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 王志 張倩倩
《粉塵防爆安全規程》是按照《國家標準委關于下達2015年第三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文件新修訂的標準。該標準是在原GB15577-2007《粉塵防爆安全規程》標準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要求、粉塵爆炸危險場所設備設施技術進步和相關引用標準修訂情況,以及分析近年來粉塵爆炸事故原因等進行全面修訂而成。
GB15577-2007《粉塵防爆安全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為我國粉塵防爆領域主要核心標準,涉及眾多行業和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新工藝、新材料、新領域不斷涌現,粉體工業及伴隨可燃粉塵產生的各類加工生產企業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導致粉塵爆炸事故風險不斷增高,粉塵爆炸事故頻繁發生。國家對粉塵防爆安全生產高度重視,對作為規范粉塵涉爆企業安全生產的粉塵防爆標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標準修訂難度較大。
標準修訂組先后在我國涉粉企業重點大省江蘇、廣東和山東數十家金屬制品企業、木材加工企業、糧食及飼料生產企業、紡織企業等進行了現場調研,與安全生產管理及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并且收集了國外關于粉塵防爆方面的大量技術資料,主要有美國NFPA標準、歐盟EN標準等,作為《規程》修訂的參考與對照資料。
2017年3月16日,在粉塵防爆分技術委員會標準審查會上,所有參會委員一致同意通過《規程》(送審稿),并建議起草單位按所提意見修改后,形成報批稿并按程序報批。會后,標準修訂組對送審稿審查會上專家委員們提出的需進一步完善的意見逐條進行了完善、修改和補充,于2017年3月30日形成本標準修訂報批稿。
《規程》編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 一致性原則。以國家相關法規標準為依據,與新《安全生產法》、原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規章、規范性文件及相關標準的最新版本和要求保持一致。
第二,作為粉塵防爆領域重要的安全標準,新修訂版本應能滿足持續規范全國涉粉企業粉塵防爆安全生產和管理的需要,具有權威、科學、實用、全面的特點。
第三,吸取近年粉塵爆炸事故教訓,如秦皇島市驪驊淀粉“2·24”粉塵爆炸事故、昆山“8·2”粉塵爆炸特別重大事故等惡性事故,持續規范和引導全國涉粉企業,提升企業粉塵防爆安全生產水平。
第四,對近年出現的各類新工藝、新技術,尤其是在點火源的防范、控爆措施以及除塵系統等設備設施方面,提出明確的規范性要求,同時強調粉塵清理及檢維修作業等安全要求。
GB 15577-2007《粉塵防爆安全規程》(報批稿)主要修訂了下列內容:
江蘇昆山市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別重大鋁粉塵爆炸事故現場
一是增加了“爆炸性粉塵環境、清潔、除塵系統”3個術語和定義;二是將原標準的第7章“降低初始爆炸引起的破壞”和第8章“二次爆炸的預防”合并為第7章“粉塵爆炸的控制”;三是將原標準第6章“6.6 通風除塵”刪除,新增加第8章“除塵系統”;四是將原標準第8章“8.3 清潔”刪除,新增加第9章“粉塵控制與清潔”;五是新增加了第10章“檢修”;六是將原標準第9章“個體防護和救援”改為第11章“個體防護”。
目前,《規程》報批稿的主要章節有術語與定義、總則、建(構)筑物的結構與布局、防止粉塵云與粉塵層著火、粉塵爆炸的控制、除塵系統、粉塵控制與清潔、檢修、個體防護等11個章節。
首先,術語與定義部分。主要是對涉及《規程》的主要名詞術語加以明確定義,增加了“爆炸性粉塵環境”“清潔”與“除塵系統”3個術語定義,這3個術語均涉及《規程》重點條文內容。
第二,總則部分。本章主要是對涉粉企業粉塵防爆安全管理提出規范要求,從企業開展粉塵爆炸危險場所風險辨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現場安全檢查到有關人員的安全培訓、應急管理以及現場安全警示等提出規范性要求。
在報批稿中,重點修改了以下內容:強調了企業應辨識所存在的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并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進行爆炸風險辨識和評估,企業應建立粉塵防爆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和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將原標準中第9.2條救援歸并入總則的第4.5條;同時突出了對存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安全警示要求;進一步明確定義了粉塵爆炸危險區域的20、21與22區的劃分原則。
第三,建(構)筑物的結構與布局部分。主要是對存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區域)的建(構)筑物的結構與布局提出規范要求。從建(構)筑物的結構類型、防火間距、安全疏散通道設置、泄爆面積要求,到嚴格控制作業區域人員數量等要求。
報批稿中,重點修改了以下內容:強調粉塵爆炸危險場所不應設置在公共場所和居民區內,同時也強調了粉塵爆炸危險場所應嚴格控制作業人員數量,不得設置有休息室、會議室等人員密集場所;強調了對涉及粉塵爆炸危險的工程及工藝設計,當有專門的國家標準時,應符合標準規定;新增了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區域)應設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要求。
第四,防止粉塵云與粉塵層著火部分。主要是對引發粉塵云與粉塵層著火的各類點火源進行嚴格的規范,主要包括防止粉料自燃、防止明火與熱表面引燃、防止電弧和電火花、防止摩擦與碰撞火花到惰化及滅火等要求。
重點修改了以下內容:增加對遇濕自燃的金屬粉塵收集、堆放與貯存時應采取防水防潮措施的要求;增加“動火作業區段內涉粉作業設備應停止運行”要求,以及“動火作業后應全面檢查設備內外部,確保無熱熔焊渣遺留,防止粉塵陰燃”要求;增加“金屬粉末干磨設備應設置溫度監測裝置,當金屬粉末溫度超過規定值時應自動停機”要求;新增對粉塵輸送管道中存在火花等點火源時設置火花探測并采取消除火花的可靠措施的要求。
為內容歸并統一,將原《規程》中“第8.4滅火”歸并到本部分的第6.6條;將原《規程》中“第6.6通風除塵”歸并到報批稿中第8章除塵系統。
第五,粉塵爆炸的控制部分。原標準的第7章“降低初始爆炸引起的破壞”和第8章“二次爆炸的預防”都是涉及粉塵爆炸的控制的相關要求,故將其合并成報批稿第7章“粉塵爆炸的控制”。主要包括對“抗爆”“泄爆”“抑爆”和“隔爆”四大粉塵爆炸控爆措施的規范要求,同時新增存在粉塵爆炸危險的工藝設備應至少采用1種或多種組合控爆措施的要求。
第六,除塵系統部分。由于除塵系統是粉塵爆炸的主要危險隱患,是粉塵爆炸重點防范部位,報批稿中特別單獨新增章節——第8章“除塵系統”。本章主要是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用除塵系統進行嚴格的規范,主要包括除塵系統的通用要求,以及對除塵系統的吸塵罩、風管、除塵器本體等方面的規范要求。本章節還特別增加了對目前廣泛用于鋁鎂等金屬粉塵的濕式除塵系統的規范要求。
第七,粉塵控制與清理部分。粉塵爆炸危險場所沉積粉塵是引發二次爆炸和連鎖爆炸的主要因素,對灑落和泄漏粉塵的控制、對地面及設備表面沉積粉塵的清理是防止粉塵二次爆炸的有效措施。因此,報批稿單獨新增章節第9章“粉塵控制與清理”。本章主要是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生產作業過程中灑落和泄漏粉塵的控制與清潔(清掃)等方面的規范要求。包括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要求建立粉塵清理制度的要求、粉塵的全面規范清掃要求、設備設施防止粉塵泄漏的要求以及對遇濕自燃粉塵的清理規定等。
第八,檢修部分。在報批稿中,這是新增章節。事故統計分析表示,粉塵爆炸危險場所違規違章檢修作業是引發粉塵爆炸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章主要是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生產設備設施的檢維修作業提出了具體的規范要求。包括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生產設備設施檢維修作業的審批、對設備設定期檢修與維護、檢修動火作業安全要求及禁止交叉作業等有關檢修規定等。
第九,個體防護部分。報批稿中,本章主要是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作業人員使用個體勞動防護用品提出規范要求。包括應按相關標準規范使用個體勞動防護用品、對存在有毒有害及窒息性氣體場所配備呼吸器、禁止穿戴易產生靜電工裝等要求。將原標準的第9.13條修改為報批稿中“11.3 粉塵爆炸危險場所作業人員不應穿化纖類易產生靜電的工作服”。
據有關資料統計,粉塵爆炸事故損毀率極大,1次粉塵爆炸事故平均損失280萬美元。2014年昆山“8·2”粉塵爆炸特別重大事故造成146人死亡,財產損失數億元。
作為粉塵防爆領域重要的安全標準,《規程》對存在粉塵爆炸危險場所企業從安全管理、設備設施,防范點火源、粉塵爆炸的控制措施到除塵系統、粉塵清潔及檢修作業和個體勞動防護等全面進行了規范要求。新《規程》的頒布和嚴格執行,對提高粉塵涉爆企業的粉塵防爆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水平,提高政府安監部門對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依規執法,對有效遏制與防范粉塵爆炸事故,促進社會和諧安全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推動作用。