質上,是一種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的實現,是通過商品所有權的交換完成的,并在此過程中決定總產品和單位產品的價值。價值這兩個不同層次的本質,后者受前者制約,由前者決定。商品經濟中,價值的本質:是由社會整體價值決定的人們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商品經濟中實現社會整體價值的途徑和橋梁。
四、結語
價值最深刻的意義,是其哲學本質,即社會整體價值: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整體對各種物品的使用價值的整體需要、及其形成的相互間的比例結構和有機整體。從長期看,不論在怎樣的經濟形態——自然經濟、產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或生產方式下,以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社會總體價值總是表現為社會總產品的堆積,二者是一致的。人們不會生產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商品價值的本質,是人們相互交換其勞動產品的社會、經濟關系,是商品經濟中實現社會整體價值的途徑和橋梁。
所以,從根本上看,社會整體價值是目的,商品價值是手段;社會整體價值是內容,商品價值是形式。目的決定手段,內容決定形式,商品價值由社會整體價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